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的作用功效、主治病症、临床应用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9-12-07

【药物组成】茯苓12 g 白术6 g 桂枝9 g 甘草6 g 半夏9 g 生姜6 g 。

【组方依据】中焦阳虚,脾失建运,气不化水,聚湿成饮。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上凌心肺则可见心悸、短气而咳;饮邪内阻,清阳不升,则头目眩晕;饮邪停胃,胃气上逆,则呕吐痰涎。《金匮要略》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合方以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健脾渗湿;合小半夏汤增强温化痰饮之力,更能温中止呕。是为痰饮、呕吐者而设。

1.png-sy

【方药分析】方中茯苓为健脾渗湿利水为君药;桂枝温阳化气,配合茯苓以温化水饮而为臣药;佐以白术补益脾气,且助茯苓运化水湿;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配合生姜,协助半夏化痰饮,止呕吐,并可增强桂枝温化之力,还能解半夏之毒;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配合茯苓、白术兼能补脾,配合桂枝以甘温补阳。全方合用,温胃化饮,祛痰和胃,使痰饮得化,呕逆得止,则诸症自除。

【用方指征】本合方临床应用指征有三:一是具有中焦阳虚,痰饮内停的表现,如胸胁胀满,眩晕,心悸,短气而咳等;二是有痰饮中阻,胃气上逆的表现,可见痰饮呕吐等;三是舌脉表现为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临床应用】

1.血管性头痛

临床上以头痛属痰饮内停所致者,症见头痛昏蒙,胸胁胀满,纳差食少,呕恶痰涎,心悸眩晕,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者作为本合方的使用指征。

2.呕吐

临床表现为呕吐清水痰涎,胸脘满闷,纳呆,头晕,心悸,舌淡,苔白,脉滑因痰饮中阻,胃失和降所致者可以本方治疗。

3.慢性胃炎、幽门梗阻、胃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胸膜炎

临床表现为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声,脘腹喜温,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心悸,气短,头晕目眩,纳呆,大便溏,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者作为本方使用指征。此类患者多因素体脾虚,运化不健,或复加饮食不当,或外湿所伤,脾阳虚弱,水湿不运,形成痰饮,留于胃肠所致。

4.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以咳嗽,气短,喘息,痰多色白,胸胁胀满,呕吐痰涎,食欲不振,肢体倦怠,眩晕心悸,大便不实,舌淡,苔薄白腻,脉细滑等作为用药指征。

5.慢性肾炎

临床表现为水肿,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身体困重,四肢乏力,纳差,泛恶,呕吐清水痰涎,伴头晕心悸,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臜或白滑,脉沉缓等作为使用本合方的指征。

2.png-sy

6.美尼尔病

临床上以痰饮内停,蒙蔽清阳所致者,表现为头重如蒙,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纳呆,精神疲倦,身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濡滑等可以本方治疗。

7.特发性水肿

临床上以不明原因的水肿反复发作,伴胸闷恶心,呕吐痰涎,纳食减少,身倦乏力,四肢困重,大便不实,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者作为使用本方指征。

【临床报道】梁开荣报道,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及泽泻汤三方加减化裁治疗内耳眩晕证58例,其中男21例,女37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2岁,平均4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最短者20 min,最长者达5天以上,多数病例在劳累过度、工作紧张、情绪激动及季节更换时发病。58例中见眩晕、耳鸣、耳聋三大主症者43例,病程早期仅发作性听力障碍者4例,发作性眩晕者11例。眩晕常突然发作,多有四周景物或自身的旋转感觉,难以站立,闭目减轻,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等症,听力减退或耳鸣以一侧为多见,约半数病人发作前有先兆。所有病例均经西医神经内科及五官科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症。治疗基本方:茯苓30 g,泽泻20 g,白术20 g,炙甘草10 g,桂枝10 g,姜半夏10 g,天麻10 g。临床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增减用量或加减用药,如呕吐明显加生姜5 g;有内热表现者去桂枝,加黄芩15 g;肝阳上亢明显者加天麻至10 g、杭菊花15 g;兼头痛者加白芍20 g、川芎10 g;有瘀血表现者加红花5 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15 g、黄芪20 g;腹胀中满者加麦芽10 g、山楂15 g,去炙甘草。日1剂,水煎服,服药6天观察疗效。结果:痊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3年未复发)41例,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减轻,3年复发次数明显减少)15例,无效(症状无明显好转,而转用其他方法治疗者)2例,总有效率96.6%。本组病例一般在服药1剂后起效,平均治疗时间6天,最长者12天。段利民等报道,以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治疗神经性呕吐1例。患者为女性,22岁,因恶心呕吐10天而就诊。患者于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多在食后1小时发作,伴有面色不华,消瘦,厌油腻及甜食,下肢沉重,舌淡红,苔薄白,脉细。肝功能、肝胆 B 超、 X 线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均正常,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呕吐。方用桂枝10 g,茯苓20 g,白术10 g,炙甘草6 g,半夏12 g,生姜5片。水煎服,5剂后诸症消失。柏汝炜报报道以本方治疗心下痞1例,患者为46岁男性,三月前因暴食生冷而致腹痛、腹泻、发热身痛,服药2剂小瘥,渐出现心下痞满,腹胀,腹中水声漉漉,以生姜泻心汤加味治疗,服药4剂,腹胀肠鸣稍减,余症如故,遂改以温脾化饮法为治,方用茯苓15 g,桂枝10 g,白术12 g,半夏10 g,党参12 g,砂仁6 g,甘草6 g,生姜10 g,4剂而愈。柏汝炜还以本方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幽门梗阻1例。患者为男性,腹部隐痛反复发作已5年,5个月前因饮食失宜而疼痛加剧,其后脘腹钝痛时作,轻则须臾自止,重则脘腹胀痛,须吐出酸腐食物方可缓解,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发幽门梗阻,辨证为痰饮留胃,方用茯苓18 g,桂枝9 g,白术12 g,甘草6 g,半夏10 g,生姜10 g,赭石20 g(先煎),服2剂呕吐稍减,原方去赭石加防己12 g,椒目10 g,葶苈子10 g,服6剂而愈。姚树田以本方治疗1例眩晕患者,证属肝寒犯胃,水气上逆,治以温胃暖肝,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汤加旋覆花、陈皮、泽泻,2剂后胁痛减,眩晕仍作,上方去旋覆花,加党参、吴茱萸,6剂痊愈。

3.png-sy

【临床体会】在临床上应用本合方时,应紧扣其病机,即脾阳虚弱,饮留胃肠所引起的病证。具体运用本合方时宜随证酌情加减,如眩晕、小便不利,加猪苓、泽泻、车前子以渗湿升清;若胃脘冷痛,吐涎沫,肢体欠温,畏寒,酌配于姜、吴茱萸、川椒目、肉桂等温中散寒;若心下胀满痞闷,加枳实、厚朴以开痞。治疗肾病时,若脾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砂仁、陈皮;肾阳虚甚者,重用桂枝,加熟附子、巴戟天、补骨脂;肾阴虚火旺者加熟地黄、山药、知母、黄柏;血瘀者加用益母草、丹参、田三七;水肿甚者重用茯苓、白茅根,加猪苓、玉米须;血压高者加石决明、怀牛膝、钩藤;血尿者加琥珀、茜草根等。对于眩晕头痛者,均可酌加川芎、吴茱萸、天麻、钩藤、蔓荆子、菖蒲等可增加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