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思明居士 2019-07-16

唐自安史之乱以后, 地方上形成了藩镇跋扈割据的局面, 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 藩镇割据与南衙北司之争、朋党之争一同成为唐朝后期主要的政治危机,直至黄巢起义, 唐朝灭亡。

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新唐书·方镇表》共列藩镇42个,实际上远不止此,藩镇中势力最大,为患最烈的, 是成德、魏博、卢龙三镇,时称“河朔三镇”, 各拥强兵, 表面上尊奉朝廷, 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 赋税不供中央, 节度使的职位也父死子继, 或由部下拥立, 唐中央只能事后追认, 不能更改。除河朔三镇外, 还有淄青镇等藩镇也多效仿河朔三镇,割据称雄,专横跋扈。

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 被称为叛镇。除叛镇外, 其它藩镇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中原型藩镇:主要有汴宋、武宁等镇。从地理位置来看,控扼河朔,屏障关中, 对河朔叛镇起防范作用, 所以在这里驻有重兵。河朔镇叛乱, 唐政府主要从中原藩镇征调兵马进行讨伐。唐政府从东南地区剥削的财富, 须经过武宁( 治徐州) 、汴宋、陕虢境内的漕运线运抵关中,所以中原型藩镇还负有保障唐中央财源的重要作用。二是边疆性藩镇:西北主要有凤翔等镇,西南主要有山南西、西川等镇。主要是为了防遏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而设置的。三是东南型藩镇:主要有浙东、浙西等镇。东南地区养兵少,军费低,地方税收大部分上供中央,是唐王朝重要的财赋来源地。以上三类藩镇虽大体还服从唐中央的政令,割据性较弱,但有时也与唐中央兵戎相见,发生叛乱。

唐朝藩镇割据与动乱的历史,是从安史之乱以后开始的,所谓“安史平而方镇之祸方始。”黄巢起义以后,“天下分裂而无纪”。唐朝藩镇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 一方面与藩镇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的种种特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藩镇之间的政治军事联盟、与中央的微妙政治态度有很大关系。

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首先,政治方面,藩镇割据各拥强兵,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节度使的职位也是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一般唐中央只能事后追认,不能更改。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政府所任命的只有四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

其次,经济条件方面,本来唐朝的边镇多进行屯田或营田。这种屯田或营田的土地是封建国家的土地。以后节度使多带度支、营田使,而节度使的财赋,像河北诸镇,不归唐朝中央掌握,完全控制在自己手中,因此,这些屯田、永营田的土地事实上就成为节度使所有。节度使不但掌握着大量屯田或营田的土地,而且自己还有大量的土地,是大土地私有者或者是大庄园主。为了维持本镇庄园主对农民的剥削利益,不让唐朝中央或他镇染指,因而这种地方割据的藩镇军阀得以维持并发展起来。

并且,藩镇掌握了本镇财政权,在本镇内经济、财政上有自己的一套,赋税完全不交到唐朝中央去。藩镇代表着本镇大地主私有者的利益,代表着庄园主的利益;并且,节度使又完全掌握着本镇的财赋,不向唐朝中央上供,形成财政上独立状态,这就造成藩镇割据的物质条件,使藩镇割据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藩镇割据的第三个重要原因,就是节度使握有一支强悍的牙兵。当时的的牙兵是十分强悍的,这种牙兵,就是地方上强宗豪族的子弟兵,他们一方面是节度使的牙兵,是藩镇割据的核心武装力量;但另一方面他们代表着本地区庄园主的力量,要是节度使违背了他们的利益时,他们就变易主帅,如同儿戏了。因此,形成“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情形。(《新唐书·兵志》)

藩镇割据的第四个重要原因,就是藩镇之间的政治军事联盟。唐朝的藩镇之间因其“势同患均”利害一致,“邻道平居或相猜忌,及闻代易,必合为一心,盖各为子孙之谋,亦虑他日及此故也”,( 《资治通鉴》) 所以结成了稳定的政治军事联盟。比如德宗朝的“四镇之乱”就是这一情况的典型表现,建中年间因李惟岳擅承力宝臣节度使之职,李纳擅承李正己节度使之职,唐朝不允,于是山南东道梁崇义、淄青李纳、魏博田悦、成德李惟岳, 四镇联合抗唐。梁崇义、李惟岳虽败死,接着卢龙朱滔称翼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魏博田悦称魏王,淄青李纳称齐王,四镇又联合抗唐,而以朱滔为盟主。唐朝讨伐无功,唐德宗只好下赦令,四镇因去王号,名义上归唐,事实上仍各据一方。不久,淮西李希烈又自称楚帝,唐发兵进讨,调泾原( 甘肃泾原县) 节度兵东下,路经长安,唐朝以粗粝饷军,激起泾原兵变,攻入长安,拥前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国号为秦(后改为汉),德宗逃至武功。唐费去很大力气才收复长安,消灭了朱泚。但各处藩镇的割据,唐朝依然无法打平。

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最后,藩镇割据的重要原因还在:诸镇不否定中央统治的政治态度,这样就使诸镇避免了与唐中央处于势不两立的地位。如德宗朝“四镇之乱”时, 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分别称王,但仍尊唐中央为正统,而朱泚在长安称帝,却是企图取唐而代之,所以唐政府宁可赦肇乱的河北而讨朱泚。兴元大赦,对田悦等“待之如初”;对朱泚则说他“大为不道,弃义灭恩”。态度极其鲜明。

唐朝藩镇长期存在的原因也就是唐朝中央为什么无力消灭骄藩的原因。因此,不仅要分析藩镇方面的各种割据条件,更重要的还应该深入研究唐朝中央在平叛中的各个环节。

首先,唐王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为求得暂时苟安,措置失当,“瓜分河北地, 付授叛将”,使安史降将摇身一变成了由中央任命的地方节度使,朝廷还对内陆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了乱后“藩镇相望于内陆,保存了相当大的离心势力。

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所以藩镇割据,首先起于安史降将。而且,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降唐者连州十余, 小者犹兼三四的严重局面。例如四镇之乱时来稹、梁崇义的相继节度山南东道,侯希逸、李正己的先后霸占山东,李灵曜的占据汴州,甚至在长安附近的同、华二州节度使周智光,也抗拒唐朝命令,并且大言说: “此去长安百八十里,智光夜眠,不敢舒足,恐踏破长安城。至于挟天子,令诸侯,惟周智光能之”。(《资治通鉴·代宗皇帝》) 可见藩镇的跋扈, 不仅是安史降将所领的河北诸镇,并且替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内陆节度使,也据地自专,嚣张跋扈起来。

其次,军费开支地方化、对东南财赋的过分依赖以至中央无雄厚且灵活的财政力量。也是唐中央无力消灭骄藩的原因之一。在安史之乱以前的租庸调时代,全国财赋由中央统一调配,安史之乱却完全打乱了唐朝的统治秩序,战争期间,唐中央自身难保,更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控制和调拨衣粮来供应所在作战军队。因而至德元载朝廷下令: 所在军镇“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 《资治通鉴》) 从而把军费的筹集一下子推给了地方。

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尤其是两税法施行后,唐朝两税的收入,几乎全部落在江南八道的人民身上。正因为唐中叶以后的赋税主要限于东南诸道,对悬远的东南财赋得过分依赖,才使得唐廷的财政周转缺乏灵活性,漕运稍梗,顿即会陷入全面恐慌。如德宗时期,山东藩镇曾派兵到运河要冲甬桥“令兵守甬桥、涡口,江、淮进奏船千余支,泊涡下,不敢过”。(《旧唐书·张万福传》) 唐德宗赶快派兵援救。宪宗时,并因甬桥一带是运河要冲,特制宿州,宿州的设置,益见两税法实施后唐朝对运河的重视。因此,正由于唐中央无雄厚的财政力量,才使得平定叛乱割据终因“财尽力竭”而屡屡草草收场。

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再次,军队外重内轻,也是唐政府无力消除藩镇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唐前期中央禁军很少,而且当时府兵和募兵都是受中央严密控制的耕战结合的军种,不会形成地方军阀势力,因而尽管中央没有强大的常规部队,也不至于尾大不掉。

开元以后,边疆的募兵队伍渐增,但中央的军队却没有在质量上和数量上有所变通,外重内轻问题于是显著起来,据统计,当时藩镇驻军再加上其它边地兵力达49万,而京师和内陆兵力总共才8万,不到边镇1/6,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战后边疆与中央皆宿重兵,保证了内外局势的平衡,但是由于唐朝中央仍然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它所赖以维持均势的,是各个藩镇之间的平衡,而不是象宋代那样有一支中央掌握的强大禁兵。它采取的军事行动都是依靠那些骄横跋扈的地方军将,而这些地方军是以骄藩叛镇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他们在讨叛战争中必然是观望不前,不肯力战。

最后,唐朝中枢机构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对讨叛战争的严重干扰和牵制,也是不能消灭藩镇割据局面的一个重要因素。肃代之际,平叛功臣、宦官、宰相及皇权之间复杂的矛盾斗争,曾大大影响到唐廷对安史旧将的处置,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如当史朝义邺城败退时,唐朝用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仆固锡父子为大将,率兵追击,怀恩父子和唐朝朝廷间有矛盾,为了养寇固位,接受了安史部下许多大将的投降,并且,表请这些降将就地担任本处的节度使,也就是将安史旧部的残余力量都保存了下来。而且在德宗时期还把中央禁军神策军等军完全交与宦官主管。

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局面?

此外,中枢政局内部的朋党之争也愈演愈烈,所谓“建中之初,山东向化,只缘宰相朋党,上负朝廷,杨炎为元载复仇,卢杞为刘晏报怨,兵连祸结,天下不平”。元和以后,牛李两党勾心斗角、南衙与北司相为水火,使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更加复杂化、激烈化。唐廷已经为这种无休止的纷争弄得精疲力尽,自顾不暇,根本谈不上消灭河北藩镇。藩镇割据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痛苦,连年战争,使人民横遭兵祸,生产受到破坏,兵饷赋役也日益繁多,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各地节度使为扩充自己的势力,更是增兵冲饷不止,加剧了统治阶级同人民之间的矛盾。

而另一方面,到宪宗时,唐朝改行两税法,财政收入增加,并且由于一再整顿漕运,通过运河从江淮转运了大批钱财,唐朝中央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力量,提供了打平藩镇的物质条件,同时在政治、军事上也略有改革,贯彻了打平藩镇反抗的政策,因而先后平定了四川的刘辟,浙西的李崎,淮西的吴元济,淄青的李师道;就是河北三镇也展示归顺,藩镇嚣张割据的气势暂时敛迹。此后中央与藩镇间的斗争从未停止,直至后周世宗柴荣时,才开始扭转藩镇跋扈的局面。北宋在后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藩帅兵权,并施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的措施,藩镇割据的局面才最终结束。

参考《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中国古代史》《隋唐五代简史》《隋唐史话》《隋唐五代史纲》《中国通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