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紧跟圣人的足迹,管窥天命的幽深

 QDLF888 2019-11-25

  文/晓锦源

         学过周易的人都对天命有所认识,但认识的深浅各有不同。易传与论语的相互参照可以管窥孔子对天命的幽深认知或改造。

     《道德经》据说是做过史官的老子留下的,我们相信也只有这么一位高深的思想家,才有这样的功力展露出这么深奥的思想。

     《论语》和《易传》据说是孔门弟子根据孔子的思想编撰的,也只有孔子这么高深的圣人才能让我们看到思想还有另外的高度。

    在老子哪里,他给我们描述的天命观是这样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天命臣属于道,道可以在数的基础上展开,老子还说,“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进而又向世人断定:“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大意是,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从上面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以数为本,数可以表述一切,其他都是细枝末节,就连“天”也是道下面的分支,进而能推断出天在道面前的无足轻重。天跟数“一”还不在一个天平上。数“一”有一画开天的功能,甚至是先天的。天在数“一”之后。

      孔子作为老子的学生,并不认可这种数字化、规律化的天命观。《论语.尧曰》“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天之历数在汝躬”有浓重的意志、道德意味。又说:“天命无亲,常与善人”,还说“皇天无亲,唯德是依”。

    顺着“皇天无亲,唯德是依”我们提问既然天无亲,它有什么?唯德是依,德是天的依靠?还是天是德的凭借? 皇天无亲,人该如何取舍? 在孔子眼里,这可不是什么思想问题,而是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的标准问题,是价值尺度下的文化核心问题。

    对这个问题,小老百姓不会关心,也没有思想储备去关心理解,对孔子、老子等大思想家来说,这是不得不重视思考的责任和使命。

在《论语·阳货第十七》,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命在这里“生百物,行四时”,虽然不说,但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天在孔子那里的心领神会。一种对天命的敬重和富足。

     在《易.系辞下》,孔子进一步论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易 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正是因为孔子“发现”了“天地之大德曰生”。所以在解释《坤卦》爻辞时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天命以“赐福者”身份,行使“自天佑之”的功能,天的德性也就有了被确立的前提。进而可以展开为有德行”就能“求福”,有“仁义”可以“求吉”。

     深于《诗》,精于《礼》,编次《尚书》的孔子,认定天与人的关系在德性层面,可以实现互动,这种互动的关系是不可改变的。在孔子的改造的天命观里,天不再只是某种盲目外在的必然力量或冰冷的定理历数,而具有了德性的温润和光辉,是仁爱之天、创造之天。

     在占卜的世界里,天命是没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测,不可知的。人与天的沟通必须依靠巫师。在儒家的世界里,天命有自己的德性,人们甚至知道天的情感、意志和好恶,例如,“爱”、“德”,“善”等。

    圣人的天命观还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希望仁智志士深入挖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