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274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9-12-05
第十五章 祛湿剂/利水渗湿/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一两(12克) 黄芪一两一分(15克) 甘草半两(6克),炒  白术七钱半(9克)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15克),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半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另微汗,瘥(现代用法: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笔记者摘自《方剂学》新世纪一版)

   防己黄芪汤也是《金匮要略》的一个方了,张仲景的经方,这个方我们教材大纲安排属于二类方。
   在《金匮要略》上,有两篇里都用了这个方,一篇《痉湿暍篇》,一篇《水气病篇》,这两篇里边,两条条文里,只有湿与水一字之差,
《痉湿暍篇》里,“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水气病篇》里,“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这说明这个方,张仲景用来治疗风水、风湿两类病证,而这两类病证发生的一个基础,都有汗出、恶风、脉浮、身重。

   汗出、恶风、脉浮、身重,反映出来它是一个表虚不固,又感受风水、风湿,所以主治证候,它有两个方面:
* 一个方面,正气的方面,正虚表现在表虚不固,所以它可以有恶风、自汗,这个表虚的表现。
* 另一方面,外邪
 @ 作为风邪兼湿邪,风湿伤于肌表,风湿证。
   如果属于风湿主要反应在肢节疼痛上,我们现在所说痹证这一类,肢节疼痛。
 @ 作为风水,风水往往指的上半身为主的水湿泛滥、浮肿、水肿。
   浮肿是风水反映,水肿病啦。
* 这两个水湿本为同类,当然水湿侵袭,身重,身体沉重。
* 从舌象、脉象来看,
 @ 舌淡苔白,这个一般偏于虚。
 @ 脉浮,有表邪的特点。

   所以从这个方来讲,
* 对内来说,正气不足,表现在表虚不固上,反映的症状,汗出恶风。
* 作为这个邪来讲,它有外来
 @ 风邪
 @ 或者风湿之邪。
   体内由于正虚会产生水湿的病理产物,内外合邪,以风湿的肢节疼痛,或者风水的浮肿反应出来,这是它的主治。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治法要邪正兼顾,所以这个方的功用反应了益气健脾、祛风利水,当然也可以提到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 益气健脾它是一个扶正,由于它表虚,主要是气虚,气之源头在脾,所以健脾,有助于气的不断化生。
* 祛风是散风祛表邪。
* 利水可以除湿,也能治水肿。
   所以这个方功用是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从方义分析来看,
   这个方的君药当然历来讨论的,设定这个君药方案不尽相同,有的以防己为君,有的以黄芪为君。
   我们教材根据多数意见,一般是以
* 防己和黄芪联合为君,这体现一个邪正兼顾。
 @ 防己在这里,它可以祛风,又可以利水,祛风能祛风湿止痛,利水呢,能够消水肿。 
 @ 黄芪这味药是补气药,它作为补气药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有较强的固摄作用,特别是黄芪量大的时候,在方中它往往侧重在固摄。
   我们前面学习了不少以黄芪为君药的方,在方中黄芪用量比较大的,比如说补阳还五汤,或者当归补血汤,这些方里黄芪它不但有补气作用,而且有较强的固摄作用,这种升举,象补中益气汤,升举和固摄,是同类的一种作用,在当归补血汤里的血虚阳浮,它可以也有固摄、固表这种作用。
   在这个方里黄芪也是来益气固表,它既能补气,又能针对表虚,有点象我们前面这个提到的治疗表虚自汗的玉屏风散,玉屏风散里边跟这个方的前三味药相比很相象,
* 玉屏风散,  有黄芪、防风、白术。
* 防己黄芪汤,是黄芪、防己、白术,就差一个字。
   可以领悟一下,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有这种表虚不固、自汗恶风,所以都有黄芪和白术联用,黄芪在这里主要是益气固表,有固摄作用。

* 臣药是白术,
  @ 白术既可以健脾来燥湿,针对了风水、风湿含有的水湿为病问题,
  @ 白术又能协助黄芪补气和健脾相结合,白术自身还有止汗作用。
   这是白术作为臣药,它和黄芪相配,也构成治疗表虚常用的一种组合。

* 生姜、大枣、甘草,都属于佐使药,
 @ 生姜、大枣在这个地方,这个组合由于外有风邪,所以它起到在表调和营卫的作用,在内它可以调和脾胃。
 @ 生姜,当然还有散水实的作用。
 @ 甘草这味药,在这里既能协助黄芪、白术补气,又能调和药性,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这个方药味不多,反应出来的一些基本配伍组合,还比较丰富,而且在临床上,是治疗表虚风水、风湿的一个常用方,实际上这个方临床应用还是非常常用的,但是由于整个祛湿剂里的一类方比较集中,所以我们把它订作为二类方。

   防己黄芪汤的运用,
   辩证使用的要点,
* 汗出、恶风,前面讲了,这是很重要反应它的表虚特点,
* 小便不利,是水湿壅滞,因为如果说小便通利了,水湿就有出路了。
   所以这个方主治来看,一般来说,这个特别是在风水证,都会有小便不利表现。

   临床随证加减,
   这个方证出现兼有喘证,风水啊,往往水湿,这个由于外来风邪,造成风邪侵犯体表,造成肺气不能宣发,肺气失宣,水道不通,水湿泛滥,这样造成影响到肺的一个宣发。
* 如果兼喘加麻黄,既能够平喘,宣肺平喘,又能够通过宣肺来畅通水道治水了。
* 如果腹痛,用芍药可以缓急止痛。
* 如果水气重,可以水气上逆,心悸头眩,可以加桂枝,增加平冲降逆作用。
* 如果伴随有腰膝肿、风湿伴随有腰膝肿胀,加茯苓、泽泻增加利水作用,可以利水消肿。

   在使用当中,
!如果水湿壅盛,肿势很重的,这个方不适宜。
   水湿量很重,水湿泛滥,肿势很重这个方的利水消肿力量较小,它治疗风水证,一般肿势并不是很重,所以就要掌握这个尺度。

   上面我们讨论了利水渗湿方面的三个方,有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这三张方都是经方,都是《伤寒论》或者《金匮要略》的方。
* 这三个方的共同点特点是利水渗湿,以利水为主要的。
* 当然在防己黄芪汤里它有个表虚的问题,所以它祛风利水和益气固表相结合。这是和前两个方有区别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