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议论文中几种思路不清情况分析

 jiehua404 2019-12-05
内容摘要:吃透材料或文题,把各个要素放在整个材料或文题的大背景中去理解,揭示出材料或文题的本质意义,抓重点、要求,明确命题人写作的指向性,准确立意。再围绕立意精心选材,做到中心与材料内容高度统一,观点与分析紧密结合,不枝不蔓,避免文章中思路不清的情况。
   关键词:有效避免 议论文 思路不清
  
   作为学生写文章来说,思路不外乎两种,一是内在的审题、确定中心、选材和结构设计等的思维流程,即写作思路;一是这种内在的思路所呈现出外在的文章结构内容,即文章思路。内在写作思路混乱就会导致外在文章思路混乱,我们批改这样的文章时常苦不堪言。那么如何避免文章思路不清的情况呢?下面就议论文来简析之。
   阅读下面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一小女孩捡到五毛钱交给警察却引来了热议,“区区五毛钱谁稀罕呀”,“纯属作秀”,“根本没法领!”等,面对如此多的口水警察为小女孩撑起了保护伞。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一.审题指导
   1.整体立意:一枚五毛硬币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警察的做法体现了新的人本理念;培育正气,应从小做起;保护孩子向善的心、纯洁的心灵;社会对他人应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2.警察的角度: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道德的天空,要保护孩子宝贵而又纯洁的童 心……
   3.孩子的角度:勿以善小而不为,行善不分大小;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坚守心中的道义……
   4.口水者的角度:不要让善举淹没在口水中;小善也是善,不积小善焉能有厚德;不以成人 的复杂世界来看待孩子的纯真……
   二.作文中几种思路不清的情况及分析
   1.开篇点明中心论点,结尾回扣论点总结全文,而主体部分的材料在分析上很抽象,或观点概念的外延丰富而内涵却不具体,或材料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揭示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实质性的关系,总之都会造成中心论点与材料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的思路不清。如:
  坚守心灵的防线
   材料揭示了当今社会中一种不正常的风气,做好事却引来口水,无端遭受中伤与诋毁。
   我们不禁要问,当今社会我们要不要做好事?面对非议我们是否应该坚守心灵的防线?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给赤壁带来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宦海沉浮,佞臣谗言并未消磨他高昂的意志,生活的清贫并未浸蚀他乐观向上的心,面对滔滔奔流的江水,清风与明月,静默的故国,他“一尊还酹江月”……几度被贬,苏轼仍坚守着心灵的防线,笑对生活,做好地方官,造福一方人民,纪念苏轼,我懂得了心灵防线应与生命同在。
   ……
   分析:行文缺乏巧妙地过渡不说,从论点上看,“我们应该坚守心灵的防线”,概念“心灵的防线”,就显得外延太过丰富而内涵不具体,应把怎样的“心灵防线”阐释清楚。结合该段看应是“为善的心灵防线”,那么为何不准确的揭示出这一观点的内涵呢?从主体部分苏轼的事例来看,“苏轼坚守着心灵防线”,同样抽象而模糊。是淡定从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是摒除流言、不计个人荣辱得失而一心为民的可贵精神?文章论点本身概念大而无当,事例也缺乏应有的针对性的分析,造成主体部分内容与观点之间针对性不强,内在逻辑联系不紧密的思路不清的现象。
   2.材料不典型,不能很好地佐证观点,从而造成材料与观点之间内容不统一的思路不清现象。如上文,从引论部分的阐释来看,我们不妨对论点“坚守心灵的防线”作这样的理解――“坚守心灵为善的防线”,而本论部分苏轼的例子就本文来看有两方面的层意。一是面对谗言人生磨难之时,他仍坚守心灵乐观旷达的防线;一是面对贬斥坎坷之时,他仍坚守心灵为民的防线。可见材料本身中心不集中,思路不清,而且材料与论点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佐证观点的暗含意“为善”,从而呈现出材料与观点之间内容不统一的思路不清的情况。
   3.旁生枝节而产生思路不清。这类思路不清常常表现为在论证的过程中,出现某一事或某一概念时,作者就顺势来阐释这一与论点无紧密联系的事或概念,阐释分析完后再重新回到对论点的分析论证上,造成文章部分内容与中心论点脱节从而呈现出中心论点不能统领全篇、论证思路不谨严的情况。如:
  拾金不昧
   “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小我们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做人应光明磊落,对待财物,“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怀贪婪之心,应持拾金不昧的精神。
   然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利欲熏心,本该洁净的心却蒙上了尘埃,精神物化,唯利是图,从而失去了最初的本性,焉有拾金不昧之精神?
   人“最初的本性”就是善良之心,它来源于《三字经》里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可见善良是每个人的本性。
   ……
   分析:行文开门见山提出了论点“不怀贪婪之心,持拾金不昧之精神”,主体部分从行文上看,可能是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没有拾金不昧的精神,就失去了人之善良之心”,即从其危害方面来论证论点。可遗憾的是作者不顺从这一思路继续行文,却来解释上文提到的概念“本性”,交代它的出处等,与论点毫无联系。这种思路是信马由缰,旁生枝节,从而造成文章思路不清的情况。
   4.转换议论的中心从而造成主旨不集中或偏题跑题的思路不清的情况。这类情况常常是前一部分议论一个中心,后一部分又议论另一中心,行文要么会是主旨不鲜明突出集中,要么就会偏题跑题。如:
  难
   难做人,做人难,做一个好人更难。材料中一个小女孩将自己捡到的钱交到警察手上,却招来唾骂声一片。
   有人认为这是作秀,捡到五毛钱就上交没必要!毕竟事情太小,持这种观点,那么以后还将怎样教育孩子呢?是要他们不捡钱还是捡后不交?毕竟捡到五毛钱也上交就是善举呀!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嘛!
   ……
   任何一件东西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五角钱少,但它一样能发挥其作用:对于饥饿者来说,它可以买到一个馒头,足可解决眼前饥饿之难;对于购物者来说,或因五角之缺而让自己喜爱的物品被迫易主,那种惜憾之情不待言说,你能说五角钱就没有价值吗?可见小钱在生活中也同样重要。
   分析:本文前半部分论证了“积小善而成大德”的观点;后半部分却论证了“小钱也很重要”的观点。文章不能做到围绕一个中心论点进行论证,中途转换议论中心而造成内容零乱,主旨不集中,导致跑题这样思路不清的情况。
   5.审题不准确而造成思路不清的情况。这类思路不清的情况常常是对题目所给材料或文题没有作深入细致的分析,不能很好地揭示出其内涵或寓意,不能把握命题者写作的指向性,对材料或文题的理解是浅层的,因而立意上也仅停留在对某一个别词句的理解上,或者完全误解材料或文题等,总之这类文章最终带给读者的是不知所云,是审美的痛苦。如:
  社会发展引发的道德问题
   5毛钱,在六七十年代还是很值钱的,当然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那时,或许有人去领,那个捡钱的小孩子也肯定会受到表扬。
   而现在5毛钱根本不算什么,估计白送都会没人要,捡5毛钱上交别人会认为你虚伪、作秀。今天的失物招领,也必定是很有价值的东西。但是现今的失物招领也已经变味了,很多人对拾到的物品明码标价,然后向物主索要财物,更有甚者对尸体标价,然后要求家属购买,这些举动简直没有人性……
   分析:就部分文章内容分析,从标题来看,其内容偏离了材料的寓意。材料暗指现今的道德问题(“审题指导”所示),这与社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呢?显然审偏了材料寓意。从其行文来看,先谈了5毛钱价值的演变和无人认领的内容,显然这是对材料中一个要素“区区5毛钱谁稀罕啊”的理解;后又谈到现今失物招领的变味甚至丧失人性、道德沦丧的情况,这是基于小女孩捡5毛钱上交、招领的理解。这学生的整篇文章针对材料的诸多元素作出各自的浅层解读,不能把各个元素放在一个整体中去解读,去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与探究,因而也就不能准确地揭示出整个材料的实质性的意义,难以提炼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贯穿文章始终的立意,内容零乱而又偏题,因而文章所呈现出来的思路也是零乱不清的。
   三.总评
   思路不清的情况还有许多,无论哪种情况的文思不清,都会造成文章内容混乱、主旨不集中突出、结构不严密等情况,让阅卷老师读后一头雾水,苦不堪言,就很难说作文会有一个好的分数了。如何避免这些呢?作文之前必须吃透材料或文题,把各个要素放在整个材料或文题的大背景中去理解,抓重点、明要求,明确命题人写作的指向性,揭示出材料或文题的本质意义,从而准确立意。同时当确定立意之后,还应做到围绕立意精心选材,做到中心与材料内容高度统一,观点与分析也是紧密结合、不枝不蔓,巧妙过渡,用一定的方法把心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完整而又有机地表达出来,多练语言的基本功,多读巧借鉴,我想,写好一篇中心突出而又鲜明、内在逻辑思路严密、结构完整紧严的议论文一定不是什么难事!
  
   王燕侠,女,湖北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教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