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词解析】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陌半仙儿 2019-12-05

安史之乱后,唐朝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危机。文宗曾有云“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概括了唐朝中后期内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外有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这次推送就说说几个跟藩镇割据相关的事件和名词解释。

图片来自网络

四镇之乱

唐德宗初年四个方镇共同反对唐朝中央的叛乱。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维岳要求袭位,遭到德宗的拒绝。李维岳勾结魏博镇田悦、淄青镇李纳、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共同起兵反抗中央。史称“四镇之乱”。至建中三年(782年),李惟岳、梁崇义败死,田悦、李纳逃归自保,四镇之乱暂被平息。

泾原兵变

德宗建中四年(783)泾原镇兵在长安发动的兵变。783年,德宗为解救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围困的襄城,征发泾原兵及诸道兵马驰援。泾源节度使率兵抵达长安。因犒赏太少,泾原兵发生哗变,拥立前泾原节度使朱泚为主帅,攻入长安,国号秦,后改国号汉。兵变至兴元元年(784)平定。兵变后,唐中央权力进一步削弱。德宗此后不再相信宰相和将领,开始重用宦官。

《奉天录》

共四卷,唐赵元一撰。是记载德宗避难奉天时期的第一手资料。此为现今仅存的唐人记载“奉天之难”的专书。大体按日纪事,录功臣勋业及逆臣言行等,叙述详尽,可与正史相参或备史之阙,是了解奉天之变的第一手文献。

牙兵

藩镇节度使为了维护其割据,拼命扩充军队,还挑选精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是藩镇武装的核心,他们大多“父子相袭,亲党交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节度使对牙兵供给丰富,往往能得到他们的死力,但这也使牙兵骄横异常,只要他们对节度使稍不如意,就或杀或逐,形成“变异主帅,如同儿戏”的局面,成为 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和地方叛乱的重要因素。

河朔三镇

唐朝后期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河朔三镇的起初皆为安史降将,治下又是安史叛乱的根据地,民族成分也较为复杂,人多彪悍尚武,有一定胡化色彩。唐朝后期,三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不能干预,皆为家族相传或悍将夺位,然后奏报中央予以形式上的承认。三镇各拥强兵,自行署置官吏,赋税截留本镇不上贡,又互结婚姻以为声援,朝延也是视同度外。由于这三镇都在唐朝的河北道,所以被称为“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直到五代的后梁、后唐时,才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割据问题。它对唐中后期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淮西之乱(役)

: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称留后,更加飞扬跋扈,四处攻城略地,不服唐廷号令。唐廷发兵讨伐,但三年仍不能奏效。元和十二年(817年),宪宗任命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进驻郾城,负责统帅全军,唐将李愬率领九千士兵突袭淮西镇,一举活捉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之后,河北藩镇纷纷向唐廷输诚,归顺朝廷。

关于唐朝中后期的藩镇类型评述:

根据藩镇与唐中央关系的不同,大致可将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河朔割据型藩镇。河朔割据型藩镇包括魏博、成德、卢龙、易定等镇。这类藩镇有如下特点:政治上,节度使不由中央委派,而由本镇拥立,除了因内乱而发生节度使的易姓之外,大都遵从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财政上,河朔藩镇基本上将赋税截留本镇而不上缴中央,虽然在宪宗时期偶有表示,但形式多于内容;军事上,招兵买马,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并倚之与中央抗衡。

第二类是中原防遏型藩镇。包括宣武、忠武、武宁、河阳、河东等藩镇。这类藩镇是唐中央牵制河朔藩镇和其他骄藩的重要力量,在政治、军事上听命于中央;经济上,由于此类藩镇驻兵甚多,是唐王朝依赖的主力,因而其赋税收入几乎全部用于军费开 支,对中央很少有上供,具有自给自足性质。

第三类是边疆御边型藩镇。包括西北边疆的凤翔、泾原、振武、银夏、灵武等镇;西南边疆则有山南西、西川、东川、安南、岭南等镇。御边型藩镇是唐朝防御外族的重要军镇,这些军镇安置大量的军力以阻止吐蕃、契丹、回纥等的侵犯。尽管御边型藩镇在政治、军事上与中央步调一致,在唐后期的边境战争中往往败多胜少,唐朝却不得不依靠它们支撑危局,加上边境地区的藩镇环境恶劣,因而它们不但无上供,反而需要中央在财政上予以补贴。

最后一类是东南财源型藩镇。包括浙东、浙西、淮南、湖南、荆南、江西、福建等藩镇。这类藩镇与唐朝在政治、军事、财政方面保持高度一致,唐王朝之所以在安史之乱后苟延残喘了百余年,东南财源型藩镇的支撑起了重要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