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应激障碍之一——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文章中,你将了解到 一 概述 二 病因 三 症状表现 四 判断标准 五 如何帮助PTSD的朋友或亲属 六 身处PTSD中,如何自救 概述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这类事件包括战争、严重事故、地震、被强暴、被绑架等。几乎所有经历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害怕、无助之感。 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是产生PTSD的先决条件。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许多超出意料的事件都可以称为创伤性的,如离婚、失业或考试失败。但是,有关研究发现,大约只有0.4%的事件具有创伤性的意义。研究提示,所谓“创伤性体验”应该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例如,被强奸者在未来的婚姻生活或性生活中可能反复出现类似的体验。第二,是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当然,个体人格特征、个人经历、认知评价、社会支持、驱体健康水平等也是病情和病程的影响因素。 终生患病率接近9%,年患病率大约4%。 病因① 重大的创伤事件,要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 ② 家庭因素: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工作状况、受教育水平、个性特征、童年期创伤、家庭暴力等 ③ 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战争、社会支持等 ④ 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神经内分泌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 症状表现1. 闯入性再体验 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地出现错觉、幻觉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叫症状闪回。此时,患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创伤性体验的反复重现是最常见也是最具特征性的症状。 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会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在梦境中,患者也会反复出现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的场景,并产生与当时相似的情感体验。患者常从梦境中惊醒,并在醒后继续主动“延续”被“中断”的场景,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2. 警觉性增高 表现为过度警觉,惊跳反应增强,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及焦虑情绪和敏体不适症状。 3. 回避 在创伤性事件后,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回避的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场景,还包括有关的想法感受和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件,避免相关交谈,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患者似乎希望把这些创伤性事件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 4.其他症状 有些患者还可表现出滥用成瘾物质、攻击性行为、自伤或自杀行为等,这些行为往往是患者心理行为应对方式的表现。同时抑郁症状也是很多PTSD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 5.儿童PTSD的症状特征 儿童的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可表现为梦魇,反复再扮演创伤性事件,玩与创伤有关的主题游戏,面临相关的提示时情绪激动或悲伤等;回避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分离性焦虑、黏人、不愿意离开父母;高度警觉症状在儿童身上常表现为过度的惊跳反应、高度的警惕、注意障碍、易激惹或暴怒、难以入睡等。而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其PTSD的表现也可能不同。 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甚至终生不愈。 判断标准患者必须已经直接或间接地暴露于创伤性事件,持续大于1个月并且符合下列症状群: 闯入性症状 (以下符合大于1条):
回避症状 (以下符合大于1条):
关于认知和情绪的负面影响 (出现下列2项及以上):
警觉性和反应性的改变 (以下情况大于2条):
此外,症状引起显著困扰或显著损害社会或职业功能,并且无法用其他精神障碍、物质或躯体疾病解释。 如何帮助PTSD的朋友或亲属如果您知道有人可能出现了PTSD,首先务必要帮助对方接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鼓励对方坚持治疗, 或者在六至八周后症状未见改善的情况下寻求不同的治疗措施。 要帮助朋友或亲属,您可以:
如果对方提到死,或者表示想死,决不能视而不见。要积极联系有关人员,防患于未然。 如何自我救助事情发生之后,再做这些措施可能迈出第一步都非常困难。务必要认识到,尽管可能需要时间,但通过治疗,您能够实现好转。
请记住,您的症状会逐步好转,而不会立即好转。这一点非常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