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世纪的欧洲与人类思想的巨匠们(二)

 做多伊利 2019-12-03

巴黎的思想家们

狄德罗是一位怀揣着巨大理想抱负的热血青年,来到巴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其思想自由与狂放不羁与卢梭相仿,他们很快成为朋友。狄德罗当时立志编写一部涵盖所有学科的全书,这个全书在30多年后才全部出版,全书共35卷,全名《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简称《百科全书》。

狄德罗(1713~1784)

两位朋友相识不久,狄德罗就邀请卢梭编写《百科全书》关于音乐的部分,因为时间紧迫,卢梭不得不熬夜为朋友按时完成。

另一次是狄德罗的一位朋友有部剧本急需修改,因时间紧迫,必须找一位既懂音乐又能写作的人帮忙,卢梭自然成为了最佳人选。卢梭在改剧本时得知剧本的原作者就是当时已在巴黎享有盛誉的伏尔泰(1694~1778)。

伏尔泰比狄德罗年长十八岁,当狄德罗刚到巴黎时就拜访了这位已成为法国思想和文坛的巨匠。狄德罗向伏尔泰谈了自己准备写一部《百科全书》,并且准备在书中用全新的思想向社会解读这个世界。伏尔泰对狄德罗的想法表示了极大的支持。

当时的法国尽管思想得到解放,但专制与禁锢仍然无处不在,天主教的保守思想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根深蒂固,这时的伏尔泰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迫切需要更多年轻的优秀人才加入到这个思想解放运动中来。

伏尔泰(1694~1778

狄德罗随即展开了《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经过伏尔泰的介绍,他将当时法国社会的几乎所有才俊都聚集了起来。

《百科全书》的主编是年轻的狄德罗,不过众多著名思想家都参与了编写,如伏尔泰、孟德斯鸠、达朗贝尔、卢梭、孔狄亚克、魁奈等,他们犹如在同一战壕里并肩向旧世界战斗。伏尔泰很快成为“百科全书”派的导师和核心人物。

在整个欧洲的启蒙理性运动进程中,以狄德罗为首的“百科全书”派有强烈唯物论倾向,其核心思想是反对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因“百科全书”派多次冲破政教禁令,所以不断受到当局的打压与迫害,当局把“百科全书”派称为“魔鬼的新巴比伦塔”,和“异教徒以及神和国王与教会敌人的大集合”。

在这个期间卢梭与狄德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百科全书派

与此同时,卢梭的才华开始在巴黎显现,1750年,他应征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第戎学院奖金,这篇论文的原题目很长,叫《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加速了腐化堕落抑或净化了道德习俗》。这个题目非常巧合地与卢梭持有的一贯看法吻合,因此当卢梭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激动万分,就像“万道光芒直刺我的思想”。

在论文写作期间,卢梭的好友狄德罗正因为他的无神论著作《盲人书简》(全名《给有限的人读的盲人书简》)而入狱。尽管生活拮据,卢梭仍然每两三天就坐车去监狱探望他的好友,并因此遭受了暑热,患上了终其一生的肾绞痛。

两位好友在一起时总是相互勉励,并对各自的思想进行热烈讨论。当狄德罗得知卢梭在写第戎学院的应征论文,立即表示了对这个事情的支持,还对卢梭论文的稿子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百科全书

卢梭的论文在获奖后使他一举成名,也使卢梭暂时告别了捉襟见肘的窘迫生活,之后卢梭的名气在巴黎越来越大,1752年,卢梭的歌剧《乡村卜师》获得热捧,在首场演出时连国王路易十五都亲临剧场。

不过首演当天卢梭却衣着随便、不修边幅,这是卢梭特立独行的一贯风格。卢梭始终个性独立,不因世俗观念改变自己的想法,即使在成名后也拒绝各种社交邀请,因此得罪了不少人。

《乡村卜师》在巴黎成功首演,国王在演出结束后希望能面见作者,并表示会亲自宣布为其提供一笔可观的年金。

大家听到国王使者的传信后,都为国王的慷慨而赞叹,并为卢梭感到高兴。然而卢梭这时却作出了令人意外的反应——他在听到这个消息时感到了焦虑,并且借故逃离了这次觐见。

后来狄德罗知道了这个事,作为卢梭的知心朋友,尽管深知朋友的秉性,但终于觉得卢梭的行为难以接受。因为这时他们太需要这笔年金,尤其对于卢梭自己和他的孩子和家庭。卢梭此前已与一位旅店缝洗女工泰蕾兹相处了9年,而且生下5个孩子。或许是卢梭自幼成为孤儿无法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卢梭已将他与泰蕾兹的孩子全部送入“育婴堂“收养。

卢梭与狄德罗为年金的事发生了第一次激烈争吵。面对朋友的指责,卢梭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对于卢梭来说,哪怕对方是国王,一旦接受他的年金,就不得不对其阿谀奉承,或者保持缄默,如果是这样的情况,那么自己就将从此告别真理、自由和勇气,也不再能够拥有独立淡泊的生活。

卢梭雕像
 

在年金问题上和狄德罗争吵以后,卢梭变得更加远离主流社会,不仅拒绝所有的社会名利,也排斥各种沙龙聚会,甚至厌烦一切社交活动。

卢梭在远离社会的同时社会也远离了他,征伐卢梭的笔战越来越多。但卢梭并不在意,反而更加愿意一个人在僻静处散步遐想。

卢梭这时成了一名真正的“孤独的散步者”。

但上天赐给这位“孤独的散步者”深刻的洞察力与强大的思考能力,使卢梭注定成为一位天才的思想家,成为人类思想的巨匠与追求自由的先驱。

1753年,卢梭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部作品成为卢梭为人类思想宝库中留下的一份丰厚宝藏。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卢梭描述了人类如何从原始的野蛮人状态进入到文明状态的过程,揭示出人类进入的所谓文明状态其实只是人类走向自身悲剧的原因。

原始的野蛮人状态是卢梭独有的“自然状态”,卢梭在书中写到:

“人这种动物,并不如某些动物强壮,也不如另一些动物敏捷,但总起来说,他的构造却比一切动物都要完善。”这种自然状态中的人有强壮的、几乎不会变坏的体质,这种体质不需要现代的医药;自然状态的人没有多的欲望也没有恐惧,不会自寻苦恼从事耕耘,但有着天然的对他人的怜悯心。

卢梭的“自然状态”

卢梭认为人类走向苦难的根源在于人的所谓进化,“正是这种进化能力,使人类脱离了它曾在其中度过安宁而淳朴的岁月的原始状态,并且在其偏见而盲目的道路上,循着错误、不幸和罪恶向前进,终于使他成为人类自己的和自然界的暴君。”

人类真正的不幸是从野蛮人形成社会开始,这个社会使人类脱离野蛮人的自然状态,也开始了人类不平等的进程。人类因能力差异出现不平等的情况,在进入到文明社会后,不平等形成了奴役与压迫,野蛮人所具有最原始的怜悯、恻隐之心被破坏殆尽,而这时“私有制”的出现成为这个不平等进程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

“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居然相信了他的话,谁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奠基者。”(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在不平等形成后,富人为了维持这种不平等从而构造了社会的政治结构,这个结构不断向加大贫富差距演化,直至最后出现了专制的暴君,而这时文明人因为已经被驯化而变得毫无怨声地带着他的枷锁。“如果还是当初的野蛮人,则决不会像文明人一样向枷锁低头。”

不过,“当一切都被这恶魔吞没殆尽,人民既不再有首领,也不再有法律,而只有暴君。”这时,暴政也就走到尽头,不平等的顶点也就成为再次平等的起点,当初支持暴君的暴力也就会推翻他。

总之,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书中认为人在原始自然的状态纯朴善良、并且具有天生的同情与恻隐之心,但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

显然,卢梭在论文中所表达的内容从内心深处反映了他从日内瓦城邦来到繁华巴黎的经历,也是卢梭从幼年的生活进入到成年世界的真实写照。

和他的所有作品一样,卢梭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没有丝毫保留,也没有给任何人留下妥协余地,包括他自己。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来寄到了导师兼好友的伏尔泰手中,伏尔泰对这本轰动一时的书反应却异常冷淡。伏尔泰这时已经敏锐地洞察到这部书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虽然同样在反抗当时的社会,但毫无疑问与伏尔泰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百科全书》派的方向截然不同。

伏尔泰在给卢梭的回信中略带嘲讽地说到:“先生,我已收到您反人类的新书,非常感谢。

至今还没有人如此煞费苦心地让我们与禽兽同类,在这一点上,谁也不如您聪明......读了您的大作,人们说不定会向往四足爬行,但是,很遗憾,我已经无法恢复这个已经丢掉六十多年的习惯了。”

伏尔泰的这封带有讥讽口气的回信体现了两位巨匠的思想差异。不过卢梭的这部作品并非如伏尔泰所说的“反智”和“反文明”那么简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思想为卢梭以后所作的每一部作品奠定了基础,所有这些作品汇集成为指导人类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思想源头。正是基于此,《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这部著作将会在本文后续部分被多次提到。

然而,卢梭与《百科全书》派之间的隔阂这时已经悄然出现,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两位最伟大的思想家即将分道扬镳,双方从唇枪舌战到针锋相对,在未来的日子里,人类思想史上即将上演一场令人扼腕叹息的恩怨情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