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真正放松?

 雪山飞狐之独狼 2019-12-06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真正放松?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真正放松?

李新方

早年有一位武术名人,对太极拳的放松非常有研究,提出“放松必须完全彻底”,“全身不能有一点劲,要大松特松,一松到底”的理论,一时很有影响。有一次,他听说我不讲放松而来访,一搭手就说我不放松,我问他“你怎么知道我不放松”?他说:“我感觉你身上还有劲”。“你身上就没有劲吗”?“没有”。“好,我现在让你有劲”。“我不相信还有这样的方法”。

于是,我在他身上轻轻地给了一点力,他马上就肢体僵硬,接着就心跳气喘,两腿发颤了。他问这是怎么回事?我告诉他,只要站着,身上一点劲也没有是不可能的,不信你揑揑自己的腿,肯定有一条腿的肌肉是硬的,除了躺在地上不动。他捏捏自己的腿,怎么变换姿势,还是不能让两条腿的肌肉同时都是软的。“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放松呢”?“用意不用力,不用力而有力”。“您不用力,哪来的那么大的力量呢”?“跟你借来的”。他又问:“那为什么听说您不讲放松呢”?

答曰:松和紧的关系,也就是刚和柔的关系,中国武术不论内家外家,何门何派,都要求刚柔相济,如《少林拳术秘诀·气功阐微》云:“以柔而刚为主旨,以刚而柔为极致……此所谓刚柔相济,虚实同进者也”。但在实际上,能够达到刚柔相济的人极少,大多数习武人都是偏刚,而在太极拳开始传世的清末和民国时期尤其是这样,学太极拳的人也大多是有外家拳功底的人,故太极拳家在教拳时特别强调放松,这当然是对的。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真正放松?

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对放松强调过头了,而且理解错了,并忽视了其他方面更重要的要求,把放松练成了松散、松乱、松懈,使太极拳的技击和养生作用都大打折扣,很有矫枉过正之必要,所以我不讲放松,只是不讲一些人所理解的那种错误的放松。

放松也是意,而不是形。同时,松和紧的关系也是一阴一阳,没有紧就无所谓松,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错误的,读王武李论可以知之矣。如“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腹松”,“似松非松,将展未展”(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松肩沉肘”(武禹襄《身法》),“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武禹襄《十三势说略》),“发劲须沉着松静”(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松开我劲勿使屈”(李亦畬《撒放密诀》),“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等,都说明松和紧的关系也是一阴一阳,是以对放松的具体方法谨举数端。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真正放松?

一是松柔与松展。松柔是指肌肉要松柔,但人只要站立,就不可能全身肌肉都是柔软的,至少要有一条实腿要有一定的肌紧张,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虚一实”,但“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李亦畬《虚实图解》),故实腿的肌肉虽是硬的,仍是放松;而上肢虽为两虚,肌肉虽是柔软的,但也不能一点劲都没有,“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同上)。

松展是指骨节要开展,肌肉的松柔是骨节的开展为前提的,也就是骨的支撑作用,如果离开了骨的支撑作用,即离开了松展而只讲松柔,全身岂不成了一滩滥泥,连站都站起来,何言技击?故有的太极拳家讲,练拳到了一定阶段,会有骨肉分离的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是松圆与松正。松圆的要求,是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的,但松圆是以松正为基础的,“立身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武禹襄《太极拳解》),如果没有立身中正,身体偏倚,就不可能做到气势圆满,就会气势散漫,周身到处充满凹凸、缺陷,站立不稳,勉强支撑,怎么可能放松?肢体僵滞在所难免。当然,立身中正也是意,上述引文强调的是立身中正,不偏不倚,而“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则包括放松的要求在内。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真正放松?

三是松沉与松轻。松沉是指在放松的状态下,降低重心,但降低重心具有三种不同境界。形沉是第一境界,即低桩步,如马步桩,或拳走低架,“打拳如坐板凳”,虽能有效降低重心,但明显表现为双重。劲沉是第二境界,比形沉要高级多了,但仍存在双重,达不到粘走相生,很难掷人于丈外。气沉是第三境界,只有在气沉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粘即是走,走即是粘,即虚即实,一触即发,著手掷人于丈外,但气沉只有在松轻的条件下,才可以做得到的。

松沉与松轻是相反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每一动,惟手先著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武禹襄《十三势说略》),气向下沉,周身节节松沉,而又有节节上抜之意,挨何处意要用在何处,故能挨何处何处可击,“出手不见手,满身都是手”,“看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真正放松?

四是松静与松空。“腹内松静气腾然”(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松静是达到气势腾挪的内功基础,这是太极拳人都知道的,但为什么许多人又觉得做到松静很难呢?就是因为没有注重松空的要求,把某种特定的动作外形当作太极,身上多馀的东西太多了,就像每天都背着个大垃圾袋打拳,怎么可能放松呢?心又怎么能静下来呢?要知道太极拳的一切要是意,而不是形,把一切没有的东西都扔掉,身体空了,才能真正放松,“呼吸通灵,周身罔间”(李亦畬《五字诀》),“屈伸开合听自由”(王宗岳《十三势行工歌诀》)了。

五是松紧与松活。“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王宗岳《太极拳论》),“气如车轮,腰如车轴”(武禹襄《太极拳论要解》),车轴与轴瓦就是松和紧的关系,车轮要转动灵活,轴和轴瓦之间总要有一定的间隙,但间隙过大了,就会震动过大,影响车辆运行的稳定性,甚至会发生飞车(车轮脱离车轴)等重大事故,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功夫高低的差别在于精密度的问题。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真正放松?

有人说,太极拳是圆的运动,一个圆精密度,只要把握好圆心和半径两个参数就足够了,这就是意,这就是舍己从人,如果从周长或面积着手,也就是注重外形,当然也可以把圆画出来,但毕竟误差较大,很多人研究放松,恰恰是想方设法在动作外形上放松,而且中心比半径更重要,双重之病就是中心定位错了,那个圆再圆也没用,当然要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善圆能走化,抢角占上风。圆角皆一点,一点见真功”,圆大了是一个圈,缩小了只是一个点,而且功夫越高的人这个点越小,精密度越高,松和紧的关系恰到好处,叫做折叠,“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武禹襄《十三势行功要解》),虚实转换,因敌变化,都要一个点上完成,一点负担都没有了,“如置球可平坦”,“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这才是真正的完全彻底的放松,到此境界,还需要研究放松吗?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武术名人,后来有多年书信往来,据称那次以后功夫上了层次,从此进入空灵境界。

练太极拳,怎么才能真正放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