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8讲

 美学中医 2019-12-02

我们回到「薯蓣丸」,掰一掰《高注金匮要略》中「薯蓣丸」的十一层药性:

细按方意自见.风气有二因.脾胃之精中虚.则胸中之阳气上馁.而在表之卫气.亦因之而外虚矣.故外风容易袭入者一也.脾胃之土衰.不能生肺金清肃之气.则肝木横肆.而内生虚风者二也.风气百疾.凡眩冒、麻木、疼痛、皆是.主本方者.又与上条肾气丸相为体用者也.盖胸中之气.其先天受于下焦之肝肾.其后天养于中焦之脾胃.先天之气下削.而不能上蒸者.既立肾气一丸.以资其化源.后天之气中虚.而不能上育者.故又立薯蓣一丸.以大其培养耳.夫阳生于阴.气藏于血.脾胃之阳气.所以中虚者.以脾胃之阴精.先经枯竭也.

1故用甘温之薯蓣为君.甘浮之甘草为臣者.所以定脾胃之大车巨舰也.

2以培土之白术.投其所喜.以渗湿之茯苓.去其所恶以为佐.则又大车之骡马.巨舰之绳缆也.

3然后先装地黄当归阿胶以为主.川芎 芍药 麦冬以为佐.则其所以补阴补血者.确在脾胃中之阴血可必矣.

4次装生气之豆黄卷.行气之曲以为主.

5提气之人参.温气之干姜以为佐.则其所以补阳补气者.又确在脾胃中之阳气可必矣.

6于是以甘浮之大枣上托之.利气之杏仁疏导之.

7开提之桔梗上透之.

8辛散之白蔹外引之.则其所补之阴阳.从中焦而氤氲蒸被.贮之胸中.而充行经络矣.此治诸不足之精意也.

9至其以辛温而散邪之桂枝为主.

10芬芳而清膈,推陈致新之柴胡为佐.

11又殿之以密表之防风者.所以祛内外之风气百疾.而尤防其复袭也.

肾气以小丸吞服.欲其难化而下至于肾.本方以大丸嚼服.欲其易发而中尽于胃也.空腹.则胃有余力而易化.酒服.则药有助气而速行也.此于金匮中.除鳖甲煎丸外.为第二大方.计药二十一味.用意凡十一层.真旋转造化之奇制也.豆黄卷、大豆色黄象中土.浸令生.干而卷之.则其芽性具锐发生气之势.与赤小豆卷异用而同义.曲即酒曲.其性温暖.具沤发之用.不特取其行药.且使腐化谷食以生精悍也.白蔹辛甘而生蔓.辛甘走气.蔓则经络之象.是行气于经络之品也.余药别见.方论中详略不同者此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