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五年

 解决人生问题 2019-11-28

桓公五年

【原文】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陈侯鲍12。曷为以二日卒之?城也3。甲戌之日亡,己丑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故以二日卒之也。

夏,齐侯、郑伯如45。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离不言会。

天王使仍叔之子来聘。仍叔之子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仍叔之子何?讥。何讥尔?讥父老,子代从政也。葬陈桓公。

6祝丘。

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其言从王伐郑何?从王,正也。

大雩7,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8。何以书?记灾也。

冬,州公如曹。外相如不书,此何以书?过我也。

【译文】鲁桓公五年,春天,正月,甲戌这天,己丑这天,陈桓公鲍死了。为什么用两天记载他死的日期呢?因为陈桓公疯了。去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他出走,今年正月初六才找到,他已经死了。孔子对这件事有疑惑,所以用这两天记载他死的日期。

夏天,齐侯、郑伯到纪国去。鲁国以外的人相互往来,《春秋》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要记载呢?因为两国会见是不能说会见的。

周天王派仍叔的儿子来鲁国访问。仍叔的儿子是什么人?是周天子的大夫。这里称他为“仍叔之子”是什么意思?是谴责。谴责什么?谴责他父亲老了,儿子代替父亲从政做官。安葬陈桓公。

在祝丘这个地方筑城。

秋天,蔡国人、卫国人、陈国人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这里说跟随周桓王讨伐郑国是什么意思?跟随周天王出征,是正义的。 

鲁国举行大规模求雨祭祀。什么是大规模求雨祭祀?就是发生大旱时举行的祭祀。那么为什么不说发生大旱呢?说求雨祭祀就可以知道发生了旱灾;说发生了旱灾,却不知道是否举行了求雨祭祀。为什么要记载这事呢?记载灾害。

鲁国发生了蝗灾。为什么记载这件事?记载灾害。

冬天,州国国君(即淳于公)到曹国去。鲁国以外的人相互往来,《春秋》是不记载的,这里为什么要记载呢?因为州公经过了鲁国。

说明本篇《桓公五年》,主要描述的是鲁桓公五年发生的故事。主要记述了四件事,一是赴陈国奔丧之事,之所以记载两个日子,是因为陈国先报告甲戍日,其后又报告己丑日,原因是陈国已发生动乱,先是太子免发来讣告,后是文公之子佗发来讣告,所以两次派使奔丧。另外记述了周桓王率领诸侯征伐郑国之事。第三记述了鲁桓公举行雩祭之事。第四则记述了淳于公去曹国之事。

————————————————————

【注释】1.陈侯鲍:即陈桓公,名鲍,文公之子,在位三十八年。

2.卒:(zú足)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诗·小雅·蓼莪》:“我独不终。”《公羊传·隐公三年》:“大夫曰卒。”《礼记·曲礼下》:“天子死称为‘崩’,诸侯死称为‘薨’,大夫死称为‘卒’。”《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四年卒。”

3.城(yu色越):狂。何休注:“俄者,狂也。齐人语。”参阅《穀梁传》解释推断,陈桓公可能患有精神病,甲戌日一人出走,十六天后才找到他的尸体,不知死于何时,所以《春秋》作者举出他出走和找到他的日期,作为陈桓公死的日子。今本作“械”,误。

4.如:(rú儒)《管子·轻重甲》:“今每战舆死扶伤如孤。”《左传·隐公四年》:“厚从州吁如陈。”《尔雅》:“如,往也。”《史记·项羽本纪》:“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这里用为去、往之意。

5.纪:(jì技)古国名。姜姓,春秋时为齐所灭,故城在今山东省寿光县东南。《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景公游于纪,得金壶,乃发视之。”《左传·隐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

6.城:(chéng成)这里用作动词,修筑城邑。《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7.雩:(yu于)《周礼·司巫》:“则帅巫而舞雩。”《荀子·天论》:“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说文》:“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这里用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仪式之意。

8.媲:何休注:“螺,音‘终’。本亦作萤,《说文》:蟹或孟字。”蠢(zh加g终),蝗虫类的总名。

9.州:(zhōu舟)古国名。故域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