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和辽代王室贵族十分流行使用水晶和玛瑙。上至辽国的王公贵族,公主、贵妇,下到辽朝两大官僚机构:南院和北院的高官显贵。契丹人与所有游牧民族一样,除了偏爱黄金,也喜爱半宝石的玛瑙,水晶制品。
《辽史·仪卫志》有“珠翠、玉佩、玛瑙、水晶、金花”等记载,辽代契丹贵族常用昂贵、质地坚硬的玛瑙制作装饰品。
辽代契丹贵族使用的红色玛瑙,是矿脉很早就消失的古夫余国玛瑙,也就是《汉书》中记载的“赤玉”。
辽代契丹贵族阶层等级森严,这种质地纯粹长达7cm,打磨精细,有弧度的玛瑙长管,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宫廷玉匠极高水平的工艺技术。这种珍稀形制的辽代玛瑙弯管是辽国公主项链串饰中颈部最中间的那颗。(参考:陈国公主墓和耶律羽之墓出土的“璎珞”) 辽代贵族除了用奢华“赤玉”玛瑙做饰品,也喜欢水晶饰品。
因玉料日渐稀少,宋辽时期已开始用水晶代替玉。宋太子衮冕“前后白珠九旒,二纩贯水晶珠”。辽墓还有出土用于仪仗的水晶骨朵。
水晶在佛教中,又被尊称为「摩尼宝珠」,山东南京安徽青阳县等各地佛教地宫和墓葬中频频出现精美水晶珠和水晶制品,水晶早被赋予重要佛教意义之圣物。
这种高净度,晶莹剔透、打磨考究的水晶珠在辽国只允许契丹公主和贵妇使用。 《契丹国志·诸小国进贡物件》载:“契丹贡献玉、珠、犀、乳香、琥珀、玛瑙器…”。这说明辽国具有开采玛瑙,水晶的能力。 本文作者赵梦言简介: 中国知名古代艺术品收藏家;擅长战国琉璃珠,中国历代青铜镜,明清佛造像的收藏和学术研究。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