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写字,“绝无平正等匀”,褚遂良如何“欹侧”?

 mengk4fz0yyf5h 2019-11-26

我们近期在对一系列名帖的解析中,都分别谈到了字法上的“欹侧”。所谓“法则”,是不以个人书风为转移的、大家所共同秉持的一个基本规则。

褚遂良延续二王法脉,在字法中又是如何做的呢?

《雁塔圣教序》结字分析

#4

欹 正 相 宜

欹者,偏侧,给人以动感;正者,稳重,给人以静感。

明代董其昌《容台集》有言:“古人书皆以奇宕为主,绝无平正等匀态。”他指出古人作书都以奇宕为主,绝不把字写成绝对平正、等匀之态。

01/ 上欹下正

“崇”“岂”“岭”“微”四字之“山”皆作倾斜处理,上欹下正,倾而不倒,字势能寓险绝于平正之中,以增加字之变化和意外奇趣。

02/ 内欹外正

“匿”字中间之“若”下部“口”偏右,“若”整体向左倾斜,上下两横平正,使整个字形欹正结合,生动活泼。

“问”字中间之“口”偏右,使得字内空间左部较大右部缩小,“口”之特殊斜势处理,使整个字平中寓奇,增加趣味。

“达”字右上部“幸”上下两短竖并非在一直线上,整体向左倾斜,“走之儿”在左下方起支撑作 用,使结体趋于平正。

“简”字之内“月”距左边竖较远距右边竖较近,多条竖画长短不一,险中求稳,以增加字之变化和奇趣。

03/ 下欹上正

“学”字下部“子”竖钩右移,通过将横做左长右短处理,揖奇为正,时出新意,富有姿态,饶具变化,耐人寻味。

“哲”字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口”右移,最后一横右压笔,左部“提手旁”向右倾斜,右部向 左倾斜,整个字形上窄下宽,欹侧多变。

“愚”字上部“禺”较为中正,下部“心”卧钩起笔处偏右,钩画向左上挑笔回收,使字之重心右移,结体紧凑而不松散,增意外之趣。

“易”字下部横折钩折笔粗重,字势向右下拉伸,上部两竖加长,且第一竖走势向左下,在一拽一拉中,顿觉奇宕潇洒之意。

字须动静相宜,欹正得体。处理好欹正之矛盾统一关系,就会逸趣横出,具有生动之美。在褚书中欹正现象尤为明显,并种类较多。大家在临习时,需要格外注意。(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