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很烦恼:日本人不铸钱,专用中国的铜钱

 好了明理 2019-11-23

发达的商品经济,造就了两宋货币文化的繁盛。宋朝币制总体来说有两大特点,一个是铜铁钱并行,另一个则是钱荒现象。在一篇文章里我讲了铜铁钱并行,本文讲钱荒现象。

所谓钱荒,就是指在流通中铜钱不敷需求的现象,最早出现在唐朝。但是,钱荒现象最严重、最特殊的时期是在宋朝。

宋朝很烦恼:日本人不铸钱,专用中国的铜钱

之所以说两宋时期的钱荒现象很特殊,是因为其存在以下两个反常现象:

  • 宋朝是我国古代铸币数量最多的时期,那为什么还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钱荒?
  • 当铜钱匮乏以后,其购买力必然会上升,但是南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物与钱俱重”的反常现象?

为了解释清楚两宋的钱荒现象,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

  • 北宋时期的钱荒概况
  • 南宋时期的钱荒概况
  • 宋人对钱荒现象的认知
  • 朝廷的应对措施
  •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深层次分析宋朝钱荒的原因

宋朝很烦恼:日本人不铸钱,专用中国的铜钱


北宋时期的钱荒概况

宋朝平定江南后,每年铸造的铜钱数量就达到了七万贯,此后一直在增加。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

“宋朝国初平江南,岁铸钱七万贯,自后稍增广。”

  • 太宗时期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收回江南一带的铁钱,令行使铜钱,并将每年的铸钱量增至三十万贯,这已经达到了盛唐时期的水平。

但是由于五代时期,连年战乱,使得矿坑废弃,采铜量不足,所以民间储蓄的铜钱数量非常少。所以看似铸造量不少,但依然是不敷流通需要,于是就出现了钱荒现象。

太平兴国八年(983),张齐贤给宋太宗上了一道奏章,里面就反映了江南地区骤然改用铜钱后导致铜钱紧缺的情况:

“臣闻江南旧以铁钱为币,今改用铜钱,民间难得,而官责课,颇受鞭挞,此最不便”。

于是,至道年间,宋太宗将铸钱量提升到了八十万贯,但是铜钱还是不够用。

  • 真宗时期

几年后的真宗咸平三年(1000),泰州知州田锡上奏说:“三月的时候,杭州米价每斗需六十五文,因缺钱,很多人被饿死。”于是,真宗景德末期,将每年的铸钱量增加到了一百八十三万贯。(真宗景德末,一百八十三万贯。)天禧年间,岁铸额大概维持在一百五十万贯左右。

宋朝很烦恼:日本人不铸钱,专用中国的铜钱

  • 仁宗时期

仁宗即位后,铸钱量依然是有增无减。《梦溪笔谈》载:“天圣中岁铸一百余万贯,庆历间至三百万贯”。但即使是将铸钱量增加到了每年三百万贯,铜钱还是紧缺。庆历三年(1043)欧阳修首次提到钱荒:

“淮甸近岁号为钱荒。”

《诸臣奏议》记载余靖也论及钱荒:

“当今天下钱货至少,江淮之地名为钱荒。”

  • 神宗时期

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来,依旧是大力铸钱。”神宗熙宁以后,岁铸铜钱宫六百余万贯。”达到了达到我国历史上铸钱的最高峰。

虽然神宗时期铸钱最多,但是钱荒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主要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法对钱币需求量大增。以北宋应天府为例:每年应纳役钱75300余贯,青苗钱83600余贯,青苗息钱16600余贯。

这一时期的名人都曾议论过钱荒,比如包拯、苏辙等提到淮南、江淮、荆湖等东南诸郡“难得见钱”或“钱荒”。

而凡是议论钱荒的人,最终都将矛头指向了王安石的新法,认为新法使钱聚于上,加重了钱荒。但是旧党废除新法后,却也未能根除钱荒现象。

宋朝很烦恼:日本人不铸钱,专用中国的铜钱

宋徽宗时期,由于滥发、滥铸引起了通货膨胀。这时候的货币问题由钱荒变成了货币贬值,而北宋也到了被灭亡的前夕了。


南宋时期的钱荒概况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下,定都南京应天府,南宋的历史开始了。

进入南宋以后,钱荒现象愈加严重,并贯穿在南宋一百五十余年的国祚里。

这与南渡以后采铜业的衰败有关系,据《宋史·食货志》载,绍兴二年(1132)“岁铸才八万缗”,比起北宋神宗年间,缩小了近八十倍。

铸造的钱少了,但是铸钱的成本却上升了,“每铸钱一千,率用本钱二千四百文”。

终南宋一朝,岁铸额始终维持在10万缗到15万缗之间,比之北宋大幅下降。因铸钱数量下降,导致币值上升,物价下跌,遂又出现了钱荒现象。

宋朝很烦恼:日本人不铸钱,专用中国的铜钱

但是和唐、北宋“钱重物轻”不同,南宋的钱荒是“物与钱俱重”,《宋史·食货志》记载:

“夫钱贵则物宜贱,今(南宋)物与钱俱重,此一世之所共忧也”。

“物与钱俱重”,即感觉钱少的同时,物价却高居不下。铜钱购买力低下与钱荒并存,是南宋特有的“悖论”现象。

出现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纸币的大量发行,《客亭类稿》和《水心别集》中就分别提到:

“钱日乏而楮日轻”、“楮日轻钱日重,楮日泛滥钱日匮乏”;

“凡今之所谓钱者,反听命于楮,楮行而钱益少”。

“楮”就是纸币,这两句话大概就是说纸币的泛滥导致了钱愈加匮乏。


宋人对钱荒的认知

当时的人对钱荒现象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试图分析出钱荒的原因。北宋议及钱荒,多将原因归咎于王安石的免役法。而南宋时说起钱荒时,多将钱荒现象同纸币的发行相联系。

但是两宋的钱荒现象也有其共同点,比如:钱币的贮藏、销毁、外流等,最主要的是铜钱外流。

北宋张方平曾这样描述过铜钱外流:

“边关重车而出、海舶饱载而归。”

“边关重车而出”,指的是铜钱向北流入辽、金以及西夏境内,其中最多的是流向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这一汉人居住的农业区。

我在上篇文章曾提到,元祐四年(1089)苏辙出使辽国时,发现辽国境内公私交易使用的都是宋朝钱币,可想而知铜钱外流有多严重。

“海舶饱载而归”,则是指铜钱通过海路运往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北宋初期,就有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蛮夷之国,舟车所通,窃我泉货,不可不察。”

宋朝很烦恼:日本人不铸钱,专用中国的铜钱

南宋时海上对外贸易更加兴盛,铜钱流入海外的情况比北宋更为严重。铜钱通过海路主要是流向日本,因为日本不铸钱,全靠输入宋钱。其次是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的广大地区。


朝廷对钱荒的应对措施

宋朝为了缓解钱荒压力,采取的应对措施主要有:

  • 一是广设钱监,大力铸钱;
  • 二是严申铜禁、钱禁,垄断铜材,杜绝铜钱外流;
  • 三是实行法定短陌制。

但是很显然,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而且宋朝钱荒现象与铜钱的贮藏、销毁、外流并存,这不符合货币流通的规律。更让人困惑的是钱荒非但没有提高钱币的购买力,反而使其明显下降,表现为“铜贵钱贱”,即销毁铜钱造铜器可获得丰厚利润。

这都雄辩地说明对宋代钱荒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因为钱币缺乏,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深层次分析宋朝钱荒的原因

钱荒现象早在唐朝中期就已出现,由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对铜钱的需求量加大,而铸造量有限,遂使铜钱供需矛盾加剧而出现钱荒。

进入五代以后,长年持续的战乱,使得坑冶废弃,铜源断绝,以及毁钱铸器、贸易外流等原因,更加剧了铜钱供需的矛盾。入宋以后,钱荒问题更加突出。

但这只是表层原因。

如果我们将视线拉长,上溯至唐代,下及至元明。从唐代的钱帛兼行及飞钱的使用,唐末五代时的短陌制,到两宋的铜铁钱兼行、使用纸币,再到元明时期白银的货币化这一整体演变过程来看:两宋正处于我国古代币制由贱金属向贵金属衍变的过渡时期。

宋朝很烦恼:日本人不铸钱,专用中国的铜钱

因此,宋朝钱荒现象的本质原因是: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与相对滞后贱金属货币币制的矛盾。

可惜的是,时人并未能认识到这一点,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及时确定以贵金属为主币的币制,而是采取了增铸铜钱、引发纸币的方式来缓解钱荒。结果由于管理不善,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总结

两宋时期的钱荒是历朝最严重的,并且贯穿在整个宋朝三百余年的国祚里。北宋对其采取的措施是加大铸币量,南宋采取的措施是加大纸币的流通。

虽然宋人对钱荒的认识颇有见解,但都将其归因于铜钱外流、王安石新法、纸币的滥发等表面原因。

站在今人的角度看,则会发现其本质原因是:两宋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量小值轻的贱金属货币已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

参考资料:

《宋史·食货志》

《梦溪笔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