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都大邑——说“邑”

 杏坛归客 2019-11-28


朱英贵

成语“通都大邑”意谓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和大城市,源自宋代苏辙《民政策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谓通都大邑,十里之城,万户之郭。”可见“邑”有方圆十里、人居万户的古代大城市之意。本文就来谈谈这个“邑”字。

一、“邑”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邑”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解读“邑”字可以从它的古文字形体入手,从上图来看,“邑”字是由上部的轮廓符号和下部的侧面跪坐人形构成的会意字。其构字理据当为:上部为聚居区域,下部为在此居住的居民,其造字本义当为众人聚居的都城。“邑”字从甲骨文字形到小篆形体都是一脉相承的,唯独楷化以后楷书的形体将其下部构件讹变为“巴”,破坏了其初文的构字理据。下面来看许慎《説文解字》的解释:

《説文解字》卷六邑部:“邑,國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屬皆从邑。

许慎所解的大致意思为:“邑”,就是国都(诸侯国之都)的意思。它的字形用“囗”(不是口齿的“口”,而是四方围绕之意)作为表意构件,有表示管辖的区域的意思。在先王的制度中,公、侯、伯、子、男等爵位有尊卑高下不同,各等爵位所管辖的地域也有大小不同,所以它的字形还采用“卪”(人形含义)作为表意构件,借以表示人的等级。大凡跟“邑”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邑”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依据小篆字形加以解释,对字形字义的解说都是符合“邑”字的构字理据的。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对《说文》“國也”作了如下的补充解释:

鄭莊公曰:吾先君新邑於此。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古國邑通偁。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師,尚書曰西邑夏、曰天邑商、曰作新大邑於東國雒皆是。周禮:四井爲邑。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此又在一國中分析言之。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又对《说文》“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作了如下的补充解释:

尊卑謂公矦伯子男也。大小謂方五百里、方四百里、方三百里、方二百里、方百里也。土部曰:公矦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從孟子說也,尊卑大小出於王命,故從卪。

以上许慎及段玉裁的解释说明,“邑”就是人口聚居的处所,它可以是京城、国都,也可以是一般的城邑。许慎将其解作“国也”,可知上古时代的“国”(指侯国)的意思也就是“邑”的意思。“邑”字的古文字字形用“囗”表示某个地方,用“卪”(侧面人形)表示人口聚居,充分体现了其词义的主要特征。“邑”用作表意偏旁的时候,今天通常写作位于右侧的“阝”,如都、邦、邮等字就都跟城邑有关。

二、“邑”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邑”字的造字本义当为京城、国都例如:“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书·召诰》)再如:“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诗·商颂·殷武》)毛传:“商邑,京师也。”又如:“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隩,靡地不营。”(《文选·张衡〈东京赋〉》)薛综注:“先王,谓周成王也。邑,洛邑也。”又如:“臣又闻汤及盘庚,五迁其邑,典谟训诰,不以为非。”(唐·李白《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因为先人造字必为一个值得重视的事物而创造新字,故“邑”字作为特定的邦域或者一般的居住区域之义应该是它的引申义。因此,“邑”字便有如下两个方面的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贵族特定的邦域封地,采邑例如:“以家邑之田任稍地,以小都之田任县地。”(《周礼·地官·载师》)郑玄注:“家邑,大夫之采地。”再如:“公与免余邑六十,辞曰:‘唯卿备百邑,臣六十矣,下有上禄,乱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又如:“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新唐书·房玄龄传》)

由此又可以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 古代的侯国例如:“率割夏邑。”(《书·汤誓》)再如:“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左传·桓公十一年》)杜预注:“四邑:随、绞、州、蓼也。邑亦国也。”又如:“孟子引费惠公之言,谓小国之君也。春秋时费为鲁季氏之邑。”(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说经八》)

二是表示无先君宗庙的都城例如:“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邑则曰筑,都则曰城。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再如:“(仲秋之月)是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淮南子·时则训》)高诱注:“国有先君之宗庙曰都,无曰邑。”又如:“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三是特指皇后、公主的封地例如:“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汉书·高帝纪下》)颜师古注引张晏曰:“皇后、公主所食曰邑。”再如:“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四是表示 分封城邑居住;建筑城邑例如:“吾先君新邑于此。”(《左传·隐公十一年》)孔颖达疏:“谓武公(郑武公)始居此也。”再如:“(太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孟子·梁惠王下》)杨伯峻注:“邑,动词,建筑城邑也。”又如:“献公(晋献公)命瑕父吕甥邑于虢都。”(《竹书纪年》卷下)

五是指 旧都例如:“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者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二二引汉应劭《风俗通》)

其二,表示古代社会划分的政区例如:“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周礼·地官·小司徒》)郑玄注:“四井为邑,方二里。”再如:“故井四为邑,邑四为丘,丘十六井,有戎马一匹,牛三头。”(《晋书·地理志上》)

由此又可以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

一是表示 人民聚居之处。大曰都,小曰邑。泛指村落、城镇。例如:“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周礼·地官·里宰》)郑玄注:“邑犹里也。”贾公彦疏:“邑是人之所居之处,里又训为居,故云邑犹里也。”再如:“邑中有丧,平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史记·陈丞相世家》)又如:“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二是表示庶民的政区:五家为轨,六轨为邑例如:“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国语·齐语》)再如:“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管子·小匡》)

三是表示庶民的政区:三朋为里,五里为邑例如:“古者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尚书大传》卷二)再如:“昔在帝尧,叶和万邦,制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五里为邑,十邑为都,十都为师,州十有二师焉。”(《晋书·地理志上》)

四是 旧时县的别称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再如:“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唐·柳宗元《封建论》)又如:“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苏洵《六国论》)

五是 通“悒”:忧郁貌例如:“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楚辞·屈原·离骚》)再如:“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荀子·解蔽》)又如:“凡此数者,乃质所以愤积于胸臆,怀眷而悁邑者也。”(《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张铣注:“悁邑,忧貌。”

根据上面对“邑”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邑”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邑”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邑”字的相关成语很少,常见的主要有如下几个

通都大邑——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语见宋·苏辙《民政策下·第三道》:“今天下所谓通都大邑,十里之城,万户之郭。”

通都巨邑——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通衢大邑——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通邑大都——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涂歌邑诵——路途上的人、城邑里的人全都歌诵。形容国泰民安、百姓欢乐的景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