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彖者言象,爻辞通例 【原文】 彖者,言乎象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 【译文】 “彖辞”,总说全卦的象征。“爻辞”,分说各爻的变化。“吉、凶”,说明处事或得、或失的情况,“悔、吝”,说明处事有小的弊病与过错。“无咎”,说明善于补救过失。 所以陈列尊贵、微贱的象征在于它所居的位置。平衡所包含柔小、刚大的事理,在于各卦的卦象。辨别趋向吉、凶的象征,在于各卦各爻的文辞。忧虑与悔吝的来临,则在于吉凶祸福、义利善恶细微处,谨慎小心。能从“无咎”之中变动而没有灾祸,则在于内心能悔悟。所以卦体有柔小、刚大,卦爻辞有艰险(如:“[yì]劓[yuè]刖征凶)”,也有平易(如:“利见大人,利涉大川)”。卦爻辞反映了事物在各爻的发展变化趋势。 【解说】 本章论述卦爻辞的象征意义。进入《易经》之门要了解《易经》用语,文中举出“吉凶”、“悔吝”、“无咎”几种最常见的占辞,结合卦体的大小、爻位的高低,辨析其基本内涵。 《彖辞》是依据卦象来解释卦辞并判断其吉凶的,有“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之说。《爻辞》是解释每一卦中各爻变动情况的。所以我们在解读一个卦的时候,既要结合卦象来把握卦辞的含义,又要根据处于不同位置的爻辞来正确理解卦辞的含义。用“吉凶”表示事物发展的两端,用“悔吝”表示中间状态,用“无咎”表示善于补过。 吉凶:《卦辞》、《爻辞》中的“吉”表示事物条件具备、方法得当,能够得到好结果;“凶”表示条件不具备、方法不得当或错误,从而带来不好的结果。 悔吝:“悔”是指因位错误的行为而产生后悔的情绪,进而会采取改过的措施,从而形成越来越好的趋势;“吝”是指没有采取正确的行为,造成尴尬或困境,从而造成越来越差的趋势。 无咎:指结果没有灾患的意思。人无完人,我们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或缺失,只要善于自省改过,就能达到“无咎”的状态。 “列贵贱者存乎位”并非指人们常说的“身份贵贱”,而是是否“当位”,阳爻居阳位(初爻、三爻、五爻),阴爻居阴位(二爻、四爻、上爻),称当位,即为“贵”;反之则称为不当位,即为“贱”。当位之爻象征着事物的发展符合规律(道),不当位则意为这不符合或者暂时不符合规律(道)。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爻位上的正应与不正应,每卦中初爻与四爻、二爻与五爻、三爻与上爻是相应的,相应的两位上如果是阴阳爻配对,则称“应位”,为和、为贵;反之,则称“不应位”,为不和,为贱。 尤其是每卦中“二爻”和“五爻”,分属于上下两个“经卦”的中间位置,它往往决定了这个卦的吉凶倾向。如果在这两个位置上,阳爻居阳位,阴爻居阴位,则称为中且正,即中正,象征事物处于合理稳定的状态,结果则是吉利的。 上爻对下爻而言是“乘”,下爻对上爻而言是“承”。当上爻为阳爻下爻为阴爻时,称为阳乘阴或阴承阳,这种阳爻在上、阴爻在下的比邻关系为顺、为吉;反之,则为不顺、不吉。 爻位对解读一个卦的意义同样至关重要,它象征着事物的发展阶段:初爻象征事物的初始阶段;二爻象征事物稳定发展阶段;三爻象征事物发展的关键阶段;四爻象征事物的进入一个更高级的阶段;五爻象征事物发展获得显著成效的阶段;上爻象征事物到极致即将出现“拐点”的阶段。 “齐小大者存乎卦”是指判决一个卦是阴是阳,要看卦的构成。“六爻八卦”是由上下两个“经卦”构成。区分阴卦和阳卦要看三爻经卦中阳爻和阴爻的数量,即“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以稀为贵”,阳卦里面阴爻多,阴卦里面阳爻多。由此可知:在八卦中,《震》、《坎》、《艮》三个经卦均由一个阳爻两个阴爻构成,故为“阳卦”;《巽》、《离》、《兑》三个“经卦”均由两个阳爻一个阴爻构成,故为“阴卦”。《乾》卦三爻皆阳,为“纯阳之卦”;《坤》卦三爻皆阴,为“纯阴之卦”。六十四卦分别由两个阴阳卦重叠而成,其中《乾》、《坎》、《艮》、《震》四卦,上下“经卦”均由“阳卦”构成;《坤》、《巽》、《离》、《兑》四卦,上下“经卦”均由“阴卦”构成;余下的五十六卦可分为“上阴下阳”和“上阳下阴”两种组合方式。 本章告诉我们要用《卦象》结合《卦辞》、《爻辞》的方法来深刻理解一个卦的内涵和意义,指出《卦辞》和《爻辞》的意义在于示人“趋吉避凶、迁善改过”,基础是本卦卦时本具的性德。 第四章 主要原理,学悟方法 【原文】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译文】 《易经》的创作和天地法则相一致,所以能够普遍包涵天地间的变化规律。 运用《周易》的法则,仰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文采,俯察大地山川原野的理致,就能够知晓幽隐无形和显明有形的事理;推原事物的初始、反求事物的终结,就能够知晓死生终始循环的规律。 【原文】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译文】 考察精气凝聚成为物形,气魄游散造成变化,就能知晓“鬼神”的情况状态。明白了《易经》的义理和天地的规律相近似,所以君子行为不违背天地自然的规律;知道它包涵万物的规律,而且能够按照它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来解决天下的问题(守道之德匡济天下),所以动止不会有偏差过失。普遍地运用它的法则去做事,却不像水流一样到处泛滥;乐其天然,知其命数,所以没有忧愁苦闷。安心地生活在所生活的地方,而以敦厚施行仁义,所以能泛爱天下。 可见《易》道的广大,足以总括天地之间的一切化育规律而没有偏失,费劲周折而成就万物而没有任何遗漏,完全通晓昼夜、阴阳的规律,而讲究明智地对待它;所以说事物的神奇奥妙是没有固定的方向,《周易》的变化无穷是没有具体的形态。 【解说】 本章阐述“易”道是《周易》所建立的卦象系统,是宇宙、天地、社会、人生的模型,是修德塞过、趋吉避凶、以致天平之书。本章可分三节来理解。 第一节:阐述《周易》法则的广泛运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总说《周易》包含了天地间所有的规律(道)。 1.圣人以天和地为范围,仰观天文(天上之事物),俯察地理(地上之事物),所以能够知晓天道和地道; 2.圣人洞察事物的产生(原始,即事物从无到有)和消亡(返终,即事物从有到无),也就是事物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 3.精气为物,指精(阳)气(阴)结合,聚而成物,即生命产生;游魂为变,指阴阳分离,生命结束(或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存在);通过生命的产生和结束,能够知道“鬼神”的情况。 第二节:盛赞通晓“易”理、遵循“易”道的益处;“易与天地准,故不违。”《周易》包含了天地间的规律(道),所以人们应该遵而从之。这样做的好处有: 1.不会产生过错、过失; 2.能够坚守正道,遵从规律,不会迷茫或迷失; 3.能够安守自己的本分,遵守仁义道德,爱护众人和万物。 第三节强调“易”道广大,包含万物及其变化特点(无方、无体),足以贯通天地、万物、阴阳之理。“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再次强调《周易》之道范围广大,包括天地间一切道理没有过错,而且没有遗漏。“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看到昼夜的交替,知道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道理。“神无方而易无体”,“神”没有固定的方位,“易”(变化)也没有固定的形体,强调“易”之“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