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治静悄悄的流行疾病——骨质疏松

 王功信 2019-11-25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骨质疏松症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我国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 36% ,其中男性为 23% ,女性为 49% ,骨质疏松症主要的并发症是骨折,可导致患者残疾、独立生活能力的丧失甚致死亡,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且发生骨折的患者再次骨折的风险高达 50%。

在世界范围内,每 3 秒就有一人,因骨质疏松而发生脆性骨折。因此对骨质疏松进行早期预防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的关键。

骨质疏松症的分类

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症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常在发生脆性骨折后或者检测骨密度时才发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

骨质疏松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疼痛、脊柱变形和脆性骨折。

(1)疼痛: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痉挛,甚至活动受限。

(2)脊柱变形:可出现身高变矮、驼背、脊柱畸形、胸廓畸形等,甚至影响心肺功能,导致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引起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低等不适。

(3)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如:从站立高度或者低于站立高度跌倒或因其他日常活动而发生的骨折。骨折好发部位为胸椎、腰椎、髋部、肱骨近端、桡、尺骨远端、骨盆等。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测量的骨密度结果。
*非优势侧桡骨远端 1/3:只适用于髋骨及/或脊椎的骨密度无法测量或分析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或过于肥胖超过检查床负荷的患者。

骨质疏松症防治

基础措施: 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骨骼健康基本补充剂。
(1)调整生活方式:

  •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 建议摄入富含钙质、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 0. 8~1. 0 g/kg体质量,并每天摄入牛奶 300 mL 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 充足日照: 建议上午 11 点至下午 3 点之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 30 min。

  • 规律运动,适合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运动包括负重运动及抗阻运动,推荐规律的负重及肌肉力量练习,以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

  •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

  • 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2)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在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 D 补充的基础上:

  •  钙剂: 建议,成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 800 mg(元素钙),50岁及以 上 人 群 每 日 钙 推 荐 摄 入 量 为 1 000 ~1 200 mg 。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约 400 mg,故平均每日应补充的元素钙量为 600 mg。

  • 维生素 D:  推荐摄入量为 600 IU(15 μg) /d;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2000 IU(50 μg) /d ;维生素 D 用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时,剂量可为 800~1200 IU/d。建议检测血清 25-羟维生素 D[25(OH)D]水平,指导维生素 D 的补充。

抗骨质疏松药物
(点击可看大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