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森漫谈学书心得

 zdjphoto 2019-12-04
张森,1942年生于浙江温州,祖籍江苏泰县。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艺委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
海墨画会让我来谈谈书法,这个题目很大,我想,就谈点我的学书心得吧。
今天讲三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书法的定义是什么?其次,谈谈书法的审美标准。最后,谈点学书方法。
 一、书法的定义
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艺术,也被称之为国粹的传统艺术。它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早在周代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技艺,被定为“六艺”之一。随着文字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篆、隶、真、行、草完整的书法体系。但是,这种发展必须符合文字演变约定俗成的规律。所以书法要讲究传承,不讲究传承就谈不上书法。比如,书法的发展先有篆书再有隶书、楷书、行书及草书。所以,写隶书不能有楷书的点画。记得很多年前一个展览会上有幅篆书对联,其中觉悟的“觉”字最后两笔是楷书笔画,我就开玩笑说了一句“祖父像孙子”。当时在场的一位记者就问:“为什么这么说?”我回答说:因为篆书的儿子是隶书,隶书的儿子是楷书,篆书写得像楷书,不是祖父像孙子了么?孙子像祖父可以,祖父像孙子不可以,因为先有祖父再有孙子,这中间有个因果关系的。再比如,语文的“语”字,写隶书言字起笔应该是一横,不能写成一点,因为隶书原来没有这个字,写成点就是楷书笔画。还有,写“左”字应先横后撇,“右”则应先撇后横。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左”字横画短,“右”字横画长,这都是由篆书演变而来的。现在,字写不好可以称“现代书法”,画画不好就称“当代艺术”。
我在这里并不否定现代书法和当代艺术。记得一位上海美术界老前辈到国外参观现代派画家的工作室,发现画家画画滴下来的油画颜料,从墙上流到地上都已堆成一个斜坡了。可见,外国现代派画家对待创作是多么的认真。至于书法,现代人写的字都是现代书法,我张森写的字是现代还是古代呢?书法就是书法,它作为一门传统艺术,有个如何继承发扬的问题。王羲之是书圣,没人写得过他,是否就不要发展了?而历史上每个朝代都会出现不少书法家。如唐代的褚、虞、欧、颜,宋代的苏、黄、米等。书法家原来是几百年出一个,现在是一年出几百个,大家把书法这门艺术看得太简单了。
二、书法的审美标准
关于书法的审美标准,我在《书法品评窥见》文中说: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字体众多,流派纷繁。什么样的字称之为好?什么样的字写得不好?这涉及到对书法作品雅俗的品评问题,也就是书法艺术的审美特性。但大多数评论文章多半都按前人王僧虔《笔意赞》所说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的说法,如“苏东坡才气横溢”“颜真卿刚正不阿”如何如何……我认为这不是品评,而只是对书法作品的欣赏,更没有涉及到品评的实质问题。诚然,书法作品的优劣应以神采为主,作品的风格也充分体现了书写者的个性、气质和知识修养等等字外功夫,但无论何种风格何种流派的书法作品,都是通过书写者一定的书写技巧来体现的,如果撇开书写技法去谈字外的修养和气质,就没有任何现实意义。难道不学书法的人就没有修养和气质吗?既然字外功夫是通过书写技法来体现的,书法作品的神采、意境也只有通过具体的用笔和结体,包括用墨、结字、布白和章法来体现。因此,书法品评理应从具体作品的用笔和结体上来分析。


那么,中国的书法艺术,用什么标准品评呢?怎么说明这幅篆书比那幅行书好?怎么说明这幅扇面比那幅对联好?不同的书体,不同的样式怎么进行比较呢?应当说:评判还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从各种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中,抽出带有普遍性的东西来比较。这一点,前人书论早有论述,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点画须圆满
点画以圆而厚为好,薄而扁为差。比如一个杯子,缺个口总是不行的。一双筷子断了也不行。但如果将其锯锯短,砂砂光,虽然短点,但还是可以的。记得有一次在上海大学讲课,课后提问时,有人问,维纳斯断臂不是也很美?我说,维纳斯一出土就是断臂,如果一开始她是完整的,少一点肯定不好,人会先入为主。很多人以自己个人喜好为标准,这不行,一定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所以说,点画要圆满,残缺不是美。
那么,怎样才能使点画富有立体感呢?宋代书家米芾说:“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这说明,点画的厚薄与用笔方法有关。用笔,就是用毛笔的方法。必须在运笔时充分发挥与掌握毛笔“尖”“齐”“圆”“健”的特性,不至于使毛笔写扁,或扭结而无法还原,这就是会用笔的含义。而“得笔”,就是“令笔芯常在点画中行”(蔡邕《九势》),即中锋用笔。中锋包括正锋和侧锋,正是二者的交杂运用,才有了点画千姿百态的变化。
第二,结体富变化
字的点画与结体,包括结字、布白和章法是否有变化,是区别书法与美术字体的界限。美术字要求整齐、匀称、统一,是简单笔画的排列组合而已。但书法的点画由用笔而生,就有方圆、藏露、轻重、疾徐的变化。而且,各种字体又各有其特性。明清以后,由于工具的改进,宣纸和羊毫笔的广泛使用,产生了墨色的枯湿浓淡,这样就更丰富了变化和层次。但这种变化,要恪守中国文字演变发展约定俗成的规律和文字的可识性,比如书写笔画的由上而下、先左后右等,都是由右手书写的生理需求决定的。现在有的人明明可以用手写字,却要用牙咬住笔杆写,以示书风的“古拙”。现象有时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这也是一种“字如其人”吧。那么,写书法要求有变化,该如何变?会否有规律可循?比如我们都知道书法布局要“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但何处该疏,何处应密?这就要到好的碑帖里去学习吸收,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取数家之长,再融合自己的个性而自开面貌。
第三,通篇要贯气
写字是点画的连续书写,点画与点画之间就会产生动笔的笔势,所谓“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笔势又是由笔力产生的,二者不可分。有的人写一笔描一笔,写出来的字像塑料花。字虽然一点没毛病,但参加展览会被淘汰。现在一些书法教学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只求字形,不重其势,这样的字是没有生命力的。
那么,怎样来体会笔势呢?行草书墨迹中,笔画与笔画之间有牵丝相连,容易看出笔势,这也是从墨迹入手的好处。至于篆、隶、正诸体,点画与点画之间虽“各自成形”但也绝非是无生命的组合,而是充满着内在联系的,即所谓“笔断意连”。这就要求我们借助于想象,从静的字中体会到运动的势,而非追求笔势的外形描摹。
三、学书途径
学习书法首先是选择碑帖,我来谈谈关于选帖的问题。学隶书就要临汉碑,而现代不少人学书一开始就临汉简。上博一位老先生很早就讲过一句话,他说:“古代的汉简都是‘账房先生’写的。而现在学‘账房先生”的字倒成为书法家了?”他讲的“账房先生”是指一般抄写人员,并非书家。我认为,学书要选名碑名帖。1987年,陈云提出“小朋友要从小写好毛笔字”。上海一家出版社要我配合编一本《小学生写字指导》的书。其中对选帖问题,我认为要从楷书入手,因为小朋友写字还有个认字的过程,楷书又是目前通行的文字。最好从真迹入手,又要“取法乎上”。这样一来,前代名家的真迹就寥寥无几了,只能从碑刻入手。唐代碑刻又是楷书的高峰,所以大都主张从唐碑入手。有人主张从颜真卿入手,从颜真卿入手容易流于千人一面。有人主张从欧阳询入手,欧字难度太大,初学者往往流于点画的刻板和结体的平庸。打个比方,学欧字就像让你在八平方米的亭子间学自行车,一上车就碰壁了。而学颜字是在广场上学自行车,容易学。故一般小朋友书展中颜体入选率要比欧体高。清代乾隆提倡写赵孟頫,康有为、包世臣则提倡写魏碑,北魏楷书风格变化多,开创了书法繁荣的新局面。但你叫初学者学北魏难度太大,什么《云峰山石刻》、《石门铭》怎么写得好呢?我认为,学书要学“源”,不要学“流”。楷书的“源”是北魏,所以我建议写魏碑墓志铭。它因为久藏地下,一些好的墓志刻得犹如墨迹(如”苏慈墓志”、”元怀墓志”等)。从中很容易学到楷书的基本方法。基本方法掌握以后,以后根据各人的爱好再学其他的碑帖就容易了。你把笔提起来就是“褚遂良”,逆锋用笔就是“欧阳询”,含蓄一点就是“郑文公”,松散一点就是“石门铭”,在我看来都是大同小异,不过如此。


临帖要认真,创作也要认真。现在不少书家到了有一定成就后,求字的人多了,就无限制地简单重复,越写越差。1996年上海东广台“艺术长廊”栏目采访我,主持人问我“学书是否每天都要勤学苦练?”我回答:“字不要多写,多写要写坏掉的。如同炒肉片,两分钟就熟了,炒十分钟焦掉了,不好吃了。”

有人说,中国书法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大家,是因为书法家的文化层次不够。如果这句话成立的话,那么书法家应该是世界上学问最好的人。事实并非如此。郎朗十几岁时钢琴就弹得很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比他学问好吧?弹得过他吗?十几岁的小朋友有的字写得很好,他有多少学问?不少学者字写不好,难道他就没学问吗?其实,你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学问。现在人们对书法艺术“字内功夫”的研究不够重视,只忙于各类书法活动的开展和大大小小的书法展。忙到现在,你们心目中佩服的书家出了几个?为什么?我认为关键是“无土栽培”,没有根基。
最后,再谈谈关于毛笔的选择。毛笔有狼毫与羊毫之分,中间还有兼毫。从前多用狼毫,狼毫笔弹性好,董其昌的字写得好,你学不到。因为他用狼毫笔写字,写一次就换一支,条件好。狼毫笔新的时候柔中有刚、好使。用的时间一长就僵硬了,不好使了。羊毫笔的弹性不如狼毫笔,但使用得法,照样能写好。初学者最好使用羊毫笔,这样可以“事半功倍”。现在羊毫的质量好的不多,所以我建议用兼毫。这种笔中的狼毫现在工艺更新,改用尼龙毛,价廉物美。
(2019年10月15日海墨画会书画大讲坛第16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