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是休假的周末,毫无意外又加班了,自 3 月从悠闲的成都来到深圳,周末加班、晚上加班似乎已成日常晚上,一老师问我,看你每天都是公司最忙的,在忙什么呢?

看上去很充实、很繁杂,但转念想,这些就是需要我在休息日加班 10 个小时的理由吗?并且,我真的把这些事做好了吗?我从中又学到了什么? 今天本打算是回到家早点趴床上刷刷手机的,突然感觉很有必要打开电脑来记录下自己的真实工作感悟 
笔者相信自己绝不是个例,和我一样每天都生活在忙碌中的人还有很多每当和朋友/同事聊到工作太忙时,总会收到诸如:"多劳多得"、"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等类似回答

如果是这样,那每天起早贪黑的环卫工人、除了吃饭上厕所只剩工作的生产线工人为何收入反倒是最低的老天是公平的,它给了每人每天都分配了 24 小时,不会因为你是马云就多加几个钟,也不会因为你是街边乞丐就扣你两个钟

有的人每天按时上下班,周末出去爬山钓鱼,工作生活一切正常,十分惬意 有的人每天都处在忙碌中,工作不停,加班不止,最终也没有特别的收获,反倒因工作毁了生活 
时间管理的感悟来源于前天看到「圈外同学」的一篇文章作者葛老师作为一创业公司骨干,每天只需 8 小时,却完成了诸如阅读50本书、写15万字文章、开多少次讲座等工作之外的项目 不,每个人每天都只有24小时,并且我的忙碌时间远超葛老师 
真实情况是我没有把时间利用好,或者说不懂得时间管理工作总量不易变化,那么缩短工作时间就成了提高工作效率的唯一方法,道理谁都懂,可具体怎么落实呢? 甚至明明现在每天工作 12 个小时都完不成工作,还要缩减工作时间?所以上面的工作效率公式只能用于哲学家,对经济学家并不可行 工作时间 = 工作启动时间 + 专心工作时间 + 其他零碎时间 首先需要完成整理桌子、准备纸笔、打开电脑等准备工作(工作启动时间)其次纸上勾勒文章框架、上网查询案例资料、撰写修改文章(专心工作时间)

当然,中途我们可能会接个电话、发条微信、喝口水、上个厕所、甚至在查资料时刷刷淘宝(其他零碎时间) 现在看懂了吧,要提前我们的工作效率,只需要减少工作启动时间和其他零碎时间

笔者自己也没有做好时间管理工作,以下内容为当前定下的规划,仅供参考
01.事项列清单(四象限法则) 首先把自己每天待办的事情列一个清单,然后分别归到 "重要且紧急" 、"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 四大类"重要且紧急" 的事是当天的工作重心,譬如笔者今天需要完成的营销文案(开业在即,急需推广) "重要但不紧急" 的事则是未来工作重心,且需要未雨绸缪,在完成今天的首要工作后,就需要花时间做准备,比如下月的政府培训项目"紧急但不重要" 的事应该选择性放弃或者交给他人协助

当我们把待办事项这样分类整理后,就会突然发觉工作量减轻了,工作压力小了,工作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举例:早上是大家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利于做一些项目方案规划;下午精神状态普遍不好,最好做一些动手不动脑的工作;夜晚是思维最冷静的时刻,利于完成一些思考性问题另外,有的人喜欢一边吃饭时一边刷抖音、一边听音乐一边写文章、一边喝咖啡一边思考... 那我们是不是就尽量把吃饭和刷抖音,听音乐和写文章,喝咖啡和做思考的的时间安排在一起,这样是不是就会省出一倍的时间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把几件事情合并到同一时间执行,既能相互促进效率,又能节省工作时间 
之前有调查数据显示:我们每天 95% 的时间都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内容 联想到自己的工作,身边同事的工作,的确如此,例如:写公众号文章时,首尾部分引导性图片/文字一般就是重复的常言道:"熟能生巧",既然是重复性工作,那一定是每一天所花费的工作时间比前一天少才对 a.对同一事情采用多种方法完成,整理技能技巧,选择最优解法b.工作中多总结规律,把工作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工作合并处理 
前面聊了许久的时间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方便我们更好地完成一项事情

投简历时,我们会发觉很多企业会在招聘岗位要求上列上一条:工作经验丰富或 3 年工作经验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是工作时间的长短,工作经验是指做好一件事情的能力,或者叫工作体系工作体系不是专业性的技能技巧,而是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工作体系需要工作时间来沉淀,学习、尝试、犯错、改进、犯错、再改进...有工作体系的人在做事之前就已胸有成竹,做事过程中也是能时刻掌握整个项目进度做起事来驾轻就熟,换个岗位也能立刻适应,这才是企业需要的工作经验丰富的人 
例如:同样是做学习公众号文章,有的人在三个月内就可以投稿赚钱,有的人写了一年多连基础排版还是不入眼 明确目标分为两点: a.确立唯一目标;b.目标不轻易改变 别以为明确目标很简单,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会偏离原有的轨迹
比如:本来我最初只想写一篇文章简单记录下自己近期的工作状态,万万没想到写到现在反倒成了一篇类鸡汤文 以一篇公众号文章为例:既想着建立自己的伟大人设、又想着打广告卖点货、还想着用户转发涨点粉丝... 
多个目标反倒会增添做事过程中的额外忧虑,最终让人蹑手蹑脚,不敢行动 大家看过黄宏的春晚小品《砸墙》吧,就因为在装修过程中房主巩汉林不停地换装修目标,最终本来好端端的新房被砸成了蜂窝煤中途随意修改目标会让之前所有的付出都白白浪费,甚至还需要承担额外的补救损失 面对数学考试中最后一道大题,小明瞟了一眼就马上埋头写起来,写到中途发觉不对劲,又把之前写的删掉继续写,再删再写...最后到考试结束也不知道是否做正确,反倒把试卷搞得一团糟像小明这样的人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简单来说就是做事情没规划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砍柴就必须先磨刀,下手开始做一件事情前一定要先制定好框架、规划还是以公众号文章为例,选题之后,我们要列出大致框架,开头怎么写,文章分为几个要点...文章最后怎么收尾等到文章框架已经在我们的脑海中大体成型了,这时才是下笔的最好时机 不然你就像我一样,本来要写简简单单的一篇工作感悟日记,到现在已经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了,毫无逻辑关联最近,笔者发现不少平台都推出了一个全新的项目 "案例拆解训练营" ,大致内容就是去拆解一些经典的运营案例(例如裂变涨粉、营销事件...) 因为透过这些过往的实际案例我们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且找到改进的方法 
既然拆解他人的案例都能有这样的效果,那自己亲自操盘过的项目岂不是更应该去深度复盘总结我们不要把一个项目简单当作是一个单独的小个体,放大来看,很多项目之间其实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完成一个项目后,不管是结果是好是坏,及时梳理总结整个过程,站在项目外来看项目或带着结局来看项目,你会发现更多的新奇点 
唉,从一篇工作感悟写成现在这样,也真是佩服自己,既然如此,再送给大家几条工作感悟 04."道" 与 "术" 的较量中,"道" 才是核心 05.如果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时,要么放纵一把完全放空自己,要么把当下的工作做到极致,满则溢 
另外,这个公众号完全属于个人后花园,没考虑过广告变现、涨粉等问题,即使我知道怎么去做所以内容主题完全取决于笔者的见闻;更新时间更也不固定,得看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安排 作者 | 浊水溪边 来源 | 公众号运营砖家(ID:yyz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