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安宪教授对“道、德、仁、义、礼”的深刻剖析

 为什么73 2019-11-29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罗安宪教授接受刘靖女士的专访,谈完《姬氏道德经》的独特版本价值和出版意义后,应刘靖女士的要求,请罗教授谈谈《道德经》的理念和意义,罗安宪教授侃侃而谈,高屋建瓴,此为“道、德、仁、义、礼”的剖析部分,本人认为非常深刻。特意整理发布,以飨《姬氏道德经》公众号里所有热爱中华道德文明的读者。以下为谈话整理稿,力求接近罗老师原意。

我讲《道德经》多少年来,一个最大的感受,比如说传世版的第38章,第38章是这样说的,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那么也就是说有一个道、德、仁、义、礼的这样一个象度,这是一个从高到低的象度。

在我们过去一些人的思想中,总是在讲,说我们在讲到伦理、讲规范,我们从伦理、规范的角度,我们再去提升一层,就说要讲仁义,讲仁义礼智信。其实你就会发现,有人在说,儒家提倡仁义,道家反对仁义。我说道家从来不反对仁义,儒家认为提倡仁义,仁义就已经是最高的了,甚至仁义也不用提,就提什么伦理,提倡规范,提倡礼就行了,甚至我们现在连礼都不讲了,我们只讲法,对不对?

我们说要依法治国,我们就讲法。但是你会发现,在老子的思想结构里面,他认为最根本的东西是道。没有道了,不得不讲德;没有德了,不得不讲仁;没有仁了,不得不讲义;没有义了,不得不讲礼。

那么,这句话反过来也可以说,有道何必讲德,有德何必讲仁,有仁何必讲义,有义何必讲礼?我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有礼何必讲法?对不对?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个层次,一个是道德的层次,一个是仁义的层次,再一个是礼法的层次。

我们现在只是在具体的问题上,是吧?中国人应当守法。我说中国人的道德建设现在还路途遥远。当我们每个人真正都能够有了一种健全的法制观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讲礼了,就可以讲礼仪了。当我们每个人都懂得礼仪了,我们就可以讲仁义了。当然每个人都很仁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讲道德了,道德才是最高的程度。

现在,我们可以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就是说老子的思想,如果说孔子的思想具有超越性,那么老子的思想更具有超越性,他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他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一个目标。他绝对不是在具体的事情上,来跟你说话。

(整理自刘靖女士对罗安宪教授关于《姬氏道德经》的采访,剖析“道、德、仁、义、礼”的部分,华雪整理。20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