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征文(原创1)大道与至境 (再读《修身书》有感)

 武当书苑 2018-09-26

本文参加了【我喜爱的一本好书】有奖征文活动

 

——再读《修身书》有感


文|杜文杰


由魏宏伟先生主编的一部《修身书》,内容博大精深,辑录了112篇古圣先贤们的修身智慧经典,涵盖从春秋老子开始到清朝曾国藩等100多位中国历代大师的修身经典心得。


细细品读,领悟古圣先贤们的修身境界——大道与至境。



1

道的最高境界——大道至简


"道"是万法之宗,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堪称中华民族之根。


老子在《道德经》 中开篇就讲“道可道也,非恒(常)道也。”


这里的“道”有多种解释,目前大多数人公认的解释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语表述出来,那它并非是常“道”,即“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永恒常在之道或不是人间常俗之道”。这里既表达了什么是“道”,又表明了“道”的深刻含义,非一般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清楚明白的,即“道”的不可言说的深奥。


修身需要懂“道”、守“道”、识“道”,并遵循规律,以修炼境界。


道作为世界的本原,是宇宙万物之母;道作为最一般规律,贯穿于宇宙、社会和人生之中。


认识“大道”就必须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道”确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大道至简”。很多时候人们做事得不到章法,修身静不下心来,找不到窍门,最终陷入迷途,一无所获,皆是因为道不入法,舍本逐末,本末倒置。表现为:一是行事过于繁琐,二是处事肆意妄为。


老子《道德经》第25章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说的是:人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取法于自然。


由此可见,道从哪里而来?道是从学习自然,效法并顺应自然而来的,也就是大“道”是自然而然生成的。


“道义”、“道理”、“道德”、“道行”是关于“义”、“理”、“德”、“僧道修行”等方面的“门道”、功力和功夫(达到一定思想和境界)。以上都是来源于“道”、丰富于“道”。这里的“道德”与《道德经》里的“道德”内涵是完全不同的。


 
 
 

2

守道养性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顺乎自然)


认识了“道”,必须坚守“大道”,那要怎么去做呢?


老子认为守道养性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静”、“常”、“明”。即让万物顺乎自然的变化是修身的“大道”,但变化终归回归各自的本原,回归本原叫做“静”,“静”即是所谓的“复命”,“复命”也叫做“常”,“常”就是长久,永恒或恒久不变之意。认识“常”就叫做“明”。


了解认识“常”,才能兼容包涵一切。一切包涵才能坦然公正,无私无偏,达到“大公无私”的境界;“大公无私”才能使“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算是“顺乎自然”,“顺乎自然”就是合乎“大道”,合乎“大道”,才能“永恒长久”(“常”的状态),终生不会受到任何危险。


这段话,简言之其路径脉络为:认识静、常、明——兼容包涵——坦然公正——大公无私——天下归顺——顺乎自然——合乎大道——永恒长久——社会和谐、国泰民安、国运昌盛、人民幸福。


“静、常、明”即指顺乎自然变化,而达到心灵虚无空明的极致,切实地保持最高的清静。


“明了”就一切顺利,达到和谐成功。不认识理解“常”,即“不明了”或违背“常”而轻举妄动,肆意妄为,就必然导致灾难。


由此可见:順乎自然规律之变化,乃守道养性的最高境界。



3

修养的最高境界——虚无恬淡


除了尊重规律,順乎自然,道法自然外,还需明白“无”和“有”的深刻含义。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即是宇宙(自然)最原始的生态(状态);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这里的“无”,并非表示什么都没有。

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故恒(常)无欲也,以观其眇(妙);恒(常)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只有明白了“无”和“有”,才能透悟“虚无恬淡”乃修养最高境界之真谛。

老子讲的“自然无为”、“清静无为” 、“大道无为”、“无为有为”,这里的“无”都是指顺乎自然而不肆意乱为。因为,自然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人们要去认识它,尊重它,并按照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或破坏规律。

​老子
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顺乎自然而“无为”,才能识“大道”、法“自然”、守“清静”、致“虚无”、安“恬淡”,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虚无恬淡,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心不静则躁,有躁则心神不定,一事无成


明了“大道”就会更加清静,心如止水,洞若观火,泰然自若。也就能达到和彻悟“静以养德、静能明志、宁静致远、静以守成”的超凡境界。


​理
解了老子的“大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顺乎自然”、“清静无为”、“静、常、明”、“虚无恬淡”等哲学思想,就能“静以修身”、“静以养德”、“静中明道”、“静中养性”、“静中修炼人生,修成正果”。


 
 


4

修身处世的最高境界——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


明了“道”,就能做到人心公正,心怀坦荡,广施仁德,德行如水(上善若水),中庸通达。


中庸之道是保持平衡公正的最高境界。公平正直,仁者爱人,行善积德是顺乎自然大道的内在要求。


世上没有绝对的平均公平,也没有绝对的平衡公道。公理自在人心。人心就是一杆秤,只要心平气和,心情通达了也是一种内心的平衡和安宁。


遇到有失公允,不公不平之事,则需要以順乎自然之法寻求变通,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


所以,明白“通达”之理者,就能正确运用中庸之道,也能更好“順乎自然”、“道法自然”。


中庸之道也揭示了一条修身处世的最高(境界)准则——无过无不及。即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偏不倚。做到公平公正、有公信力和说服力。


明白了老子的“大道”,就能看清看透一切,不受外物的左右和影响,远离名利诱惑,清静修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凡脱俗,超然物外。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噫嘻,此乃人生之至境!参透大道,超凡脱俗,人生得此清修,夫复何求!




(图:网络   作者:杜文杰,首发书馆,谢谢观赏!转载请注明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