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一亿慢阻肺患者应如何管理?3位大咖支招了!

 闲情漫步123 2019-12-08

一天吸入一次,创新三联吸入制剂国内上市,稳定控制慢阻肺!


近日,全球首个一天一次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治疗的三联吸入制剂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全再乐)正式在国内上市。

该吸入制剂适用于慢阻肺稳定期治疗,同时含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长效抗胆碱能药物(LAMA)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3种长效药物成分,通过独有的干粉吸入装置进行每日一次给药。这一新药的上市将为中国慢阻肺患者带来哪些获益呢?

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在京上市

一亿慢阻肺患者,
多数不知晓、就诊晚

慢阻肺在中国是个“老大难”问题,患者人数接近一亿,且近年来患病率显著升高,4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2002年的8.2%上升至2015年的13.7%。由于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造成知晓率和诊断率双低,目前慢阻肺已成为我国居民第3位主要死因,给公共卫生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挑战。
 
慢阻肺诊治挑战中,最主要的就是病情确诊不及时、预防和诊断工作不到位,以及患者依从性差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克武教授对此表示,很多慢阻肺患者症状较轻时是不会来医院就诊的,等就诊时病情通常已很严重了。
 
黄克武教授遗憾地说,慢阻肺患者一般都有持续多年的走路气短、爬梯费劲等症状,但大多数患者认为这只是上了年纪或多年抽烟的正常反应,没有及时就诊。非常可惜的是,这些患者经过评估,病情可能已发展到呼吸衰竭的程度,不仅诊疗难度更大,医疗费用也会更高。这提醒我们,应该把慢阻肺的诊断往前移,早发现、早诊治。
 
我国近一亿的慢阻肺患者中,大部分都处于尚未就诊的状态。黄克武教授建议,医务工作者和媒体需要将疾病知识更多地普及给患者和公众,让他们了解这一疾病。例如,40岁以上、长期主动或被动吸烟的慢阻肺高危人群,以及原先走路较快,后来走不快了,还有咳嗽咳痰症状的人,都需要尽早就诊。针对慢阻肺,肺功能检查是非常有效的疾病筛查手段,及时发现和干预,可以帮助患者长期维持较理想的生活状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委员贺蓓教授表示,慢阻肺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高危人群一定要有提防慢阻肺的意识。吸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慢阻肺高危因素,有长期吸烟史的人,且存在咳嗽咳痰症状,无论肺功能正常与否,都需要长期随访,至少每年检查一次肺功能。此外,长期接触生物燃料的人群也需要警惕慢阻肺。
 
贺教授也特别提醒,老年群体的活动量相对较少,走路也比较慢,有时候可能会掩盖慢阻肺的病情。虽然他们没有活动后气短的情况,但是如果有咳嗽、咳痰或者反复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建议进行肺功能检查。
三联药物方便高效,
有利于改善慢阻肺治疗现状

近年来,我国慢阻肺治疗药物不断发展,三联吸入制剂代表着相关治疗领域的又一突破。黄克武教授表示,过去慢阻肺治疗“缺医少药”,只有茶碱、口服激素等有限的选择。后来出现了吸入药物,包括长效支气管扩张剂与吸入激素,以及不同药物的组合,患者有了更为丰富的用药选择。越来越多的创新药物,包括刚上市的三联吸入制剂,可以让更多的患者特别是急性加重风险较高的患者从中受益。
 
随着慢阻肺治疗药物的持续发展,药物吸入装置也在不断革新。贺蓓教授指出,慢阻肺药物治疗以吸入用药为主,如果不会使用吸入装置,药物就很难甚至不能进入患者体内。 三联吸入制剂将3种药物放在一个装置里,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我们希望这一药物能够纳入医保,惠及更多患者。 
 
中日医院呼吸中心临床诊察部主任杨汀教授补充,过去没有三联药物的时候,患者一般是同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吸入激素等多种药物,且这些药物大多采用药效只能持续12小时的药物分子,即每12小时就需要再吸一次。但患者常出现忘记用药的情况,也有人贪图省事,只吸入一种药物。另一方面,吸入装置的使用错误也五花八门,有人没掌握吸入方法,甚至像喷香水一样对着脸喷吸入药。
 
不规范用药的结果就是治疗效果往往较差,难以控制好病情,导致患者误以为药物“无效”。而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同时结合3种药效能够持续24小时的长效药物,一天仅需吸入1次,避免出现忘记用药或少用药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使其坚持用药,从而有效控制病情。
 
三联药物的优势不仅在于使用简便。GSK中国医学事务负责人、副总裁贺李镜博士介绍:“最新的药物临床研究表明,和临床常用的一种ICS/LABA制剂相比,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升生活质量,并显著减少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而且,与长效抗胆碱能药物/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MA/LABA)制剂相比,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能显著降低慢阻肺患者全因死亡率,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长期规范化管理慢阻肺,
助力“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国家十分关注慢阻肺防治,“健康中国行动”就提出了明确目标,即到2022年和2030年,实现我国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4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知晓率分别达到15%及以上和30%及以上。
 
杨汀教授认为,要想加强我国慢阻肺管理直至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策略之一是建立慢阻肺专病门诊,对慢阻肺患者进行长期规范化管理。首诊患者要进行肺功能检查,一年至少检测一次肺功能。
 
同时,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医师协会的专家们也在共同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呼吸疾病防诊治体系和能力建设项目,希望可以通过加强慢性呼吸疾病常用诊断设备和药物的配备,培养有呼吸疾病防治专长的医生和护士,以及推动慢病管理和康复治疗,提升我国慢性呼吸疾病包括慢阻肺的基层规范化管理水平。
 
杨汀教授特意强调了一个细节,流调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只有2.6%的人听说过慢阻肺。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老百姓知道这个病,在日常交流时增强患者对慢阻肺疾病的概念和对防治知识的认知。其次是要建立完善的疾病管理机制,每个医生在随访患者的时候,都要确认患者是否正确使用吸入装置。这些都需要医生、专科护士去大力推动和改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