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之殇

 鹿渌 2019-12-03

西园文史·第17期

雪绒花 来自西园文荟 03:30

无锡北乡长安桥古镇,清初康熙年间由富绅季庆尔始创。 

元末,隐士季文(字孟文)因避张士诚之乱,与倪云林先生偕隐于芙蓉山。至明太祖朱元璋平定金陵,遂定居芙蓉山左旋溪(长安桥前身),为长安季氏始祖,著有《旋溪遗草》。至明末季庆尔祖隐士季道元,家道已是不济。 

               (长安季氏始祖季文)

季庆尔(字圣清),生于清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二十四年(1685)父季惟惠殁,其仅年甫十一,诸兄长以其年少业薄,欲晚予其家产。其年少鸿志,慨言“贫富命也,第虑无以为读书地。”遂放弃学业,发愤学艺,专事农耕。 彼时正值清初治乱,清廷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局势稳定。推行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开放海禁,鼓励工商等一系列安抚民心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政策。 天遂人愿,人逢其时,凭着灵活的脑袋和潜心苦学得来的本领,季庆尔白手起家,开榨油工坊,建弹棉场,办织布厂,经营米粮,置办田亩。长安毗邻江阴,为江阴及苏北至锡城的水运中枢,横跨全域腹地的吴渎港(太平港)河道宽阔,舟楫便利,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锡北及周边县域的粮仓油料蚕桑,商源丰富。据称其时季庆尔粮油棉收购经营触角已远幅江浙徽赣。藉由灵活的招揽经营手段,季氏世代恪守的儒学诚信家风,其独家经营的利润极为丰厚,财富聚敛呈“滚雪球”式发展,迅速成为一邑首富。季氏家乘记其“因天乘地,谨身节用,不数年家业隆起”,寥寥数语蕴含此中无穷艰辛和奥妙玄机。

坊间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为乡人津津乐道的传说,所谓季庆尔“油坊树段得银、青荡水域得金、木行木排得送、马山头领赠财、古庄成宅得宝”五大横财说,不过是假托之词,但恰给季氏发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其实横财再多也是一时,经营得法日进斗金才为长久。江南锡金之地人多田少,其时季氏置办田亩并无多大规模。 

伴随家业兴起,财富集聚,仅季庆尔其家小仆役就达百余人众,摊头市集应运而生。季庆尔因势利导萌生置宅建街之念。凭借丰厚的经济实力,于康熙中末大兴土木,置地块,凿石材,购砖瓦,运木料,仿“九宫格”城镇规制,重金搜罗聘请苏州“香山帮”等大批能工巧匠,沿太平港黄金水道北岸建起市集街道。出资雇请乡民引太平港水域开掘250余米的直河浜,于直河上百米段由南至北跨河筑“万安、宝安、长安”三座明制风格的单孔石拱桥(其中宝安桥为廊桥)。以直河浜为中轴,“万安桥”为中点建沿港前街,“长安桥”为中点建市集后街。“九宫棋盘”建筑“崇素堂”、“攸宁堂”、“宏远堂”、“敦余堂”、“绍衣堂”、“保宜堂”等二十六幢豪华宅第。留下“一宅跨二县”、“一浜三环洞”、“进浜十码头”、“三间一石沿”、“九间一屋脊”等千古美传。市集街道的建立,极大地方便滋润了一地乡民的生活,成为助推一域经济持续蓬勃发展的引擎。

                  (长安桥古镇)

浸淫于世代儒学书香家风,区别于一般的豪富,季庆尔于创下显赫家业后,重拾少时搁下的学业,跻身国子监步入国学生生涯。并广购书籍,延聘师友,督课子孙。家居黎明即起,堂屋书声盈耳。季氏子孙后裔书香传承,自康熙中至光绪中不足二百年间,季庆尔四兄弟后裔高中国子监入学的国学生、太学生(官员子弟)竟高达90人,其中季庆尔一脉就有71人。季氏后裔读书入仕,历代学官忠吏不胜枚举。季庆尔曾孙季璇乾隆年中举人,任国子监学录;后裔季芝、季士超乾隆年双任四库馆议叙;季溱、季桂芳父子嘉道年同为翰林院待诏;艺文著述,曾孙季珵(字溶苍,号盈洲)乾隆年著《萤窓诗稿》四卷;季春旭(字砚华,号研霞)咸丰年著《课余办讹录》二卷,《小山丛竹文藁诗藁》二卷。近代以来,更是造福乡梓,兴学办校。季氏同治十年(1871)捐田180亩办季氏书塾;光绪二十七年(1901)创办初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改名为天下市第二国民小学,民国十六年(1927)改为长安桥小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无偿拿出宅第兴办私立长安初级中学。季氏历数百年长盛不衰,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大望族。 

                (长安中学旧址)

季庆尔及季氏后代,恪守儒家风范,行事内敛低调。一个例证是,季庆尔于康熙末前倚富建镇,乾隆元年(1736)季庆尔逝世。其时及以后较长时期长安桥却并不显山露水,以至乾隆十六年(1751)无锡金匮县志“市镇卷”,只记“太平桥,西去八字桥六、七里,居民五十余家,因有富户居之而成市”。太平桥为居东靠近长安桥的村庄,富户及成市实际上就是季氏和长安桥街集市。坊间传说乾隆中末因与外族相争,仇家私下察访长安桥,极为惊讶市镇之豪华,上官府讼告季氏谮越建街仿造皇宫之罪。季氏得知消息为避锋芒,连夜拆除前街“万安桥”改为石墩平桥,改名“川桥”。最后经季氏疏通朝廷巧为周旋,风波才予平息,长安桥镇才未招致大祸而蒙受劫难。 时代车轮驶到咸同年间,长安桥重镇历经第一次劫难。咸丰十年(1860)四月太平军攻占无锡、金匮县,至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清军收复无锡、金匮县城。历时三年战事江南遭受浩劫,街镇村庄房屋包括寺庙殿宇等焚毁无数,士民死于非命数不胜数,以至江南人口锐降。仅光绪七年《无锡金匮县志》,赫然记载的有真名实姓的“殉难绅民表”,就竟有4530余名之多。又据另一渠道消息,锡金两邑殉难者实有6600多名之巨。战火波及处,同胞生灵涂炭,经济损毁破坏。地处锡北边陲的长安桥镇也不能幸免,富户被劫,街镇房屋受毁,经济遭受严重挫折。就连离长安街镇二里位北的西园东巷上村(原名牌楼村)房屋也整体被焚,牌楼被砸。“无庙不焚,无神不毁”,西园陆氏祠堂及陆氏家庙“西林庵”也被损毁一大半。笔者近年接触本地较多宗谱,所载殁于洪杨兵燹的历历在目。 长安桥镇遭受的最大劫难当属日寇侵华。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11月12日中国军队退出战役。日军于常熟白茆口登陆,一路由东向西向锡北进犯。国军于太平港东岸组织阻击,不敌向西撤退,欲拆太平桥石桥迟缓日军进攻步伐,因时间紧迫,石桥跨度大、石梁沉而未果。日寇恼羞成怒,歇斯底里疯狂对长安桥镇一带进行残酷报复,一手制造了灭绝人寰的长安桥镇西街东湟“九十七条半人命”和镇北西园坝头村“十三条半人命”两大惨案,焚毁长安桥镇前街全部、后街大部,及周边太平桥村、东湟村、邵巷村等许多村庄房屋。长安桥镇地区共有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340余人遭到杀戮,其中长安桥街及两边村庄有230余人;焚毁房屋1100多户达1160余间,其中长安桥街镇就有850余间。如我居太平桥桥头南岸的小姑母家,房屋被毁仅剩后面一角小间,直至1949年底解放初才置换一亩半田地建了一间二层楼房。昔日美丽富饶的锡北明珠长安桥镇,霎时间成为人间地狱,乡民流离失所,长安街笼罩在“天雨粟,鬼夜哭”的阴霾恐怖之中。 

                      (日寇侵华)

抗战期间,长安桥镇地区国、共、敌伪三方犬牙交错,抗战初期一度成为锡北地区国共两党组织青年、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的中心地区。以新四军“江抗”和中共锡澄地下党武装为主力,背依浩渺白荡水域,以及锡澄两县交界利于隐蔽转战的有利地形,不屈不挠地开展抗敌斗争。 至抗战末期及解放前夕,长安桥镇又逐步恢复经济,市集逐步趋于好转。据自小随父居住长安桥东街的现年80多岁的西园陆耀福老先生细心回忆,并手绘长安桥老街逐户逐店图,仅劫后余生所剩的短短一条长安后街老街,至1949年解放前,就有星罗棋布各类大小店铺商家达40余家之多,巨镇长安桥又再度昂扬起了不屈的身躯。 尽管古镇数经历难,几度兴废,然而长安桥镇文脉不断,人杰辈出。仅季氏一脉,就有土地革命时期就投身革命的“季瑶琴、季翼农、季楚书”一门三忠烈;季氏大宅门里走出的,有新中国化纤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化纤工程技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原纺工部副部长季国标;还有为国家的建设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原子能专家、航天专家、液压专家等众多杰出人士。 

            (季瑶琴、季翼农烈士)

                    (院士季国标)

生生不息的长安人,在长安这块土地上正在不断创造着更加骄人腾飞的业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