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孤飞的海鹰 2019-12-07

前面几篇我们分别讲了秦国商鞅变法、齐国管仲改制、晋国文公新政,此外我们还提到了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其实其它很多诸侯国都进行过不停程度的改革,就连最保守的鲁国,也曾进行过“初税亩”的土地改革,而且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都要改革呢?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难道是仅仅因为穷?孔老夫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反观所有的改革,针对的其实都是财富分配问题,涉及到君主、权臣、平民三个群体。

一、新技术对旧秩序的冲击

很多人把“三家分晋”看做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因为三家是“臣”,晋主是“君”,臣弑了君,是犯上作乱,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就从这里开始。

在此之前,贵族们是很讲究“礼”的,哪怕是在战场上。历史学家许倬云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一书中说过:“周朝的贵族们都讲究礼仪,即使在敌军面前,也要表现出武士的风度——驾车的人和冲锋的人,在向敌军挑战时必须遵守严格的程序,否则就会被对方讥讽为不懂礼仪;当遇上爵级比自己高的人,士兵必须小心谨慎,不能打掉对方的帽子;尤其在遇见对方的国君时,更要注意礼节,无论如何不能伤害到对方的国君。”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春秋时期的战争甚至可以用“温文尔雅”来形容,大多跟华山论剑的要求一样,只决胜负,不决生死,通常是“点到为止”,一旦决出胜负就停止战斗,不置对方于死地。

这在我们现在的人看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实际上,如果我们了解当时贵族的组成,就很容易理解这种现象。周朝是“家天下”,周天子分封诸侯,大多数都是周室宗亲,所以交战各国国君之间都是叔伯兄弟关系,自然不好意思下死手,所以一般也没有大规模的战争,主要也是贵族跟君主的事,平民嘛,重在参与。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战国时期就不一样。新权贵上位,战争只在乎胜败,不讲究礼仪,都以消灭对方为目的。代表事件是楚宋的泓水之战,讲究仁义礼仪的宋襄公没有趁人之危,却被楚君打得一败涂地,还被射了一箭。

这一阶段战争在形式上也表现为大规模的歼灭战,最典型的就是秦赵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军。一场战役打得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要说春秋末期的阶层迭代原因,主要应该得益于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技术的进步。

在此之前,主要生产工具是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作为贵族专用的器具,应用都不普遍,其生产效率可想而知。所以只能采用“人海战术”来生产,用数量来换效率。与之配套的是土地制度是井田制,把一天地分成九块,中间是“公田”,是贵族家的,周围八块是“私田”。奴隶共同耕公田,收成都归贵族,自耕私田,收成归自己。但是掌握分配权的是贵族,为了使得自己的收益最大化,贵族自然会把公田划得大大的,私田划得小小的,这样子,让奴隶一辈子都把精力放在公田上。在这种情况下,个体想要积累财富,几乎是不可能的。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但是冶铁技术的成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廉价的铁器被广泛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效率,让下层人士逐渐积累了财富。

跟现在的人有钱就不愿意打工的道理一样,古时候的人有了财富后也不愿意再受贵族的奴役,由开始怠工到开始造反。可怕的是,铁器的使用使得造反的成本也下降了,以前拿着木棍打不过拿青铜剑的贵族,现在拿着铁器,个体对抗力量就基本均衡了,而且下层人士自然比上层多,数量优势进一步提高了造反的成功概率,于是造反之事顺理成章,层出不穷。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上层贵族为了缓和矛盾,只好不断妥协,放权让利。于是诸侯国都出现了土地改革措施,如鲁国“初税亩”,秦国“废井田,开阡陌”,晋国“作爰田”等等,虽然有各种不同的名字,但我们发现实质主要有两点:一是承认私有财产;二是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取代了人海战术的奴隶经济。

二、 民智觉醒

贵族地位下降,很多本就边缘的贵族子弟,渐渐就没落到不得不放下身段跟平民一起混了。平民地位的上升,渐渐也更关注精神上的需求,想学习了。于是,“私学”兴起。

没落的贵族子弟孔子,就办起了“私立学校”。孔子本就是旧贵族的后裔,他把贵族的礼仪规范,包装成“君子自学”,向平民阶层推广。此外还有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们周游列国,传播其主张与知识,部分人也被各国重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介于旧贵族与平民之间的阶层——士。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这是一条新的成功通道——一个人可以不管出身背景,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奴隶获得地位的跃升。

其中苏秦的成功故事很典型。他出身贫寒,曾经跟随鬼谷子学习,学成后游说列国失败,穷困潦倒,被嫂子鄙视,饭都不给吃。后来经过“锥刺股”的刻苦学习,终于获得赵王赏识,配六国相印,衣锦还乡,嫂子长跪不起,他问为何,嫂子答:“因为你从穷小子变成了大富翁啊!”

这种“学而优则仕”的成功事例在当时非常多,吸引着更多的平民投身学习,也进一步加速了民智的觉醒。

三、新的政治诉求

下层人士一方面掌握了更多的财富,另一方面民智开化,活得越来越明白,于是有了更高层面的需求——政治权利。

士大夫阶层的崛起,也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从君主角度来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君主能掌控的范围越来越大,原来的管不到的地方也能掌控了。君主就不愿意再把土地分封给诸侯了,于是传统的分封制随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制”。很多人可能会以为“郡县制”是秦国首创,其实不然,它最早出现在楚国。从考古遗址来看,目前发现春秋时期的9件铁器,多在楚国境内。这是生产力影响政治制度的一个佐证。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二是从士大夫角度来说,为了获取更高层面的权益,也会积极向政治中心靠拢。当时盛行的“养士之风”,正是这种内因的外象。新旧权贵为了掌握更多的政治资源,豢养能人异士,这就是一种政治投资。

君有心,士有意,两者一拍即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秩序。

当士大夫阶层的实力积累到超过诸侯,诸侯就会被架空;当其实力超过国君,就会颠覆政权。于是我们看到大夫篡权,鲁国三桓架空了鲁国国君,齐国陈氏取代姜氏掌控国家,郑国宰相韩氏把郑君变成了傀儡……

从列国君主的角度出发,除了削弱自己藩国来获取利益,日渐雄厚的实力也养肥了扩张的野心。于是我们发现,各种灭国战争此起彼伏,最终剩下“战国七雄”还不止息,一直到大一统才结束了纷争。

四、为什么是秦国?

为什么是秦国?难道就因为他姓赢(嬴)?

歪说变革系列4:春秋战国变革分析——平民的胜利

这首先要看的自然是实力对比,不过实力背后,却是改革有多成功。

我们今天回过头来看,发现改革,尤其是土地改革搞得好的,最后都会取得胜利。

而这改革搞得好不好,标准又在于受益面有多大——得到切实利益的人越多,改革者得到的支持也就越多,如果这种支持还能为改革者所用,那力量是可怕的。

我们简单对比一下:

秦国“开阡陌“+”军功爵制”,是全国各个个体都能受益,且按功劳分配,多劳多得;

晋国外姓家族轮番执政+“作爰田”,主要是数个家族受益;

其他诸侯国是同族宗亲世袭执政,主要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至于韩、楚等国的改革,都因旧贵族势力过大而失败,最终只成为了秦国商鞅变法的参考案例,自不必说。

秦国公族势力没有其他诸侯国那么强大,其改革阻力更小,而有楚、魏等国的变法参考,秦国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变法也更加彻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春秋战国的改革,是社会分配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调整,是代表知识分子的士大夫对宗法制度下旧贵族的迭代。春秋战国,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没落,封建制度兴起。昔日旧权贵失去了市场,到秦末,农民高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可揭竿而起。最终,平民出身的刘邦终结了乱世,人间也迎来了新的秩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