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舍散文读记

 老杨头读书馆 2019-12-06

(一)

我没去过济南,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趵突泉我只在电视剧里看过,不是专门介绍,一晃而过,没什么太深的印象。今读“趵突泉的欣赏”一篇,我仿佛置身趵突泉边,看到那清纯的泉水,听到那汩汩的泉声。我感到心旷神怡,好爽、好爽!

我禁不住要复述一下作者的神来之笔: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滾。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它永远那么纯洁,那么活泼,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接着又写池边的小泉:有的像大鱼吐水,有的像水里斜放着的一串珍珠,“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挤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

我读这些,不仅感觉出泉水的形态,而且感觉出它的速度,前者大而慢,后者小而快,我眼前分明是一幅泉水上冒的清新画面。能收如此之效,全在作者那十分讲究的用语。我们不妨再细细琢磨一下,看那用字,看那组句,看那标点,便可体会。品读这样的语段,那细腻,那情味如涓涓清流润入心田。我不禁慨叹:作者看得真确,悟得真细,言得真巧!

(二)

许多名家都有同题的文章,今读“落花生”,我一下就想到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许先生的文章通过人物之口,不仅说出了花生味美、价廉、可榨油等诸多好处,而且特别强调了花生的最为可贵之处:它脚踏实地、朴实无华,不高高在上,不自我炫耀,不哗众取宠,不追求华丽外表而注重实用。最后委婉地告诉孩子们,这些可贵之处正是我们做人的准则。

作者的这篇“落花生”又是怎样写的呢?

一开篇就用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花生的喜欢,作者说:“我口袋里装上四个铜版的落花生,一边走,一边吃,就觉得比秦始皇还骄傲。”你看看,有落花生吃,作者竟这般满足,这般得意!接着的一个对比更加有趣,作者拿瓜子与花生对比,作者说,瓜子夹舌、塞牙,小小的一片不解饿,没味道。可它却比花生的名气要大,真让人愤愤不平!为了申诉这不平的理由,作者对花生由外到内、由形到质进行细致描绘。且看:“落花生大大方方的,浅白麻子,细腰,曲线美。弄开来:一胎儿两个或者三个粉红的胖小子,脱去粉红的外衫儿,象牙色的豆瓣一对对的抱着,上边儿还接着吻,那个光滑,那个水灵,那个香喷喷的,碰到牙上那个干松酥软。”读这几句,那胖胖的油油的花生米呈现眼前,一股浓浓的香味钻入鼻腔,真让人馋涎欲滴了!花生的种类呢,更是多得让人数也数不过来,有大花生,小花生,大花生米,小花生米,糖饯的,炒的,煮的,炸的……虽风味不同,但都好吃。

作者写下一个生活细节,真让人若置身其中,享受无尽!且看:“冬夜,早早地躺在被窝里,看着《水浒》,枕旁放着些花生米;花生米的香味,在舌上,在鼻尖;被窝里的暖气,武松打虎……这便是天国。”

作者还拿花生与栗子、核桃、榛子几种常见的食物作对比,认为它们“都没有落花生那点家常的‘自己’劲儿。”

文章结尾处写到花生跟婚礼的关系,写到在新房里放花生、枣子的民俗,让读者去推想那富于美好寓意的典故。尤其有趣的是作者的一个假想——若在花轿上放上一包花生米,新娘子未必不一边落泪一边嚼着。

本文以落花生为描写对象,运用夸张、对比、联想等一系列手法,写出了自己对花生非同寻常的喜欢,溢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三)

“兔儿爷”是北方几省市常见的一种迎时当令的泥捏的小玩具,它们兔脸人身,脸很体面,油光水滑的,鼻下有个三瓣子嘴,头上有一对长耳朵。它们身上也花花绿绿,足下登起粉底高靴,有的背后还插上纸旗,头上罩着纸伞,身腔里可是空空的。这玩艺儿每年中秋前后出现于街头。

“兔儿爷”类似傀儡,暴敌要的是傀儡。作者观此而生发联想,想到了抗战时期那些在鬼子面前点头哈腰、摇尾乞怜的走狗汉奸。作者在发表于19381030日《弹花》第2卷第1期上的“兔儿爷”一文中,将走狗汉奸同“兔儿爷”作出生动形象的比照,读后让人拍手称快!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侵略的铁蹄踏入我华北大地。广大抗日军民奋起抵抗,坚决要驱除倭寇,保我河山。然而,有一小撮没脊梁骨的民族败类,被日寇的嚣张气焰吓破了胆,他们数典忘祖,卖国求荣,同日寇一起高喊“东亚共荣”。他们当汉奸做走狗,在日寇的鞍前马后效力卖命。作者对这些汉奸走狗深恶痛绝,以他那支犀利的笔描绘他们的丑态,给以无情的鞭挞!作者写道:“他们多体面,多空虚,多没有心肝呢!他们唯一的好处似乎只在有两个泥膝,跪下很方便。”作者断言这些卖国求荣的走狗汉奸一定没有好下场。他说道“兔儿爷最怕遇上淘气的孩子,左搬右弄,它脸上的粉,身上的彩,便被弄污;不幸而孩子一失手,全身便变成若干小片片了。”“小日本鬼子不但淘气,而且是世上最凶狠的孩子。”这般描述十分诙谐,让人自然而然地产生这样的联想:汉奸之于日寇,就像兔儿爷遇上淘气的孩子,最终将被砸成小泥片片,也就是说,这些令人唾弃的走狗汉奸只能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读罢此篇,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作者对那些民族败类的鄙弃和痛恨,能强烈地体悟到作者身上那股浓烈的民族正义感和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

()

文学作品靠细节吸引人、打动人,也靠细节提高自身的品味和价值。“猫”是一篇以细节见长的散文,且看文中的细节描写:

“它要是高兴,就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稿子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多么温柔可亲,多么招人怜爱,人猫之间简直成了亲密的伙伴。

再看作者笔下的雄猫:“郎猫丝毫不关心儿女。它或睡大觉,或上屋去乱叫,有机会就和邻居们打一架,身上的毛儿滾成了毡,满脸横七竖八都是伤痕。好在它没有照镜子的习惯,依然昂首阔步,大喊大叫,它匆忙地吃两口东西,就又去挑战开打。”读完这几句,一只身材魁梧、昂首翘尾、勃然好斗的雄猫站立眼前,我们感受到它的气势和威风,也领略到它的顽劣和无奈。

再看,过了满月的小猫:“它们腿脚还不甚稳,可已经学会淘气,妈妈的尾巴,一根鸡毛,都是它们的好玩具,耍上没结没完。一玩起来,它们不知要摔多少跟头,但是跌倒即马上起来,再跑再跌。它们的头撞在门上,桌腿上,和彼此的头上。撞疼了也不哭。……它们在花盆里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太可爱了,太可爱了!我真想伸手去抓上两只,抱入怀中,触触它们的头,摸摸它们的背,再“咪嗷、咪嗷”地同它们对话。

读着以上细节,我不禁想起季羡林先生“老猫”中的两个细节来:“咪咪病了,我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几里路,到海淀的肉店里去买猪肝和牛肉。拿回来,喂给咪咪,它一闻,似乎有点想吃的样子,但肉一沾唇,它立即又把头缩回去,闭上眼睛,不闻不问了。”读这几句,你眼前是不是出现一只病猫?它厌食的样子一定让你心疼,你甚至想伸手去将那猪肝和牛肉塞入它的口中,你还会轻声地劝它下咽。

咪咪失踪了,“我手持手电找遍了塘边,山上,树后,草丛,深沟,石缝。有时候,眼前白光一闪。‘是咪咪!’我狂喜。走近一看,是一张白纸。我嗒然若丧,心头仿佛被挖掉了点什么。”主人寻找咪咪的急切心情你一定强烈地感受到了。尤其那当中的一个起伏,由惊喜而失望,真让人难以承受!

猫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在名家笔下,它们是那般鲜活,那般生动,那般有灵气,那般通人性。它们的身姿跃然在目,它们的形象呼之欲出。我惊叹名家的描写之功,能写出让人一读难忘、融入血液的细节来。

2019124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