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一个人的潜意识中,有尘封的智慧,清静下来,释放知觉

 心心相印一一一 2019-11-26

老子从得道的境界,写下《道德经》。

我们普通人,每天想着怎么赚钱,怎么谋生,怎么做事,生活在物和欲的层面,所以很难悟到老子的道。

《道德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年人的世界里,就没有容易两字。其实,一个人明道,则不用那么辛苦地活着,生活将会是另一种可能。

今天,我们读一读《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老子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白话文的版本,都把它翻译成统治者的权威。我认为这种解读比较片面。

人只有顺应规律,才能和力量同步。

“威”指强大的力量。

自然界之中,有看不见的,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遵循规律运转。人只有顺应规律,才能和力量同步;而人不顺应规律,甚至忤逆规律,那么力量就会和人逆反,作对。

所以“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不能解读为,统治者的压迫。而要从道的角度去解读,人不顺应规律,则会被强大的隐态力量(也就是威力)打击和压迫。这就是为什么“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因为从3千年前,春秋战国开始,老子就说“人迷失久已”,人类已经迷失了道,做事不顺应规律,被“大威”压顶,故不如意十有八九。

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人的生活都艰难。古人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现代人不挨冻了,可是依然被“高房价”压迫,生活依然难。这就是远离道的结果。

一个人躁动的时候,看不到事物的本性。

老子提倡清静无为。

现代人以为清静,就是不被打扰;无为,就是不做事情。

真正的清静无为,是“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心安,为定,定得住,才是居;只有清静,神宁,才能心安。

人的心,如果被私心杂念,塞得满满的,清静根本无处可生,所以,只有清除物欲和杂念的干扰,才能有所生。

王弼说:“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

一个人躁动的时候,看不到事物的本性;只有清静下来,才能明了。

很多人说,清静无为,有什么用?

当一个人足够清静,就能一眼看出事态的本质,那么生活中所谓的欺骗,心计,权术……都自然知道。这是明事理。

而很多人,总是被自己的眼睛和耳朵欺骗。接近年关了,骗子们又蜂拥而出,他们最大的特征,就是把自己伪装成好看的人,完美的人,抓住人性弱点,甜言蜜语,投其所好,博取别人的信任和好感,然后骗人钱财。

清静有道的人,一眼,一句话,就可以知道对方的意图。根本不会卷入恩怨和是非之中。

提升自身智慧,不是读多少书。读书很多的人,也会被骗,也会踩入坑里。“性本自足,无需外求”。

一个人的潜意识中,有尘封的智慧,只有自己清静下来,才能慢慢把智慧的觉知释放出来。

这就是“清静无为”的根本作用。

和规律融为一体,人就不会自见,也不会自贵。

老子说:“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一个人自见,就无法自知;自贵,则无法自爱。所以要去彼取此。

婴儿是没有自见的,婴儿最接近得道的状态。

因为婴儿对这个世界,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观判断价值体系。所以不自见。

而随着成长,成年,人逐渐形成一套自己对世界的评判标准,这就是自见。

一个人有了自见之后,也就远离了道,无法自知。

所以,成年人修道,就是要摒弃个人之见,回归本然。

回归本然,不等于像婴儿那样懵懂无知,需要别人照顾,而是在为人处世中,放下自我之见。自我之见总是狭隘的,放下这种执着之念,一个人就是悟道了。

同时,因为有了“自我之见”,所以才会“自贵”。

自贵,以自我为贵,把自己看得太重。

把自己看得太重,人就会活得很沉重,很累。不把自己当一回事的人,才能活得洒脱。

不把自己当一回事,不是不爱自己,相反的,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别人赞你,骂你,抬举你,贬低你,你都无所谓,因为你不把自己看得重,不自贵,所以不入心。那些太在乎别人评价的人,就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陷入烦扰中,这就是不自爱。

总而言之,《道德经》八十一章,五千文字,讲了不同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围绕“清静无为”。

这四个字,大家都认知,越是简单的事情,越是做不到。真正做到的人,人生就会大不相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