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了绘画与摄影的区别,但它们之间也有相通的地方,就是都属于光影的艺术。 有了光,才有了景物;不同的观察视角,可以讲述不同的故事;不同的光照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感染力。善于捕捉这些不同,画面就将被赋予更精彩的内涵,画便有了灵魂。 这样思考进而去绘画本身已经是创作了。 首先,主体景物的选择和视角的选择是同时考虑的。 以这幅《芭蕉》为例,景物的选择,无论宏观大场景还是微观局部,总之稀少而独道是前题。比如画中的主体景物是已经晾晒干枯的芭蕉叶,而把常见的鲜活的叶子作了配角。 视角选择可通过距离和角度的变化,尽量给出全新视角。画中釆用了右后侧仰视近景的视角,加上强烈的顺光,让干枯的芭蕉叶突显,而背景的芭蕉丛林光影斑驳,生动呈现。 《芭蕉》 每幅画都要能讲出故事,有其独特的内涵。这里我自己的理解:无任何具体景物的纯抽象画,其内涵是宽泛虚幻的、不可感的。而具体景物绘画表达的必定是人文内涵,也就是可说、可感、可经历的人生领悟。顺便说:我认为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和诗词是我们最大的人生感悟的财富。 画中被人刻意晾晒的芭蕉叶,虽然看似没有了旁边鲜活的叶子那么旺盛的生命力,但它一定还有它的作用。 其次,画面中恰当的光线使用,往往会成为点睛之笔,让整幅画得到升华,让画面顿时生动鲜活起来。所以很多人对不同的光有其独特的偏好。
下面的《老街》练习表现的就是涣光下的景物。同时加强了黄与紫对比色的使用,让主体在涣光中更突出。 《老街》 漫光表现景物质感的最好选择。 质感是绘画中生动地表现事物所必备的,越简单的画面质感越重要。比如这幅练习《岁月的痕迹》,画面极简,只能用质感表现主题。质感不是描摹出来的,质感的表现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层次、笔触、肌理实现。 《岁月的痕迹》
这里强调两点: 第一是关于笔触。说到笔触,千差万别变化多多,但有一点是不变的:确定的笔触是最美的!哪怕是细微的一笔,在与色块间关系结合后,就能表达出结构,甚至体现出韵律。所以每笔都坚定大胆、不拖泥带水、不反复描绘是最基本的笔触要求。 第二关于肌理。 首先笔触本身就是肌理。 其次甩点是制造肌理最常用的方法,此画上第一遍色前和最后都大量甩点。 第三刮刀是制造肌理的利器。在上完第四遍暖黑后,趁未干前使用刮刀从上到下地去刮去压。 最后,此画在上色前使用了肌理剂,常用肌理剂分别是:
用上面的四种方法,无论岁月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你都可以有质感地表达出来。 喜欢就多转发 你的鼓励最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