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冷冷:哈工大化学本科丨北大中文硕士 本文共2263字 阅读约需5分钟 (如果进度条太长,是因为留言) 希区·柯克《深闺疑云》剧照 我舅舅以前总是跟我妈说,女孩子上了高中,成绩就不行了,比不过男孩子的。尤其是理科。 那会儿正是把大人的话留心记住的年龄,我恐慌了很久。 01 人们很喜欢笃定地抛出一个观点,当被问起「真的吗」、「为什么」的时候,他们说「就是这样的啊」、「这不是常识么」? 你看,他们这也太霸道无理了。只给结论,却不肯说清楚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有哪些论据支撑这个结论。 更可能的情况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论证过,没有想过为什么,只是直接站在道德/知识/经验的高地,凭空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但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很难洞悉到这其中的逻辑漏洞,听到别人的某句话,就会觉得「他既然这么说,一定有他的道理」,于是受到影响。 比如: …… 02 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听到的大部分观点,都是没头没脑直接给出的一句判断。 有句话叫做「谁主张,谁举证」,太多人滥用了自己「主张」的权利,却逃避了「举证」的义务。 「女孩子上了高中,就比不过男孩子了,尤其是理科」。讲这句话的人,向来将其视为一件众所周知、理所当然的事情。 凡是这种简单粗暴上结论的情形,都需要警惕。 没有什么结论是普适性的,没有哪个论断是不言自明的。任何观点,都一定需要很多前提条件进行限定,都需要被验证。 03 当然,也有一些看似逻辑严谨、论证周密的文章,条分缕析地给出了一二三四这样的论据,层层递进地得到了某个结论。 在看大部分文章时,我们都会轻易地被说服,觉得作者说得好有道理。然后,我们在看评论时,发现竟然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也一二三四地给出了理由。 咦,看起来好像也是很有道理? 真是奇怪。 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我们看什么都觉得对?因为,我们缺少批判性思维,缺少主动/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会提问》把人对于知识、信息的获取模式,分为两种,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 海绵式思维就是,我们不加辨别地吸收信息,只是单纯地阅读、听、看,很少去想是否正确、是否有普适性;淘金式思维是指,我们会主动思考,与所接触的信息,进行积极互动,去质疑,去辩驳,即使最后你真的被说服了,也应该是仔细推敲了作者的每一个步骤,确保走完了所有的论证流程。 04 之所以「看什么都对」,是因为我们像海绵一样被动地吸收。 那么,如何推敲?如何检验对方的论证过程?进一步说,如何拥有淘金式思维,如何批判性思考? 先打颗栗子。 小学二年级,邻居家的哥哥跟我说,你到了三年级,语文就考不了90多分了,因为有作文,我们班成绩最好的某某某,每次只能考80多分。 我害怕了一年,觉得,完蛋了,竟然连90多分都考不了。 但是后面我读了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语文一直都是90分 甚至95分 。那时有点儿疑惑,是卷子变简单了么? 刚才那句话好欠打,但确实是当时真实想法。 你看,邻居哥哥认为,「我们班成绩最好的人,也只能考80多分」、「有作文,作文要扣分」——这是他的论据,所以「你也考不了90分」——这是他的结论。 05 思考题: 1>他没有明确说出的,但已经默认的假设是什么? ——邻居哥哥假设,我和他们班成绩最好的人,拥有相同的努力程度以及相同的语文学习能力。 2>他提供的论据,能支撑他得出这个结论么? ——不能。假设是错误的,而论据不是充分条件。 你看,我们把他的结论,还有他提供的论据/理由,以及论证的过程列出来,就很容易看到其中的逻辑漏洞。 高中数学中的证明题,从「因为」到「所以」,需要充分的理由,否则无法「由此可得」。 单凭「这两条线一看上去就是AB=BC」,或者列出不在点子上的「因为……」,是要得零分的。 生活中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数学中的逻辑推演,其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只是数学中的推导过程是显性的,而日常生活中的表达,因果逻辑常常是隐性的。 我们要做的,是把其中的脉络抽出来,摆到明面上进行讨论。 06 概括来说,是以下几条: 在看到任何一篇提供观点的文章,听到任何人发表看法时,都试着问自己这几个问题,一一验证,就能做到最基本的「独立思考」,拥有「批判性思维」了。 一颗简单的栗子:「你这个工作不好,公务员才好,铁饭碗。」 07 那么,独立思考,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吗?一定要懂很多,一定要对信息所传达的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才能批判性地思考吗? 我觉得不是。「独立思考」更重要的,是思维。——当然,大量的知识储备也很重要。 我们每个人所熟悉的领域,都是很有限的,这确实会妨碍我们直接在其它领域给出自己的思考和论断。 但并不影响我们去批判性地审视别人的观点,不影响我们思考他论证的过程。 总结一下: 践行以上这几点,「独立思考」最核心的能力,基本上就可以拥有了。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