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创作——从理性到感性

 天涯若比邻印军 2019-11-26

书画视域推出第十二届国展专题文章,分为评委篇、作者篇、审读篇、监审篇,欢迎大家关注!

本采访由河南美术出版社“书画视域”微信平台、《青少年书法》杂志独家策划,未经许可,不允许转载。

胡秋萍

胡秋萍,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女书法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课题项目评审专家,中华诗词学会理事。

草书创作——从理性到感性

胡秋萍

(十二届国展草书组初评评委)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作品投稿量与其之前的历届投稿量相比是比较大的。参与的评委、监审、审读等工作人员也较多。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的评审工作在以往历届国展评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评审机制更加精细严密和优化,评审工作精心组织,程序安排分明,工作开展有条不紊。评选的组织纪律更加严格,全体工作人员严明自律。透过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书协对于此次国展的极大重视。

从这次国展投稿的作品数量来看,整个当代书法创作态势是积极的、活跃的,广大书法作者的竞争意识也比较强。这次国展草书作品的投稿量居各种书体投稿量的第三位,直接反映了本次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是吸引了大批草书作者的广泛参与,也说明了草书这种书体已成为当下书法学习与创作的主要书体之一。大量的草书初选作品之中有章草、小草、大草等,各种草体风格丰富。小草小字作品较多,审美趣味趋同。作品的整体水平和前几年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参差不齐,也是不可能齐的。投稿的对象,应该有初学者,也有很多资深的一线作者。一大部分作品深入传统,用笔精到,帖味十足,制作考究,整体效果很好,反映出了这些作者扎实的书法基本功和创作的良苦用心。但是,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不多,能让评委眼前一亮的精彩作品更少。

从初评稿件来看,作品存在的普遍问题主要是:

一是在选帖、创作上存在跟风和雷同现象。其主观原因是这些作者急于入展,功利性太强。反映在行动上就是走捷径、抄小道。在选帖上,不是根据爱好与兴趣确定自己要学的经典法帖,不是确定主帖后地去钟意侵淫,而是奔着国展获奖作品的风格来确定或调换自己所学字帖。怀素《小草千字文》风格获奖了,都跟着写《小草千字文》,和以前《书谱》风格泛滥是相同的一个问题。在风格取向上,俗性倾向较为严重。比如草书中的篆籀笔法的运用,尤其在横画的入笔上,大量、不加分析,不加变化地使用同一手法,这种惯性的简单化的动作致使作品俗性加重。我这里不是讲篆籀笔法不好,或者说这种笔法在草书作品中不能运用,关键是我们要把握好运用的“度”。在书法学习上,我们同样要提倡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力戒和避免东施效颦。第一个人这样写,是风格,人人都来这样写,那就是俗。还有一些投稿作品高度模仿往届获奖作品的结构、笔法,甚至到书写的内容都完全一样。这些都说明了当代一部分书法创作者创作不自信,心态浮躁,没有以平和的心态去进行书法学习和正确面对国展。对于书法学习,我们要力戒盲目崇拜、盲目跟风。这个问题,也是当下书法展览时作品出现趋同性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其实,所有的评委都和广大书家一样,都不希望评出的国展作品是同一个面孔、同一个调调。如果那样,我们的书法事业谈何进步发展繁荣,如何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是作品存在“紧”、放不开、不是随性进行创作的问题。从一些作品中的笔法、线性、线质上也能看出创作者的书写心态比较紧张。究其原因不外乎在心理上没有以平静之心去看待和参与国展活动,创作时压力比较大,没有做到心无旁骛,内心有所拘束而没有彻底放松。也有一部分作品反映出来的是在创作技法层面不过关,创作时达不到心手双畅的境界。这些归根结底就是在创作上还没有达到一个成熟的创作状态。如何使这一问题得以改正并提高,关键是要靠书法创作者在平时的书法学习过程中,要多积累锤炼自己创作的各种技法与方法,通过参加书法展事,不断历练自己的胆识,从而积累丰富的创作经验。

草书创作是从理性的思考谋划到落笔成书的感性创作过程。没有下笔之前,我们要有理性的思考,草书相对其它书体书写速度较快,创作之前除了确定书写内容外,更需要确定整体的艺术语言风格和谋划好作品的大格局。大到章法气势,小到行气、字势的变化。一旦我们拿起毛笔,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毛笔在宣纸上的书写过程,是感性的自然表现与流露。落笔瞬间全靠平时技法和运筹帷幄的积累,体权变而临时从宜,无间心手,忘怀楷则,适性自然地通过毛笔把对艺术的理解以及自我的性情呈现在宣纸上。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盛世时代,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裕,使人们更加向往与追求有文化、有品质、有艺术情调的精神生活。草书艺术诗意抒情的本质,恰恰适宜了人们希望释放自我性情、乘物游心的精神向往。当代草书的创作,需要我们更加致力于从书法经典传统中另辟蹊径,寻找到适合自己性情和文化修养的东西,深入进去,在长期的学习钻研中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在浩瀚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并把它拓宽。这样的路很难走,它需要我们殚精竭虑,需要用十分力气去入古,再用十分力气去化古出新,生发出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需要我们通过对当代书法艺术的理性思考,逐渐明晰,不断探索。我们要凭着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无限热爱,不忘初心,执著追求,努力创作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艺术作品。

胡秋萍作品

策划:谷国伟 张轩

审读:李娟

编辑:张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