分享

善读「论语」10.15-17:康子馈药不敢尝,厩焚问人不问马

 至譽無譽 2019-11-23

「乡党篇第十」15-17

【原文】

15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15 孔子托人访问他邦的友人,相送时必拜两拜。

16 季康子赠药给孔子,孔子拜谢接受后说:“丘未曾显达,不敢尝此厚赠。”

17 孔子家里的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伤人了吗?”没问到马。

【注释】

“问”,访问,问候。此处是指孔子托人替自己去访问。

“再”,两次。

“康子”,季康子。姬姓,季氏,名肥,谥号“康”,史称“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正卿,事鲁哀公。此时鲁国公室衰弱,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强盛。季氏宗主季康子位高权重,是当时鲁国的头号权臣。

“丘”,孔子对人自称其名。

“未达”,未曾显达。通常解作“不明药性”,今不从。

“不敢”,此处是谦辞,并非真的没有胆量、勇气做某事。

“厩”,马舍也。

【评析】

“问人于他邦”,是指孔子托人替自己去访问在他国的友人。若是孔子亲去拜访,那么孔子就是客人,下一句也就不会说“再拜而送之”了。因为没有客送主人的道理。古时士人相见,礼当再拜,也就是拜两拜。所以孔子送使者出行时,对使者拜两拜。一是对使者受累表示感谢,二是向远方友人遥拜致意。其待人之诚敬,由此见之。

孔子曾因“隳三都”触动了三桓的利益,而受到了以季康子之父季桓子为首的三桓的抵制和排挤。孔子因而不得不卸去鲁国大夫之职,周游列国去推行仁道主张。到季康子接位时,孔子早已只是平民身份。虽然鲁国三桓囿于私心不肯重用孔子,但对孔子的道德学问还是极为尊重的。因此孔子生病时,季康子仍向孔子赠药。

古人受赠食物时,当赠者之面,或当使者面,依礼应先品尝其味,以示郑重其赐。但药物不是普通食物,是否也要尝,礼无明文。抑或药物尚未煎制,也不便品尝。于是孔子便说:“丘未达,不敢尝”。表示自己乃平民之身,不敢受此厚赠。如此既不失礼,又显谦恭。孔子处事之圆融,由此可见一斑。

对于“丘未达,不敢尝”一句,通常的解释都是说孔子自称未明药性故不敢尝。但如此则实有违季康子赠药的美意。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黄琼的《“丘未达,不敢尝”另解》一文认为,“未达”应为未曾显达之意,而“不敢”则是谦辞。两者联用,充分表达了孔子以谦恭之心接受馈赠的态度。笔者以为其解更加合理,故从之。

古时的马匹作为不可或缺的交通和负重工具,是相当贵重的财产。但孔子的马厩遭了火灾,孔子却首先问有没有伤到人,而不是先问马的情况。人皆以儒家之学为“人学”,此实可为佐证之一。

善读「论语」10.15-17:康子馈药不敢尝,厩焚问人不问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