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你经常自我批评,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

 gfergfer 2019-11-28

文/高冷冷:北大中文硕士丨哈工大化学本科

上篇推送来,这个思维,让你成为执行力max的人,分享了一种好玩的思维方式:questions make difference。Emm,根据史上最高的赞/阅比(1/20)以及留言/阅读比(1/30),我相信这篇文章还阔以,然而史上新低的阅读量是怎么回事。(怪我,标题起得不好)

今天这篇是这一思维方式的另一层面,单独食用即可,结合食用更佳。

再次简介:questions make difference,意为,我们在做事时,脑中提出的问题,所关注的东西,会衍生不同的可能性,缔造不同的现实。

如果没有特意去关注自己的优点,它们等同于不存在

呐,很抽象。打一颗从Tal老师那儿偷来的栗子:本着 “吾日三省吾身”的美德,我们最常问自己的问题是:我的弱点是什么?我需要改善什么?

但很少有意识地瞩目于自己的优点,鲜少认同自己。

Tal说,如果我们问自己的唯一问题,仅仅是我的不足是什么,那么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的缺点。如果没有特意去关注自己的长处,并欣赏它,于我们而言,它们就等同于不存在。

因着这种思维,我们很难拥有很高的自信心、自我认同和快乐,会导致更多的焦虑和低落。

不仅仅去分析为何失败,更重要是去探索如何成功

Emm,如果我们不问积极的问题,在我们看来,那部分积极的现实就并不存在。Questions make difference。

如何改善?

并不是说,我们需要忽略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部分“消极”问题同样是必要的,但不能仅限于此,比前者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关注积极的部分:我有哪些优点?如何才能让优点进一步放大?是否能利用这部分优点,去补偿缺点带来的不足?

Martin Seligman: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促成一种变化,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同时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

不是一直苦苦追问我为什么会失败?我为什么如此糟糕?更重要是去探索如何成功。

当我们感激、关注积极的事物,它便会增值

反思不足、沉湎于负面事物,往往会导致自我批评、自我苛责。而众多研究显示,自我批评会降低积极性和自控力,而且是最容易导致抑郁的因素。(《自控力》)

我们常常以为,反省、改善才是进步的不二法门,实际上大多数时间,我们并没有真正去解决问题,而是陷入破罐子破摔、习得性无助的困境

那么,关注积极的事物,到底为何有作用?Tal提出了一个词语:Appreciate。它有感激和增值等意思,当我们感激、关注积极的事物,它便会增值。但如果不予以注目和欣赏,积极的事物就会贬值,甚至凋亡。——这适用于人际关系,也适用于个人发展。

记住,是在反思不足的同时,把专注于积极的问题,视为更重要的事情。这是questions make difference的核心建议。

关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么

另外,《自控力》提了这样一种思路:把“我不要”换成“我想要”。本冷感觉和“questions make difference”非常相似。——“我不要”属消极问题,“我想要”属积极问题。

作者的一位学生,不想迟到,他把这个目的转换为“提前五分钟到”,不去想“我不要”的问题,而是“我想要”这个问题。于是他更有动力了,也没那么容易迟到了。

为什么有用?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韦格纳,让一群大学生不去想一头白熊,然后他们满脑子都是白熊。韦格纳把这个效应称为“讥讽性反弹”,在涉及思想情感的内心世界,越是说“我不要”,越容易失效。

关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么,就可以避免反弹效应带来的危害。

同理,减肥时,去思考自己怎样可以改善健康状况,而非去想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吃,不把抑制食欲当作任务,更容易减肥成功、获得健康和快乐。(拉瓦尔大学的一个实验)

我国伟大的xx家高冷冷曾说过:专注于除去杂草,并不会拥有美丽的花园,需要关注的,是花、阳光和土壤。

最后,我昨天种了一盆蒜苗,忍不住晒一下。买了好土,好盆,好蒜,浇了开水好水。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