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画鉴藏与艺术史审思”论坛

 博雅今古 2019-11-29

“书画鉴藏与艺术史审思”论坛

中央财经大学 文化与传媒学院 书法学专业

2019年11月24日下午15:00,“书画鉴藏与艺术史审思”论坛第二期于中央财经大学学院南路校区主教楼114举行。

此次论坛是中央财经大学书法学专业策划的品牌学术活动之一,以书画鉴藏研究的视角切入,思考中国艺术史的写作与研究。

论坛以学生与专家的交流讨论为主,专家的演讲侧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的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主要目的。

张冰老师对中财书法学两大品牌学术活动进行了介绍,并代表中财书法学全体欢迎和感谢三位专家百忙之中参加我们本学期学术月的最后一场活动,带来三场精彩讲座。

评议人:范丽娜老师、尤婕老师

一、“隐囊”与“善化”

——八大山人所见“兰亭”与《临河序》

主讲人:邱才桢

邱老师以一个精妙的研究给我们呈现了他和八大山人的深层对话,予吾辈以启发——八大山人一生为踏出江西而付出的种种努力,如何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通过何种途径,完成自己对碑帖的深度见解与吸收,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转化。

首先邱老师介绍了八大山人的生平,尤其强调了其受教育的时间和生活的区域。紧接着提出问题:八大山人为何不直接学习更为经典的《兰亭序》,而选择《临河序》。从书写内容、八大山人书法风格分期等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一系列作品不是临而是对序的“抄”。

 八大山人作为一个天才型的人物,从早年并不丰富的教育经历中,不断汲取养分,可谓善于发掘并融会贯通者。他从《世说新语》中发现《临河序》,从王世贞、黄庭坚等人书论中获得师承信息,最终确立个人风格。正如八大山人在《鱼鸟图》中的题跋:“王弇州隐囊”“王二画石”以及“善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八大山人沉潜、博洽而善化的艺术主张。

邱老师对于八大山人的研究,启发了我们个案研究的思路。

二、图写文字:绘画史视野中的书法

主讲人:黄小峰

黄小峰老师从绘画史的角度分析书法(书写文字)问题,并展开四个角度,分别是题款与书画鉴定、有意味的文字、公共性文字和文字图像或图像文字。黄老师认为辨别一幅绘画作品真伪最好的途径就是看绘画作品上书法的真伪,分析绘画作品中的文字涉及到书画鉴定的范围。文字是绘画的空间,文字与绘画不可分割。

黄小峰老师从举有关鉴定的例子开始讲起,他提出李公麟《五马图》中题款文字似乎看起来书风不同的问题,提出不能仅从结构和写法的异同上下结论,也说明了书法鉴定是一个模糊的领域。又举例李嵩《骷髅幻戏图》《货郎图》,提出问题:怎样看待看起来相似实际又不相似的情况?又举例一些图片,指出很多没有史料记载的绘画只能通过画面中的文字推测。在谈到图像文字时,指出文字图像在大众文化中非常兴盛。最后举例《康熙南巡图》,表面看文字内容“天子万年”,仔细看是由首都各界群众,特别是老人童子组成的“方阵”,黄老师还提出其使用的是康熙的书法风格。

黄老师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视野,把书法史、美术史、物质文化史等种种相结合来研究,给我们的书法研究拓宽了思路。

三、书法史与源流论:20世纪上半叶的两种书法史观

主讲人:祝帅

继二位老师分别从“个案”和“视野”两个方面进行了精彩的讲解后,祝帅老师则从“观念”方面围绕着“源流论”与“书学史”展开了对民国书法史著述体例的一种考察。

首先老师向我们展示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研究书法史的一些书籍(如《书学源流论》《书学史》等)从这些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书法史著作基本包括了两种体例,一种是书学史,另外一种是源流论。但时至今日,源流论这种体例却已经不再使用了,这引发了祝老师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体例?“源流论”与“书学史”二者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作为现代学术体例的“源流论”与“书学史”两种不同的书法史写作范式之间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张力?

祝老师就通过张宗祥的《书学源流论》与顾鼎梅的《书法源流论》两本书作为两个个案来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张宗祥的《书学源流论》的体例和框架非常的独特,综合了古典与现代学术之特色,和一般书法史相比,“源流论”是非常好的命名方式。这种命名包含了问题意识和演进的逻辑关系,与一些单纯的罗列朝代和作者的著作是十分不同的。老师总结出张宗祥的“书学源流论”有三大特点1.“史实”与“史观”相辅相成,也有褒贬鲜明的议论。2.“通史”与“专题”相得益彰,既有分期叙述也有专题研究。3.“时间”与“空间”相互和谐。既有对各个历史时期的兼顾也有对不同学派的包容。得出《书学源流论》是书法史从传统到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顾鼎梅以一个商人和收藏家的视角和身份,编写并出版了《书法源流论》。因为私人收藏多为金石碑版,所以这本书基本上是也是以此为重心。用自己的收藏来作为艺术史的研究材料比用出版物做研究有天然优势,但也会陷入自己的世界里,难免有失公允。

经过对二位的分析,祝老师认为:源流论和书学史代表了西学东渐过程中“中国书法史”学科生成过程中的两种不同选择,并且提出了可以真正被称为书学史著作所需具备的条件:1.书法史研究必须尽可能占有全面的资料。2.书法史著作必须有自家独到的论点。3.书法史写作必须有体例的创新和方法的反思。为我们今后书法史的写作提供了思路。

之后,同学们纷纷提出疑惑,老师们分别进行回答。

本次论坛中,三位与会专家悉心讲解了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从而深入思考艺术史的写作与研究。同学们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在艺术史研究思路上得到了新的启发。

“书画鉴藏与艺术史审思”论坛是中央财经大学书法学专业策划的系列品牌活动,未来本专业将会持续推出系列相关学术活动,敬请期待!

中财书法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