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2-04
题主好,其实你对自己有着非常清醒的觉察,倾听师指出的也颇有道理。 你感到“不安全”,无法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很可能是因为: 在意外界评价 害怕自己的真实感受伤害到别人,或担忧表达后带来的其它影响 一向以“理性”示人,不确定真实情绪流露的自己是否也可以得到周围的接纳和认可 不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要求自己是”好“的,理性的 而不擅长表达情绪感受,根源在于经常忽视内心感受,逐渐忘了区分和判断自己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更加在意是非对错,而忽略情绪上的感受,这个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似乎在我们从小长大的教育里,都一直伴随着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样把事情做好,什么是“应该”的选择,而忽略一件事:我内心真实的感受是怎样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时候心理咨询师都很爱一个问题:“在.....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经常会把人问蒙住。许多人面对这个问题,其实也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或者答得并不是自己的感受。 要想在这方面上进行调整,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题主不必心急,有时候刻意去提醒自己:“我要表达情绪,而不是理性沟通”——因为就连这句话,看起来也似乎是一个“正确”的自我要求,而不是自然而然的由感受出发的想法。 题主可以试着按照以下调整认知——行为的步骤来进一步练习: 1. 整理记录有哪些词语、句子,是描述、表达情绪感受的。常见的譬如喜怒哀乐,失望不安,兴奋激动,等等等等。然后自己去有意地运用它们,去给自己在不同时刻的感受找到一个“表达“。 2. 记录给自己带来正面/负面感受的事件和行为。对自己进行一阵子的观察和记录,梳理自己在什么样的时刻感受是”好“的,什么样的时刻、做什么样的事情感受是”不舒适“的。 3. 进一步思考与练习:在感受不适、不好的时候,怎么做可以把自己转化到”感受好“的状态里。跟上述两个步骤一样,记录总结下来,并且不断去巩固练习。 以上练习,主要是用于提高自我对情绪和感受的觉察能力和敏锐度。人只有敏锐地对自己地情绪有所感知,才能进一步学会如何表达。 在上述练习基础上,与人沟通中,可以实操的一些办法有: 1. 学着不去表达观点和是非,而是描绘自己的感受。把“我认为你这样说不对/我的想法是”,换成“你这样说让我感到不舒服了/这让我感到” 2. 试着不去询问对方的看法和观点,而是关注对方的情绪与感受。把“对此你怎么看”换成“那你对此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感到XX(情绪表达)吗”?进阶的话,甚至可以去体察对方的感受,说“我似乎感到你(感受/情绪状态)” 3. 试着表达自己情感上的需要,以及关注沟通中对方情感上的需要。譬如:“对此我感到愤怒/伤心,我需要你的安慰”,“你感到很失落吧,我可以做些什么?” 这些练习会人带来一些实质的、让人更有自信的改变。在建立了更多自信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惧怕表达、感到不安全”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了。 祝好!
为什么 ##两种恐惧:爱和生存 人有两种基本恐惧:一是生存;二是缺爱。人缺乏安全感表现在会在觉察到自身存在可能受到威胁时极度恐惧。 一种是恐惧身体上因此会受到损伤甚至被抹除,即生存恐惧,一种是恐惧和世界的联结被中断,通常体现在人际关系中。这会让人产生被人抛弃,没有人会爱自己的无助感,即缺爱恐惧。 比较常见的现象是,人会非常在意自身的形象是否符合他人的评价评判,当觉察到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可能不被他人接纳或即将受到伤害时,就会触发防御机制,从自身的经历中查询最容易应付当前情境的策略。 因为无法知道他人的想法,所以会以自己的想法代替对方的想法,认为对方也会这样想,由此可知,人认为别人不能接纳自己,是因为自己本身不能接纳自己。 而人认为不能接纳自己,是因为过去的经历告诉自己,这样的自己会给自己带来糟糕的结局。 如果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过去经历中是不被允许的,甚至会招来指责和打骂,就会形成在即将表达情绪之前审视自己的习惯,反复确认。 如果表达情绪在过往的经历中被贴上冲动、不计后果等标签时,就会在觉察时触发理性监督,防止接下来重现过去糟糕的经历。 怎么做 ##消除心中恐惧 △ 证明自己价值、接纳自己 找到一份内在的信任,即使跌落深渊,也会一如既往给予力量。 △ 纠正认识偏差 感受不等于真实,即使感受到恐惧,也不一定会发生,正视恐惧中的自己,觉察想象和现实的不同之处。 △ 重新定义事件 如果因为年纪小而对事情的认识不全面,现在成长的你又会怎么去解释当时的经历 △ 可执行:恐惧时想象对方无条件支持自己(理由是): 每个人具有表达情绪的权利; 自己是被尊重,正如你尊重别人一样(投射:你怎么看自己,你也会觉得他人怎么看你); 他人的看法决定不了你的人生; 不一定是对的, 他人的观点基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和真相无关,和你的看法不同,也不代表你就是错的,不好的, 你可以拒绝接受他的观点,不需要任何理由,
抱抱你,像是这种情绪的阻抗其实很容易发生,即使是进行了多次咨询的来访者可能还会与咨询师有『情感距离』,因为信任与“情感自我接纳度”都是影响倾诉的关键。 区分什么是真实的和什么是想象的,在任何给定的时间,总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现实:一个在你的脑海之外,另一个在你的脑海中。有时退后一步,你需要看到无论你在脑海中的是什么可能都与现实无关。相反,只是你的恐惧和焦虑抓住了你。当你感到焦虑时,请记住:这是现实,还是仅仅是我负面观点制造的现实?你很安全,不管是外界环境,还是内心的不同想法、感受,不需要让过去评判你哦。 专注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克服劣势,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本质初心不变。表达自己和做事的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通过努力提高天生后天的能力,你可以得到令人惊奇的成就。如果有片刻时间你可以专注于成功的过程而不单单是结果,那么你就已经慢慢在学会做自己。因为你没有时间取悦他人,所以你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想要的东西上,这就是成熟呢。
其实楼主的问题在我们中国人当中是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有相当大部分中国人都不能顺畅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但实际上这样的要求是苛刻的,是教条化的,缺乏对人个性化的尊重。这样发展出来得出的结论是“某某情绪是对的”,“某某情绪不应该出现”,比如,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把孩子最喜欢的玩具扔了,还不许孩子因此哭闹。类似做法忽略了情绪本身对人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