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规范与共识】脑血管病影像规范化应用中国指南Ⅱ

 zskyteacher 2019-12-07

文章来源: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11): 916-940

作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神经影像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神经学组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影像指导规范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和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27]

脑出血影像指导规范

脑出血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预后不良且病死率高的特点。对急骤起病的局灶性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伴呕吐、收缩压>220 mmHg(1 mmHg=0.133 kPa)、剧烈头痛、昏迷或意识程度下降,且数分钟至数几小时出现症状进展者,均应首先考虑脑出血。NCCT以其扫描时间短、成像速度快,长期以来一直是确诊急性脑出血的首选方法,MRI在评估脑血出中也有其独特优势。

一、影像检查目的
(一)CT技术
检查目的:CT检查首要目的是明确诊断,鉴别脑出血与脑缺血;进而明确出血的部位、判断血肿是否破入脑室、对血肿进行定量以及寻找血肿扩大的影像标记、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

(二)MRI技术
检查目的:直接显示脑内或其他部位出血,明确出血部位、累及范围、出血量、出血时间及判断出血的原因。

二、技术规范化应用
临床怀疑脑出血的患者,请参照如下方案执行。

(一)高级卒中中心
1.首选头颅NCCT+CTA。设备要求64排或以上的CT,并要求24 h×7 d能展开NCCT、CTA、CTP检查。

2.强烈推荐随访复查NCCT,观察出血动态变化。

3.根据患者配合程度及出血量,推荐完成1次头颅MR平扫。设备要求1.5 T以上。

4.建议使用3.0 T MR进行多模态MR检查。

(二)防治卒中中心
1.首选头颅NCCT。设备要求16排或以上的CT,并要求24 h×7 d能展开NCCT检查。

2.强烈推荐随访复查NCCT,观察出血动态变化。

3.推荐有条件单位完成头颈部CTA。

4.根据患者配合程度及出血量,推荐完成1次头颅MR平扫,设备要求1.5 T以上。
推荐影像检查流程见图3。

图3 急性脑出血影像规范化流程,图中红线上方对应防治卒中中心职责范围,高级卒中中心职责范围包括红线上方及下方

三、影像评估
脑出血影像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出血的部位、血肿定量、判断血肿是否破入脑室以及预测血肿扩大的风险[28]
(一)出血部位
脑出血影像检查的首要目的是识别脑出血,一旦确定脑出血就要准确地判断出血的部位,主要包括深部半球出血(包括基底节区、丘脑、内囊、胼胝体)、脑叶出血(包括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及多个脑叶)、脑干、小脑及脑室(排除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多部位及其他部位出血[29]

(二)血肿定量
基于NCCT图像的血肿体积评估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包括:多田公式、ABC/2法、计算机辅助容积分析等。其中,多田公式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脑出血血肿测量方法,血肿体积T(ml)=π/6×L×S×Slice,其中L为最大层面血肿的长轴,S为最大层面血肿的短轴,Slice为所含血肿层面的厚度(cm)[30]

(三)判断是否破入脑室
脑室内脑脊液为浓血性或有血块时,CT上才可见其密度高于周围组织,但脑室内脑脊液红细胞比积低于12%时,CT上难以显示出血改变。少量出血可局限于脑室系统局部,常位于侧脑室额角、颞角或枕角,表现为上方低密度脑脊液与下方高密度出血形成的液液平;出血量较大时表现为脑室系统完全被高密度出血充盈,即脑室铸型,阻碍脑脊液循环,因此常伴有脑积水。

(四)预测血肿扩大
急性脑出血时首次CT检查显示血肿缺乏张力,边缘、形态不规则,血肿内部存在密度不均匀均与血肿扩大有一定的相关性[31]研究表明,CTA与CT中某些特异性表现与血肿扩大存在关联性,如点征(spot sign)、渗漏征(1eakage sign)、混合征(blend sign)、黑洞征(blac khole sign)等,为诊断具有血肿扩大风险的高危脑出血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方法[32]

血肿扩大是脑出血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不良的决定性因素。点征、渗漏征、混合征及黑洞征为预测血肿扩大的影像标志,均代表了血肿异质性。渗漏征的敏感度(93.3%)明显高于其他3项(点征51.0%、混合征39.3%、黑洞征31.9%)[33],但脑出血患者早期行CTA检查时需注射对比剂,肾功能明显受损的患者禁用。混合征及黑洞征的特异度(95.5%、94.1%)高于点征及渗漏征(85.0%、88.9%),且仅需常规CT扫描即可作出判断,故其应用更为便捷、广泛,但其敏感度均较低,混合征及黑洞征阴性的脑出血患者发生血肿扩大的可能性仍较高。

脑梗死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目前公认的分级标准是海德堡分型,主要将梗死后出血转化分为3型,1型指梗死组织的出血转化,又分为1a(HI1,散在点状,无占位)、1b(HI2,融合点状,无占位)、1c(PH1,血肿面积<30%梗死区域,无明显占位效应)3个亚型;2型指局限于梗死区域的脑实质出血,又称PH2型,指血肿面积≥30%梗死区域,且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3型指梗死区域外脑实质出血或颅内-颅外出血,又分为3a(梗死远隔部位血肿)、3b(脑室出血)、3c(蛛网膜下腔出血)、3d(硬膜下出血)4个亚型[34]
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指导规范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SAH,临床上将其分为外伤性与非外伤性两大类。影像在SAH的诊断及病因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影像检查目的
(一)CT技术
检查目的:CT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识别SAH,并根据出血的部位、范围推断出血的原因[35]对于明确的动脉瘤性SAH,CTA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进而推断出责任动脉瘤[36]
(二)MRI技术
检查目的:MRI多方位成像有助于全面了解SAH累及的范围,并根据出血的部位、范围推断出血的原因。对于明确的动脉瘤性SAH,MRA及MR-VWI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壁特征及强化判断动脉瘤的稳定性,进而推断出责任动脉瘤[37]
二、技术规范化应用
针对临床上怀疑SAH患者。
(一)高级卒中中心
1.首选头颅NCCT,NCCT尽可能薄层扫描或重建(3 mm以下),尽快完成检查、重建及诊断。强烈推荐随访复查NCCT,观察出血动态变化。设备要求64排或以上的CT,并要求24 h×7 d能开展NCCT检查。

2.强烈推荐尽快完成增强CTA检查、重建及诊断,设备要求64排或以上的CT,并要求24 h×7 d能开展CTA检查。

3.轻症患者(配合良好),建议完成1次MRI平扫[包括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序列]及MRA,设备要求1.5 T以上。

4.轻症患者(配合良好),鼓励使用3.0T MR进行动脉瘤管壁成像。

5.对于CTA初次发现且未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建议采用CTA或MRA定期随访;随访间隔:首次复查间隔6~12个月,随后间隔1~2年定期复查,直至动脉瘤形态出现变化或患者出现动脉瘤相关临床症状;鼓励使用3.0 T MR动脉瘤管壁成像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定期随访。
(二)防治卒中中心
1.首选头颅NCCT,NCCT尽可能薄层扫描或重建(3 mm以下),尽快完成检查及诊断。强烈推荐随访复查NCCT,观察出血动态变化。设备要求16排或以上的CT,并要求24 h×7 d能开展NCCT检查。

2.推荐尽快完成增强CTA检查、重建及诊断。

3.轻症患者(配合良好),鼓励完成1次MRI平扫及MRA。设备要求1.5 T以上。

4.对于CTA初次发现且未行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未破裂动脉瘤,建议采用CTA或MRA定期随访。随访间隔:首次复查间隔6~12个月,随后间隔1~2年定期复查,直至动脉瘤形态出现变化或患者出现动脉瘤相关临床症状。推荐影像检查流程见图4。

图4 蛛网膜下腔出血影像规范化流程,图示红线上方对应防治卒中中心职责范围,高级卒中中心职责范围包括红线上方及下方(MR-VWI:MR血管壁成像)

三、影像评估
SAH影像学评估的首要任务是判断有无SAH。一旦发现SAH,CTA有助于尽快判断其病因。如果为动脉瘤性SAH,则需要评估动脉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瘤壁等,有助于判断SAH的责任动脉瘤。

参考文献(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