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应然特征、实然问题与对策建议

 GXF360 2019-12-07

2017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将“推进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位列教育均等化工作三件事之首。2018年全国两会上,集团化办学再成热点。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迅速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二线城市由点到面向中西部地区逐步发展。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我们不断追问和省思的是:为什么要集团化办学?集团化办学的初衷是什么?当前存在哪些问题阻碍集团化办学的发展?如何推进深化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其作用机理是经高效澄清池泥水分离后剩余絮体颗粒在滤层孔隙水流迁移过程中发生5种基本效能:沉淀、惯性、截阻、扩散、水动力效应。由于滤料的组成具有特殊功效(这是高效重力均粒滤池和传统滤池的关键区别)过滤水头损失小,反洗水耗低(≤1%)滤速大,出水水质好。

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背景下集团化办学的应然特征

所谓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为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以一所名校或者一所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学校为龙头,带动区域中若干所学校,通过制定共同的教育发展愿景与目标,组建办学共同体运作方式,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集团内所有成员校整体均衡优质协调发展的一种办学治理模式和组织管理模式[1]。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最早在1999年以杭州市成立杭州求是小学教育集团开始,2004年起杭州市全面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随后上海市从2005年起实施集团化办学五轮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成为沿海经济与教育发达地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策略和举措。201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发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的带动作用,探索集团化办学,提倡对口帮扶,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随后,从沿海经济发达的杭州、上海等地,到各省会大中城市,再到全国各地,集团化办学迅猛发展,建立起大规模、多层次的组织形态,推动学校由单一封闭走向联合开放。目前集团化办学已从探索阶段向深化阶段、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逐渐转变。与其他教育综合改革相比较,集团化办学的应然特征为:

1.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辐射度,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推进

实施集团化办学的一个核心理念是借助区域优质学校核心品牌效应,通过名校办分校、托管、合作办学、教育联盟等多种模式,充分发挥集团化中优质学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逐步扩大辐射范围,创生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

你没有输,阿花。即使景花厂倒了,你也没有输!我们凭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市场上打拼,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换来生活,不问输赢,只要问心无愧,就不叫输!何况景花厂并没有倒,八十名员工对我们还抱着信心,我们就不能叫输!

2.推动校际深度融合与共享共生,激发办学机制创新活力

集团化办学,是通过一种组织形式创新来力求实现教育公平。作为办学共同体,通过对集团总校和各成员分校教育资源的重组与优化配置,通过校际开放协同、优势互补,在促进先进办学理念辐射、教育观念转变、科学管理制度共建、治理结构变革、骨干教师流动、教育资源共享、办学文化共生等方面深度合作与融合,激发强化各自的办学活力与优势,增强各成员校的改进与重建能力,发挥各自学校特色,促进集团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3.缩小义务教育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缓解择校矛盾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教育普及化程度不断提高,教育不充分、不平衡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出现择校风、办班热等违背教育规律和教育公平的现象。集团化办学正是基于教育的公益性,以实现共同福祉、满足老百姓教育需求为主要目标,扩大社会弱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的公平机会,成为破解“上好学难”、“择校之风”问题所选择的一条成本低、风险小、成效大的路子,让学生真正受益、家长和社会真正认可。

二、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中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集团化办学政府责任与创新动能有待强化激活

集团化办学以触动体制、创新机制的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需要地方从政府认识与定位、治理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突破传统体制的种种约束。但目前存在着行政主导统筹力度不够、权力让渡不足,再加上环境政策制度支撑不够,造成集团化办学内在创新动力不足。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集团、学校之间有关各方需进一步统一思想,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引领,站在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高度,协调好多方的利益关系,明确职责权利,发挥每一方的积极性。

2.集团化办学基本模式与治理机制尚需探索规范

由于集团的组合方式以及各成员校的校情不同,其治理方式与机制极具复杂性。过度融合,容易导致集团文化同质;过于自主,容易导致集团文化分裂。调查发现在集团化办学过程中一些成员校没有从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对名校教育资源进行吸收,而是盲目照搬名校的所有办学经验,在集团化的发展中失去自身特色[2]。如何处理好行政干预下的组合与文化融合的矛盾,协调好一体化管理与特色办学的矛盾,避免造成学校文化名校化、学校面目趋同化风险,提升集团化办学的融合度、执行力和多元化,急需创新内部治理机制,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切实打破校间“壁垒”。

3.集团化办学内在成长与内涵发展有待统筹提升

集团化办学要解决的最大难题是优质校如何引领每一所成员校协同生长,并达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一些名校短时间扩大化与膨胀化造成优质教育资源稀释,出现“削峰填谷”现象。要“填谷造峰”,尚需破解规模扩大与资源稀释的难题,协调好优质校的对外输血与自身品牌提升的矛盾、规模办学扩大与教育质量提升的矛盾,处理好扩张和积累的关系,这是实现集团化办学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4.集团化办学师资共享与资源配置还需优化提效

通过集团化办学的目的是打破校间的边界,通过办学师资在成员校间互派流动轮岗,有效解决各校师资不均衡的现状,实现师资共享。但由于教师编制、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干部任用等存在校际“壁垒”,教师流动特别是优质学校的名师资源在教育集团内部各校有效流动比较难,或因为集团内在的过快规模扩张,教师培养短时间无法满足发展需求,集团资源配置上来自教育业务部门的专业服务支撑不足,难以保障集团化办学中教师流动、优质课程开发、教科研联动等方面的需要。

5.集团化办学政策研究与制度保障亟待支撑跟进

目前集团化办学的理论建构还比较薄弱,集团化办学政策保障机制研究相对滞后[3];对教育集团及各成员学校的办学指导和发展性考核力度不够,还没有建立集团化办学实施状况的定期监测与视导诊断制度,集团化办学的专项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尤在绩效工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和校长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竞争机制还不健全。

三、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对策建议

1.建立行政主导区域统筹的集团化办学体制,全面加快集团化办学进程

地方政府既作为政策的倡导者和制定者,也应是政策执行的推动者和干预者。要加强行政主导下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与战略性调整,确定实施集团化战略的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围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质并举、以质为本”的总体思路,制定一系列推进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配套政策与措施,深化集团办学体制、投入体制、人事体制创新,为教育集团化办学形成正确的政府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将推进集团化办学作为区域实施教育综合改革重点工作,列入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予以考核。

2.创新集团化办学治理运行模式,科学指导集团化办学实践

进一步规范集团化办学的基本治理模式,完善适合集团办学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当前集团化办学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要组建专业研究团队,以集团化办学模式机制创新、办学瓶颈与难点突破等为研究重点,为办学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供咨询与论证。要以本地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跨区域合作为纽带,借鉴各地名校办分校、托管、合作办学、教育联盟等办学形式的成功经验,打造具有规模优势、品牌效应的跨区域、跨类别、跨学段教育集团。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赋予教育集团更多的自主发展和内部管理权限,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不断优化教育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完善集团内部决策机制,健全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的理事会制度、章程管理制度,提升集团办学治理能力和水平,促进集团化办学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类型更加多元可持续发展。

首先,文献阅读可以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现有的各类概率论教材,在内容上以经典的概率论知识为主,较少涉及最新的科研成果;在知识编排上注重数学本身的逻辑性,而对如何运用到专业学科的研究所述甚少。所以选择一些内容和难度合适的文献让学生加以研读,既能让学生了解某些学科发展的历程,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方法,也能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实践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健全集团化办学激励支持机制,有效促进教师流动与资源共享

集团化办学,核心是盘活教师这块最重要的资源。要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区域教育资源统筹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县管校聘”机制,对集团内教师进行整体管理,统筹集团内学校的高级职称和编制,制订集团内骨干教师流动办法,形成骨干教师流动机制,每年集团内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数的15%[4]。健全流动教师绩效考评制度,落实教师流动奖励性政策,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先评优、选任调动等方面向在教育集团内流动或轮岗的教师、干部倾斜。要解决骨干流出带来的质量稀释问题,关键要配套保证集团内教师素质、课程品质等核心要素真正持续发展的机制。通过建立学校核心要素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课程建设中心,充分利用智慧教育的成果,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使教师从机械流动走向内生发展,使课程建设从分享走向共研,形成教研互动、课程走动、文化互动、教师流动办学激励支持系统,逐步放大基础教育集团化发展的规模和优质资源辐射效应。

楚神话中的图腾崇拜呈现出多样性。这是楚的同化各种文化和将不同国家的图腾纳入自身图腾系统的结果。我们只能从楚祖的姓氏,名称、头衔和名誉中看到楚图腾组织和概念的复杂性。

4.完善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性考核评价与视导诊断制度,促进集团化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

依循“优质导向、专业引领、主体激发、创新驱动”的策略,在政策设计上注重目标引领,在实践创新上注重重心下移,进一步激活集团办学活力与生机。要建立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性考核评估制度与办法,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专业评价体系,重点对集团内部治理和运行、优质资源共享、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水平提升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发展性绩效评估监测考核,将考核评价与解决问题、促进集团发展相结合,将考评结果与经费奖励、干部任用等相结合。建立集团化办学视导诊断制度,每年定期邀请专家开展办学诊断,及时对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调整,把推动教育集团发展与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结合起来,积极预防优质品牌学校“被稀释”和文化构建“同质化”现象,及时排除和调整不利因素。设立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的专项奖励,表彰奖励先进集体和个人。

5.形成集团化学区化管理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义务教育的公共治理体系

在推进集团化办学的同时与实行学区化管理相结合,以学区和集团为一体探索学校集群式发展新模式。根据各地各校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优质生成、均衡发展,诸如多法人组合式、单一法人式、委托管理式、同学段联盟、跨学段联合、九年一贯制等办学模式。构建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通过建立管理协调信息共享平台,在集团、成员校、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行政部门这些利益相关方之间,架设远程互通与现场互动的集团跨域互补链,及时沟通,消除矛盾冲突,协调一致,切实构建共享共生、抱团发展、集成创新的办学新格局,加快实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促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范勇,田汉族.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热的冷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17(6):32-36.

[2] 颜嫦嫦.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困境与出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12):1-3.

[3] 钟秉林.关于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7(6):1.

[4] 张爽.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7(6):87-9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