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曾仕强共同商讨如何读《易经》!

 昵称11410324 2019-11-25

曾仕强教授在《易经的智慧汇编》一书中认为易经捉摸不透、晦涩难懂?牢记这5大体例,轻松读懂64卦!

曾仕强教授说《易经》六十四卦的体例是一样的,都是由五个大部分所构成。第一部分叫做卦画,或者卦象,由阴阳爻构成。坤卦三爻纯阴,乾卦三爻纯阳。实际上,天地所有的变化,都是阴阳二气的互动和交合的结果。这个阴阳互动的交合,我们可以在人、事、生活的各个方面体会到。乾坤两卦,可以说是《易经》的门户,六十四卦除了乾坤两卦以外,其他六十二卦都是乾坤二气的一种交感。

第二部分叫做卦辞。卦辞是综合地来说明这一个卦的现象的。坤卦的卦辞是:元亨,利牝马之贞,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

第三部分叫做彖辞tuàn”,就是判断断别的意思。相传彖是一种牙齿非常锋利的兽,一咬到什么,什么就断了。所以,彖辞就是判断我们整卦的卦名、卦辞,而后把全卦的要义断来。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卦的卦辞之后,都有一个彖辞。比如,乾卦卦辞为:元亨利贞。彖辞是来解释卦辞的,而不是单独发挥,所以我们最好把彖辞和卦辞连起来看。

第四个部分叫做象辞。这里我们讲的主要是大象辞象辞分大象和小象,爻辞里面的象叫小象,卦整体的象叫大象,大象是解释全卦的卦象,它是把上下卦合在一起看的。比如咸卦,它把整卦合在一起看,可以看出来上面为泽为少女,下面为山为少男。

第五部分,叫做爻辞。爻辞是解释每一个爻不同的含义的。上面五个部分——卦象、卦辞、彖辞、象辞、爻辞,就是《易经》六十四卦的通例,掌握这五个部分,基本就对六十四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

我们读《易经》,无论是从每一卦的整体所反映的现象出发,还是具体到每一爻所代表的不同情境,都是按照上述体例逐步深入,从而透过现象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读《易经》的目的只有两个字,叫做心易,就是用你的心来改变你自己的命运。心是什么?心就是你的观念影响到你的命运,所以读《易经》最要紧的就是端正自己的观念,让自己的脑筋清楚。读完《易经》,每个人想法不一样,每个人的悟道不一样,要怎么去反应也不一样。《易经》只有一点,那就叫道。道永远在那里,道不远人,你随时可以去找它,但是它不会主动帮助你,所以你要自己帮助自己。看完以后,你怎样调整你的观念,怎样改变你的行为,怎样在日常生活当中去调整,命运就是这样改变的。《易经》多次告诉我们,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你要自求多福,你要自助,人家才会助你,你要自助,老天才会助你,一切都要靠自己。68316681

笔者就此认为:“易经捉摸不透”,是因为不知什么是中国古代哲学,“晦涩难懂”的原因,一是读不懂中国古代汉字之本义,二是对学基本术语阴阳二字说不清楚,三是是不知学道之体用关系。《易传》作者不知系,连八经卦基卦之阴阳就分不楚楚:坤乾二卦为纯阴之卦类老母是对的,父也,而由坤乾二卦相交各派生出来的六卦之阴阳及其男女类象,因系,分不凊卦之阴阳,从而导致六经阳划分错误,又引发。所以“牢记这5大体例”,未必能“轻松读懂64卦”?

曾仕强教授说“比如咸卦,它把整卦合在一起看,可以看出来上面为泽为少女,下面为山为少男。”

笔者就此认为咸卦,它把整卦合在一起看,可以看出来上面为泽为少女,下面为山为少男。曾仕强教授就是依据《易传》作者,六经卦之阴阳划分错误,又引发其男女类象错误而来的。坤乾二卦,坤为纯阴之卦类老母是对的,乾为纯阳类老父也是对的,而由坤乾二卦相交各派生出来的六卦之阴阳及其男女类象为:震卦100、坎卦010、艮卦001,这三卦是由纯阴之卦派生出来的为阴卦,男女类象为100类长女卦010卦001类幺女卦0111、卦101卦110、纯阳之卦派生出来的为卦,男女类象为卦0111长男、离卦101、卦110男才对

所以,咸卦之上卦是兑卦类象为少男不为少女,下面之艮卦类象少女不为少男。根据阴阳八卦类象,因为兑卦是八经卦之中阳卦而不是阴卦,而艮卦是八经卦中之阴卦而不是阳卦,阳卦类男阴卦类女。所以咸卦之上卦上面之兑卦为少男不为少女,下面之艮卦少女不为少男。

      笔者就此认为曾仕强教授说:象辞分大象和小象这是对的,在太极图中,不可见之无极为大象,象。在八卦之中,坤乾二卦为大,由浱生的六经卦为小象大象主导小象就是中国古代内道哲学。所以不是“牢记这5大体例”,就能“轻松读懂64卦”,而是牢记这5大体例轻松读懂64卦大象小象之关系就是一种先因后果之因果关系。大象是解释卦体的,小象则是爻(用)的,所以在论64卦时阴爻用“用六”代之,阳爻

       曾仕强教授说读《易经》的目的只有两个字,叫做心易,就是用你的心来改变你自己的命运。心是什么?心就是你的观念影响到你的命运,所以读《易经》最要紧的就是端正自己的观念,让自己的脑筋清楚。

      笔者就此认为:“心易”就是“心道”。易分变易、不易、简易,道也分变非常道、常道、简道,大道从简。从《老子》所论“道之为物”看,中国古典内道哲学就是“心物一元”哲学,中国儒、释、道之三教均从之:心中有佛就有佛,心中无佛就无佛,心中有道就有道,心中无道就无道,佛在心中不在心外,道不远人道在身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