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游戏的儿童发展价值及实践

 GXF360 2019-12-07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儿童早期的童年生活离不开形形色色的民间游戏。民间游戏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其活动性、趣味性让儿童在游戏中成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然而,在现实教育环境下,民间游戏却遭遇发展的瓶颈与困境,在儿童生活中呈现出边缘化的发展迹象。民间游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把民间游戏纳入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重拾民间游戏带给儿童的快乐,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儿童感受传统的、民间的、现实生活中的民俗文化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的一个基本指向”[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2]。民间游戏的生活性、价值的综合性与幼儿园活动的特性高度吻合,而民间游戏的开展所需经费少,形式灵活,对场地、设施、活动器具等要求简单,所以特别适合在农村地区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开展。

(1)支模前,应根据构件尺寸进行模板设计,对模板支撑体系进行设计与验算,保证模板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一、民间游戏的儿童发展价值分析

民间游戏是一种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由普通民众自发创编的,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并积淀和蕴含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结,反映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行为、思维、感情和交流模式的嬉戏活动[3]。民间游戏是流传于广大普通民众生活中的嬉戏活动,体现了民间游戏的历史传承性和普及性特征。同时,民间游戏是在游戏活动过程中获得乐趣的娱乐活动,它具备即时性和娱乐性特征,也就是随时随地想玩就玩,玩时又充满了趣味[4]。根据这一界定,民间游戏既有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且富有民间文化特色及习俗的民间游戏,如丢手绢、跳房子等,也有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涌现出的符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儿童一日生活的民间游戏能让儿童浸润在民间文化中,从而获得认知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养成,这是儿童能力之所及的,所以民间游戏可以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指南》指出,“要通过游戏促进儿童平衡、协调、灵活性等能力的发展,同时帮助儿童在语言能力和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2]。儿童的一日生活中贯穿民间游戏恰恰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民间游戏对于儿童身体、认知、社会性发展和民族文化认同具有突出价值。

“And bending down beside the glowing bars”这一句中的“bendingdown”一词是弯下身子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译为“俯下身”或者将其直译为“弯下身子”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把这句中的“bending down”译为“佝偻”则就不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了,因为“bending”是不及物动词,“bendingdown”表示的是一个动作,而不是一种状态,“佝偻”用在这里显然是误译。

1.民间游戏促进儿童身体的平衡协调及灵活性发展

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儿童好奇、好动,民间游戏可以吸引儿童游戏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思维活动,发展其基本动作,为儿童的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民间游戏大多包含走、跑、跳等动作,例如 “跳房子”“滚铁环”“老鹰捉小鸡”等都需要儿童完成跑、跳等基本动作并作出灵敏的反应,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可以锻炼和发展动作技能,促进身体协调性发展。民间游戏中的追赶、躲闪动作有助于儿童的灵敏性、平衡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肌肉能力的发展,同时有助于增强儿童体质和体能锻炼,促进其身体健康发展。此外,通过民间游戏还可使儿童的身体器官得以发育,儿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亦可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进一步提高儿童体能,促进儿童身体发育。

2.民间游戏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和认知思维的发展

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通常在童年持续快速发展。如果儿童通过使用感官与他人的社会性互动受到刺激,神经系统中的大量复杂链接将持续发展[5]。因此,群体性民间游戏可以丰富神经元链接,促进其视觉、触觉、听觉和语言发展,从而促进儿童大脑发育。民间游戏中,儿童除发展各种灵活的动作外,还需要使用丰富的语言组织游戏,运用开放的思维深化游戏内容、提升游戏质量等,这些在促进儿童认知和思维发展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民间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一些常见的民间游戏如“编花篮”“老狼,老狼几点了”等往往与朗朗上口的儿歌、童谣或民谣相伴随。在游戏“编花篮”中,儿童在游戏时也会伴随着唱歌谣“编,编,编花篮……”这些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游戏口令”给儿童带来了十足的乐趣。在说唱民谣过程中,儿童需咬字准确、口齿清晰、富有音韵感,在说说唱唱中儿童的词汇得以丰富,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随之得以提高。在游戏过程中,还可引导儿童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赋予游戏以故事情节,创编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培养其想象力。其次,民间游戏帮助儿童拓展视野。具有启发性和故事性的民间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社会,如使儿童获得危险与安全的生活常识、善与恶的道德认知等。民间游戏中包含了很多自然现象、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知识,随着游戏的开展,儿童更好地感知和认识现实生活,学习能力和技巧得到发展。如在游戏“马兰花”中,儿童齐数“一五六,一五七,一八一九……”儿童在说说玩玩中巩固了数学十进位的概念[6]。第三,民间游戏锻炼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儿童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些民间游戏如“翻花绳”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儿童在这一游戏中, 既要观察绳子的空间结构,又要想象不同的造型技能并尝试创造出不同的花样来。一根普通的细绳千变万化、花式繁多的玩法,既培养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锻炼了儿童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协作能力。

克里斯终于如愿地逃离了城市。他妹妹在独白中说,“他要找回自我存在的真实感”“他要极力挣脱来自社会、父母和物质的束缚,它们阻断了克里斯存在的真相”。当父亲要送给他一辆豪车作为大学毕业的礼物时,克里斯执拗、激烈的拒绝就是对物化生活的极度绝望与厌弃。人性的物化、社会的物化、亲情的物化,让克里斯清醒地意识到该说再见了。

3.民间游戏促进儿童情绪发展及社会性发展

游戏有益儿童情绪发展,很多专家把游戏认作儿童交流最深处感觉的主要方式。研究表明,儿童通过游戏的行为,减少了焦虑和攻击性,还增加了情绪表达、社会适应和控制感[5]。儿童的个性倾向性如需要、动机、兴趣等也会体现在民间游戏活动中[7]。例如,“石头剪刀布”“木头人”等游戏带有一定的规则和竞争属性,因此儿童在游戏中可能会面对成功或失败的游戏结果。当儿童在游戏中取得胜利时,儿童有极大的成就感、喜悦感和满足感,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有的民间游戏如“老鹰捉小鸡”“捉迷藏”等需要至少两个以上儿童共同参与才能顺利进行,这些游戏活动能够满足儿童的合群需要。研究表明,早期友谊是儿童情绪力量的主要来源。儿童在游戏进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模仿、共同游戏,当游戏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儿童需要学习如何协调和解决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如怎样合理地为成员分配游戏任务、如何解决游戏中的冲突和矛盾、尝试学习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以及学习如何控制自身情绪、调整自身行为等。基于游戏中的人际交往,儿童也可以习得诸如分享、合作、互助等友好的社会交往技能,这有助于发展儿童亲社会行为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此外,民间游戏包括“体育游戏”“益智游戏”“言语游戏”等,这些游戏除了促使儿童获得动作灵活性,锻炼大脑和身体,又能舒缓压力,习得社会化技能,如遵从游戏规则、合作并结交朋友、尝试领导和被领导的角色等;还能够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自尊并发展成为社会化较好的儿童。

监理单位社会化、咨询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监理单位确立其市场主体地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由之路。我国推行建设监理制度虽然走过了20多年,但总体上监理行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还比较脆弱,监理工作的社会化、公正性和独立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建立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的机制和体制,制定引导监理单位确立、巩固和发展市场主导地位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社会监理单位的步伐,促进监理工作的社会化、公正性和独立性。

4.民间游戏有益于儿童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

民间游戏承载着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反映了民众对生活和社会的认识,它不但具有审美和艺术性,还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民众的生活信仰、生活态度、生活活动、生活材料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反映在民间游戏中。在儿童个体出生时,渗透在其周围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就在影响着他的经验和行为。“一旦个体开始有了语言的输出,他就会塑造和创造自己的文化,并进一步被其所在的文化活动所影响。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8]。例如,传统节日是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儿童进行与节日相关的民间游戏,可以尽情体验、感受、理解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节日愿望的表达、节日物资的准备、节日活动的展开,均有助于儿童对传统民间文化的体验。民间游戏作为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区特色,蕴涵着丰厚的民族历史文化,深受儿童青睐。例如,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儿童除了解包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活动外,还可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历史,知道端午节和诗人屈原的关系等知识。在民间游戏过程中,儿童感受其周围生活和地区的民俗氛围、亲近传统民俗风情,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民间游戏所传达出的文化意识与观念,不但获得了轻松愉悦的体验,还认识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形成初步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民间游戏儿童发展目标及实践例举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幼儿园民间游戏教育正是承载了这样的目标和使命。民间游戏教育的目标包括:认识了解本族本地玩具、游戏和竞技材料等;了解本族本地游戏和传统体育,激发儿童对本族本地游戏和传统体育的喜爱;获得初步的健康知识,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卫生习惯,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培养独立意识,锻炼意志,在竞争与合作中获得发展与提升;初步尝试自我调节,学习与人相处、合作,培养责任意识;了解和学习几种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游戏等;培养安全意识和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9](具体发展目标及游戏举例如表1)。

表1 民间游戏儿童发展目标及游戏举例

年级儿童发展目标民间游戏例举体育游戏益智游戏言语游戏小班完成一些基本的游戏动作;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和模仿,参与并完成游戏;能够按照教师的指令进行游戏活动;增强幼儿动作的协调性、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能够倾听游戏中出现的民谣,初步理解其含义;愿意和教师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体验并享受民间游戏的乐趣猫抓老鼠、拨浪鼓、挤油渣、钻山洞、摇啊摇踢踢扳扳、手指接龙、藏猫猫、猜中指击鼓传花、斗斗虫、拉大锯、点豆豆、木头人中班初步理解游戏的规则,按规则开展游戏;增强幼儿身体的灵活性、平衡性、协调性、反应能力;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能力和小肌肉的灵活性;增强幼儿同伴合作能力;理解与游戏相关的民谣的基本内容,能够配合游戏诵读民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体验民间游戏开展过程中的乐趣,领略民间文化的魅力老鹰捉小鸡、玩竹蜻蜓、红灯绿灯、丢手绢、踩高跷、走长凳、跳房子石头剪刀布、纸牌接龙、抛香棒、捻捻转、响绳老狼老狼几点啦、击鼓传花、炒黄豆、摇元宵、打大麦大班能协商制定并遵守游戏规则,自主开展民间游戏活动;幼儿体能得到进一步锻炼,一些基本运动技能,诸如投掷、单腿跳、跨步、翻转、急停跑等能力进一步提升;同伴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准确理解游戏中童谣的意思,并进行诵读,感受这些民谣的魅力;幼儿的反应能力、肢体的协调能力、灵活性等得到增强;热爱民间游戏活动,对民间文化有初步的认同感滚铁环、打陀螺、舞狮子、荡秋千、抖空竹、跳皮筋、踢毽子、玩弹弓、打腰鼓东西南北、剪福字、玩纸牌、翻三角、滚硬币、翻花绳、拍手背、接龙、挑棍荷花荷花几月开、击鼓传花、灯会猜谜龙虎斗

三、民间游戏在一日生活中的组织实施

如何将民间游戏合理地运用于儿童的一日生活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挖掘民间游戏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依照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一日生活中各个时间段的特点合理安排。

1.晨间活动中的民间游戏

晨间活动开展民间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转移儿童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使儿童主动地融入幼儿园活动中,也会促进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顺利开展。教师可以在晨间活动时增设民间游戏环节。尤其在中大班,儿童已经能够自觉发起和组织开展多种类型的游戏活动,因而“翻花绳”“跳房子”“花儿几时开”“炒黄豆”等游戏都可以在晨间活动时开展,促进儿童身体健康成长,养成合作意识。

2.过渡环节中的民间游戏

过渡环节是幼儿园各项活动的衔接和过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这个时间准备下一教育活动的内容或者组织儿童喝水、小便等,有时也会帮助儿童处理和解决一些诸如穿脱衣裤、扎小辫儿等生活上的小问题。由于教师精力、人员有限,这个时间常出现“顾不过来”的情况,不能兼顾到班上的每一位儿童,于是就会出现有的儿童无事可做、百无聊赖、消极等待等情况或者出现你追我赶、追逐打闹等有可能发生危险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那些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且适宜室内开展的民间游戏,如“跷跷板”“挤挤暖”“翻花绳”“脚跟脚尖脚跟跳”等,吸引儿童的兴趣,并根据本班儿童的需要指导儿童以小组或个别的形式在过渡环节开展或动或静的游戏活动。

3.集体活动中的民间游戏

幼儿园中的集体活动有着时间整、场地大等特点,而民间传统游戏则具有较强的活动性、趣味性和综合性,因此教师可以在组织集体活动时利用适宜的民间传统游戏丰富集体活动内容。例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打沙包”“跳皮筋”“跳大绳”“开火车”等都适合集体活动时开展。

4.餐后活动中的民间游戏

儿童进餐速度不一,教师可以在这段时间组织用完餐的儿童开展一些适宜室内开展的安静的游戏,如“抓棋子”“东南西北”“手心手背”等,或一对一两个儿童玩“石头剪子布”“点豆豆”等。儿童可以自主结对或结组准备游戏材料,开展游戏,这样不仅能有效减少儿童餐后的消极等待,有效利用时间,而且能够促进儿童小肌肉的发展,还可使就餐的儿童免于打扰,认真吃饭。

3.继续推进巡视工作向基层延伸。持续抓好二级党委对基层领导班子的巡视工作,以强化对基层的监督管理为重点,把巡视监督、党建巡察、全面考核结合起来,统筹协调,综合运行,提升监督质量和效率。指导各试点单位按照企业的统一部署,制定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开巡视工作。在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规律办法,交流经验体会,推动巡视工作全面展开。

5.区域活动中的民间游戏

区域是儿童自主探索、体验、发现、学习、活动的空间,教师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场地和活动材料,儿童自主选择和开展活动。教师选择区域主题时,可以根据本班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我国传统民间文化,巧妙地设置一些易于“做中学”的启智性民间游戏。如在科学操作区开展“捻捻转”“挑棍儿”等游戏;在美工区开展剪纸和编织等游戏;在语言角中开展“猜名称”游戏;在表演区,可以放置民间脸谱如“美猴王”“猪八戒”等让儿童体验中华民族的艺术美。

6.离园活动中的民间游戏

离园活动是幼儿园每天向家长开放的环节。离园活动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家长对教师及幼儿园的评价。在离园活动时可以组织开展一些适宜在室内开展的民间亲子游戏。如两人一组玩“抓包”“抓石子”“猜名称”“翻花绳”的游戏或几位儿童一起玩“抓棋子”“鸡毛信”“你拍一,我拍一”“拉大锯”“切三刀”等游戏。游戏不仅可以补偿父母与孩子的分离焦虑,还能够增进亲子关系。

四、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注意事项

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教师应充分发挥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的合力,为儿童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儿童个体理解的差异性,发挥儿童的多种感官去感知、体验与互动。

1.民间游戏开展前的准备

首先,选择民间游戏应注意科学性和教育性。幼儿园所选择的民间游戏在名称、内容、角色、情节、规则等方面应尽可能地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应对民间游戏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再加工,可保留游戏的基本形式及结构,对儿歌、童谣中不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内容应重新编写,增进其积极的教育意义。其次,教师选择民间游戏时,需要结合幼儿一日活动中各个环节的特点、儿童的年龄特征和需要、季节特点、地区风俗、本班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游戏。第三,选择投放的材料要适宜。民间游戏提供操作和创造的材料同呈现民间艺术成品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10]。民间游戏中涉及儿童动手、动脑、动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其中渗透的民间文化需要从儿童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对儿童有益的、促进儿童发展的民间文化元素。

无论是第一阶段还是第二阶段的新大学,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年轻。这个特征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是这些新大学发展的机遇和资本,但也会带来由于建校时间太短、高校内部治理不科学的问题。由于高校的内部治理关乎“人才”所处的环境,内部治理是否科学合理也就关乎着高校能否吸引到新的人才,以及能否有效地使用好并留住现有的人才的问题。与老大学相比,两个阶段的新大学在内部治理方面做得并不理想,且有相当一部分的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人才流失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校的内部治理质量的反映。

2.民间游戏开展中的注意

教师在改编、运用儿童民间游戏时,首先要加强游戏的安全性检查,例如选择安全的场地、使用适宜的玩具材料、设计合理的游戏动作等。民间游戏就是动脑、动手、动身的活动,因而相较于呈现传统的民间游戏,为儿童提供科学、适宜和创新的游戏材料更为重要。在儿童民间游戏进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启发儿童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而不是解释和教导,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引发儿童充分参与到游戏中。

3.民间游戏开展后的评价

民间游戏注重的是人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因此,游戏结束后教师在评价中更多地应通过描述性语言来反映儿童的发展状况。教师的评价应多用鼓励性的言语,尽可能地对儿童的每一个进步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特别是对积极参与游戏中的儿童,更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为了促进儿童主动地游戏和学习,幼儿园可以创设兼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的民间文化长廊,既凸显民间文化的底蕴,又能实现游戏环境的多样性、立体感和活动性。

[参 考 文 献]

[1] 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EB/OL].[2018-03-20].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0-15/4248631.shtml.

[3] 王德刚.民间游戏的源流、价值和保护[J].齐鲁学刊,2005(3):51.

[4] 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上海:三联书社,1996:7.

[5] 詹姆斯·W·范德赞登,托马斯·L·克兰德尔,科琳·海恩斯·克兰德尔.人类发展(第八版)[M].俞国良,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0.

[6] 巩玉娜.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构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7.

[7] 李颖.儿童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机制研究:以宁波市北仑区J幼儿园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7.

[8] 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8:5.

[9] 茹荣芳.幼儿园民间文化教育实践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7.

[10] 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和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3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