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玉满堂聊看皮壳技巧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2-02


​   闲师分享看皮壳经验之一




    有时候有土看不见工,这种地方的皮壳更好看。






    皮壳鉴定有个过关的标准
    就是无论哪个年份的皮壳,在你眼里都一样了,你就过关了。和阴线一样,春秋战汉的阴线在你眼里都一样了,也就过关了。



    所有的型,无论再复杂,再繁缛,都是线条组成的,这个线条不管是为了型,还是为了装饰都不重要,因为它只是表面的线条。
    皮壳也是,无论什么年份,皮壳就是最表层的那个最让你直观看到的东西,不管如何,切割打磨使用等等的痕迹都会留在表面。
    不管型,不管用途,只知道老的是这样子的,就可以了。
    当我们问一件玉器关于型的问题的时候,往往和鉴定新老是无关的。
    一个玩家越关注型,距离能鉴定新老越远。




    开始学习带工的玉器,是为了打通后期的素器。如果反过来,往往会走弯路,甚至万劫不复。
    带工的皮壳,比素器多了一层。像左右手,是互相帮助的。没有哪个年份说一个知识点能通吃的。


    这件如果用镜子看皮壳,我会看这里。闲师你会看哪里?
    @🎓李加 有光的地方都会看到。
    一个文化期,一个汉代,皮壳这么看有区别么?



    看的细节越多,你掌握的点越多。当很多的点连成片了,这件东西的高分就出来了。
    李加:但我还是习惯先看阴线,阴线不稳妥我再看皮壳。我只是体系是这样搭建的,潜意识里我就会这样做。就像刚才早上那个西周的,我先看阴线,觉得挺像回事,但没意识到还要看皮壳,这就是潜意思的盲点。
    闲师:都要看,两者都要辅助。
    战国往下,线条更重要,战国开始,线条和皮壳重要性相当了。




    这个位置要注意,这里严格来说不能算皮壳,是加工痕迹。


    皮壳就是表面的东西。看多了就好了。
    李加:打磨介质不均匀、自然消磨带来的视觉效果,个人感觉无法仿造。
    闲师:西周往上,皮壳越发重要。纹饰会出现一些不典型,因为商和周还是小国家,动乱比较多。
    会出现一些不太典型的纹饰,和我们常见的教科书版的不太一样,但是不影响他的开门。这个度要稍微把握下。
    李加:嗯,开门的标准不能用纹饰和造型来衡量。相比皮壳,阴线,砣痕等,纹饰造型都是辅助手段。



    闲师:所以常说,不要关注型,一万个工匠一万个型。
    最容易固定的,就是历史限定下的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力落后,必定带来相对差不多的加工工序。其他都是可以变的。
    像锄地,没有拖拉机的情况下,无论你的工具如何,你都得一下下的锄地,没办法。



想想怎么打磨。






    @瘦长工 还是说料质本身松,打磨后的自然体现?
    @宫鹏 我的理解,坑洼越密集的地方,越是相对于整体平面低一些的地方。开料,粗磨,加工,细打磨,最后就是这样。
    @🎓李加 有道理,我的猜测是料质也不是平均的,有松的地方就坑多,同时沁也会进去,有的肉紧就更光滑打磨完了。
    @宫鹏 不,我说的不是料的紧密,我说的是工序带来的皮壳。咱们说的不是一回事。
   @🎓李加 明白,低洼地方后期细打磨不到,呈现更粗的状态。

   

闲师分享看皮壳经验之二


    线条工艺和形状和馆藏一致,皮壳加工方式和馆藏一致,这就是我们自信的原因。

    皮壳有个点,就是不能在表面出现成片的,方向一致的,凹陷拉丝的痕迹,局部可以,整体不可以。





    你想想,如果让你打磨一件玉器,你怎么使劲?




    使劲的方向决定了皮壳的痕迹。

    琢磨琢磨!






    琦姐,你把祭坑的线条看稳了,皮壳也不要放下,祭坑的皮壳也非常的典型,信息比精工多,但是差不多和战国往上类似了。







    宫鹏@瘦长工 要我就是怎么拿着舒服,怎么好发力怎么使劲。 所以打磨肯定得换方向,随着料型。




    就这些吧,干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