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迷‖恰饭与饿狼:从《浪潮之巅》看神马样的IT公司才值得投资

 超越自我极限7h 2019-11-28

01

都要恰饭:硬件厂商的阳谋

《浪潮之巅》并不浪,而是介绍互联网及IT行业(或者更广义地说,是TMT行业)兴衰变化。其内容最早由吴军博士发表在Google黑板报上,经过几年的积累,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整理成册。

这本书囊括了以下几个主要的内容:


A、最重要的主线:互联网及IT行业几十年来主要的大玩家的兴衰,包括AT&T、IBM、仙童半导体、思科、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Dell等等。这些公司有的做电信,有的做互联网,有的做软件,有的做硬件,有的卖电脑。或是新兴向荣的行业新贵,或是正值壮年的行业巨头,或则已垂垂老矣。其商业模式、产业链、技术优势各不相同。

1

2

3

4

5

6

B、互联网及IT行业的规律、特征、体系、商业模式,包括一些行业定律以及他们的应用。


C、互联网及IT行业背后的制度和系统,包括VC、IB、大学、研究机构与IT的互动等。


D、互联网及IT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比如云计算。

电子工业出版社的周筠称这本书是“所有立志进入IT行业的年轻人必读”。而私以为此书值得商科同学一读。再往小了说,这本书值得学习金融的同学一读——因为不论你将来从事卖方抑或买方的工作——配置资产组合、为IT公司承销上市、去给初创公司做VC,你都需要了解互联网和IT行业。

举个栗子——很多IT产业中的现象都可以用书中的一些定理来概括。最基本的比如经常听到的摩尔定律。但是安迪-比尔定理更有意思——Andy and Bill’s Law——是对IT产业中软件和硬件升级换代关系的一个概括。原话是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安迪提供什么,比尔拿走什么。)” 安迪指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比尔指微软前任CEO比尔·盖茨。这句话的意思是,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被软件消耗掉了。

linux一直推广不起来原因就在此——linux操作系统确实是一个比微软要先进的操作系统.它的内部很多设计比微软的更好。但是为什么linux一个先进而又廉价的操作系统为什么却一直普及不起来了?

原因很简单:以前我一个细心的朋友对我说,如果做鞋子的厂家做的鞋子全部改用汽车轮胎的材料,鞋子一定可以穿很久不会坏。但是商人都要恰饭,绝壁不会这么干——如果每个人的鞋子都穿很久的话他们卖鞋子的肯定会没有饭吃。

Linux系统也是一样,首先他的兼容性(这里只谈CPU,不说驱动)很好,占用的资源也很少,随便一台几年前的破电脑都能运行得很好。其次它内部的应用软件功能强大,资源也占用不多,几乎可以一次配置终身使用,比如:vim,emacs。而且其中升级的变动也不会很大。而微软不同,系统资源一年比一年占用多,升级频繁。而且升级后不更新硬件软件很难顺畅运行。

试想,如果人人都用linux,都去用免费开源的软件。那么硬件更新用户将不会去升级。这样的话那些硬件厂家还会去支持linux吗?如果真这样发展下去,关于硬件的摩尔定律就不会存在了,IT业也不可能发展得这么快速且繁荣了。所以微软的存在确实促进了整个IT业的发展。

技术再好,不懂商人要恰饭,恐怕就会步履维艰。

02

饿狼传说:创业不是励志

这本书还告诉我们创业不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市面上大佬自传的版本一般是这样——某人在车库里发明了一个改变世界的东西,然后用这个玩意成了亿万富翁大佬,然后这个大佬在书中写些ABCDE之类的忠告告诉我们年轻人要努力。

这样的故事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个人确实已是亿万富翁。但是他却从来不说它的产品为什么一下子遍及了全世界,他的公司为什么会一下子变这么大。

也从来不说他和股东、董事会撕逼的血泪故事。

透过这本书,你才会知道为什么某些公司会成为世界级的公司,知到董事会,风投,天使,以及华尔街作为恶狼与这些公司的恩怨情仇。你才会了解,华尔街的恶狼随时准备着稀释创业者手中的股权,并随时要逼着创业者去寻求“赚钱的业务”而不是创新。甚至为了利润逼着创业者走上绝路。

但这些饿狼又是必要的——资本从来都需要利润,正如狼群从来都需要吃肉一样——这些狼群固然有可能把创业者撕碎,但也能为创业者助力,让创业者一步登天成为扎克伯格或者马斯克那样少年得志的大佬。

这里面有趣的是——创新创业就像谈恋爱,timing is everything。

柯达错过了数码浪潮,被拍死在前滩上。

诺基亚错过了智能手机浪潮,被拍死在前滩上。

网景没赶上趟呢,搁浅在浅滩。

太阳公司貌似也没怎么赶上趟,搁浅在浅滩。

套用张奶奶的那句话,创业的成功就像“在时空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某些大佬,固然人模狗样,风云一时,但看多了例子,你会发现他技术一般,只是timing 对了而已。

03

保护创新,最重要还是体系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体系问题——“要保证创新,公司的体制非常重要。这就如同一个国家,它的体制决定了它的发展。”——作者吴军博士很敏锐地阐述了“基因”这个IT企业的中心,和创新和体制这两个“基本点”。

传统行业的创新往往“微小”,大多是在产品层面进行。比如蒙牛可以把不断开发新口味的酸奶视为创新。

IT行业的创新则是革命性的,大多数需要在思想层面产生变革。

Google的崛起,苹果对移动互联网行业的重新定义,以及当下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络的流行,无一不是巨大的创新。

而创新背后的人才体制、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的变化,是创新能够成功,并且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钱不万能,技术不万能,如果没有良好的体制保障,赚钱的生意有可能做成赔钱的,再好的技术也无法转化成生产力。

但是创新又是必须的——米帝IT业的灵魂就是创新,没有创新就不能在硅谷生存下来,就会被淘汰。

某些地区IT业几乎看不到什么创新,各种APP靠着山寨和吃老本以及GFW防火墙生存着,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软件公司靠政策活着。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这样:

1)从IT人才的后备力量——大学——说起。我们虽然有一小部分人能在这里面成长并且成材,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确是为了以后生存的工作,以及工作的敲门砖在学习。这完全脱离教育是为解惑的本质。

一个国内号称211工程大学上学的学生还要担心以后毕业后工作没着落,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一种失败,而更失败的教育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去考研究生。

2)再来说知识产权,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某某发明了某样东西而申请了某种专利。但是如果这种专利被别人商用的话会怎么样?在美国可以打官司并得到很大一笔钱,但在某些地方,这几乎不可能。花大价钱搞了一个新产品上市,只要没技术门槛,就会被一群跟在后面的野狗啃得渣渣都不剩。这样的情况一再出现,就会导致无人愿意去冒险。

3)GFW在一定的程度上也阻碍了互联网的发展。如果没有它,国内IT业必须要解决创新的问题,不然那些山寨产品统统都会被用户抛弃。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华为公司去海外开阔市场与大鳄思科拼杀的勇气,这果然是一头狼,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

至于其余,看看哪些当初所谓的科技当红炸子鸡罢:柔宇科技、科大讯飞背后的水有多深,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总而言之:本书告诉我们哪些IT产业的巨人的诞生,成长和消亡都有其规律,且和平台相关——1)再好的技术都需要商业化,因为大家都需要恰饭;2)资本固然能让技术大佬一步登天,也能让他们痛不欲生,甚至被撕碎。3)当然,有的地方连技术都无法谈起,更谈不上商业化以及资本运营。这些地方还需要多向华为这样的公司学习,至少要有技术基础,才不至于让资本感叹没项目可以投资。而这个技术基础,往往又和制度体系相联系。

人生没有容易二字,IT业也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