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诗记】王恽:清风破暑连三日,好雨依时抵万金(下)

 江河行地劲草庐 2019-11-24

元大德八年,王恽在汲县去世,因为他的廉洁,所以他的去世让很多人都感到伤感,当时为他送葬的人竟然有一万多,并且朝廷也派出大臣到汲县去表示慰问。然而这位亲善大臣来到汲县,却看到王恽所住的房屋十分的破烂。回朝之后,这位钦差把自己的所见报告给了皇帝,这令皇帝也很是感动,于是赐给王恽的后人钞币万贯,同时追赠王恽为翰林院承旨资善大夫,追封他为太原郡公,给他所赐谥号为“文定”。王恽去世之后,元曲大家张养浩写了一首《挽王恽》来纪念他:


束发耽经晚益勤,平生精力尽斯文。
先朝十老今余几,当代三王独数君。
李贺屡烦韩愈驾,羊昙空阻谢安坟。
玉堂寥索人何在,落日淇川满白云。

王恽撰《秋涧乐府》民国十一年归安朱氏刻《疆村丛书》本,封面

王恽撰《秋涧乐府》民国十一年归安朱氏刻《疆村丛书》本,卷首


王恽墓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城郊乡八里屯村西南石人洼内,卫辉市其实就是汲县。昨天打的曾经来过八里屯村,因为那个司机一路上别别扭扭,搞得我来到此村也没有心情细找。随口问了几位村民,最终也没能打听到具体的地点,于是就让司机直接送我到了鹤壁市。回来后细想,元代有名的作家并没有多少位,如果错过了这位王恽,就使得元代文学家的数量变得更少了,故而决定转天重来。


今日的这位出租车司机是位女性,但人倒不磨叽,跟其谈妥了价钱,一路上再未曾讨价还价。乘其车的第一站,就是再次来到了八里屯村。因为昨天的寻找未果,让我决定先进入村中打听好具体的细节,再继续如何前行。


村中的路狭窄而坑洼不平,可能是来得太早,一路上没有遇到村民,故而一直开到了村中心的位置。在驶入该村之前,就远远地听到了高音喇叭的唱歌之声,走到了村中心,才看到这里正在搭建唱戏的舞台,旁边摆放着巨大的扩音器,音量之大,绝对能顶风传出十里地,可惜放出的歌曲都是老掉牙者,让我也没有兴趣跟着吟唱,但这并不妨碍这样的过时之歌荡气回肠地回绕在空中。


在舞台的旁边,搭建起了十几个临时的灶台,有几位厨师,或者说是会做饭的村民正赶着做饭,他们分工明确,每人专做一样事,其中一个摊位专门杀鱼,已经清理完毕的鱼,堆在一个塑料布上,有几百条之多,地上到处是鱼的内脏,鱼的血把四周的泥土都染红了。杀鱼的告诉我这里不能通行,他跟我说这句话时,手中还握着那把滴着血的刀,我觉得这种说话方式很有力量,于是不想再打问细节,立即让司机调头。


从八里屯村西绕过了该村,眼前所见是一望无际的麦苗,这一带属于平原地区,这样的地带对于寻访很有益处,那就是远远地就可以看到前方有没有可勘察之处,而当下的所见让我有些失望,因为这里除了麦苗看不到任何的凸起物。司机问我往哪个方向开行,我只好说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前开,希望在田地间有所发现。


向南开出了几公里,进入了另一个村子,此村名何庄,沿此村兜了一个大大的U字形,又从东侧驶回八里屯村,在路边遇到一位吃烧饼的老汉,他终于明确地告诉了我王恽墓的具体位置,谢过老人,驶向一条较宽的县道。沿着路慢慢寻找,但始终没有看到老人所说的那个标志物。这时候一辆中型货车超过了我所乘的出租车,猛地停在了我们的车前,车门迅速打开,从副驾驶座上跳下一个人,此人下车后立刻冲到了我乘的出租车前,这个情况搞得我手足无措,直觉告诉我:遇到了打劫者。我瞬间就抓起了车内脚下预备的那根铁棍,然定睛细看,原来站在车前的那个人,就是刚才给我指路的那位吃烧饼的老者。


老人站在车前,一只手向我挥动,而另一只手还拿着那半个烧饼,我摇下车窗问他有什么事,他边嚼着烧饼边跟我说:“你们走过了,调头回去。”边说边指着路径,仔细地给我比划着,我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果真在一望无际的麦田中隐隐地看到了有几个石像生。老人看我终于明白了要找的位置,满意地啃了口烧饼,转身上车掉头回去了。

顺着老汉的手指,我终于看到了王恽墓所在

委屈的表情

沿着田埂小心前行


出租司机看到此情此景也很是感动,说老人为了给我们指路,竟然拦下一辆车追了过来,这么好心的人在今天很是罕见,她同时夸赞我反应机敏,竟然在一瞬间就抓起了她防身用的铁棍。其实我一上车就注意到了这个武器,我本能地以为这是防乘客打劫用的,没想到却派上了意外的用场。我对自己的临危不惧做了自我表扬,同时也感动于这位老者如此的真诚质朴,我为自己今日能有这样的好运气感到高兴。

两边的石像生缺头断尾

王恽墓今况

墓碑已断为几截


穿过一个新盖的工厂,走入一尺高的麦田之中,麦田刚浇过水,踩在上面很是泥泞,我尽量地踏着田埂小心翼翼地寻找着可落脚之处。费时20分钟,终于走到了那片石像生前。这些石像生大多已破烂不堪,尤其那对石翁仲,不知何时已被砍头,但从这些石像生的风化程度看,应当是几百年前的故物,这应该就是当年朝廷出钱给王恽所修建者。

看来前些年刚刚砌起了一圈儿墓围

前面的这块碑也已看不清字迹


石像生的顶头竖着一块两米多高的圆头碑,碑上的文字已完全不易辨识。在此碑的背面有青砖砌起一块高地,高地占地半亩大小,正前方也同样立着一块高度略小的圆头碑,上面的文字也同样了无痕迹,碑的前面还倒卧着半块石碑,算是供台,余外看不到任何相关的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