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五味牡丹 2019-12-08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如此的城市街景,是否寻常不过,在中国比比皆是?

但正是这条马路,统治了老上海的舌尖记忆。

上海曾有过很多条美食街,但随着时代变迁,黄河路、吴江路、乍浦路等皆日渐衰败,曲终人散。唯有云南南路,虽也多番跌宕起伏,但终究坚挺下来,历久弥新。

云南路的历史可上溯至民国,但正式规划作美食街,是1991年时为筹办黄浦旅游节而应运而生。期间多次改名,直至1998年才正式定名为“云南南路美食街”。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如今,上海主要的老字号餐饮企业都划归杏花楼集团旗下,并相继来到云南南路开设店铺。对外地游客而言,走完这条仅有250米长的短街,便能充分领略到上海滋味。

说到国营餐饮企业,总给人以“品质不佳、服务落后、专坑游客”的欠佳形象。但云南南路上的老字号,可不只是“游客店”,它们同样是上海人的日常。你总能看到操着一口上海话的大叔大妈,或吃个便饭,或买些熟菜回家,享受平凡生活里的“小乐惠”。


小绍兴

云南路上的老字号,大都是杏花楼集团基于整合管理、抱团取暖的目的,迁移过来的。唯有小绍兴,早在建国前便已在此立足。早些年,甚至直接打过“小绍兴集团云南南路美食街”的旗号。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都说本帮菜浓油赤酱,但上海人做鸡肉却崇尚清爽:白斩鸡、醉鸡、糟鸡……在上海人心中,小绍兴就是白斩鸡的代名词,就连曾一度分庭抗礼的“王中王”,亦出自同门。

上世纪40年代,来自绍兴的章氏兄妹在云南路摆摊卖鸡粥,起初只是无名摊档,后来做出了口碑,连附近唱戏的名角也常来光顾,便有了“小绍兴鸡粥店”的名号。建国后虽历经变革,但品质不改,店面也越做越大,竟还拍了部电视剧《小绍兴传奇》。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在小绍兴吃鸡的套路,几十年都没变过。先到收银窗口付钱,再凭票到斩鸡窗口领鸡肉。小绍兴蜚声国际,常年人满为患,要做好排队、等位、拼桌的心理准备。想吃得安逸些,建议去楼上小厅用餐。当然,越上去,品质越好,价格也越高。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传统上,白斩鸡需选用浦东三黄鸡,烹制原理则与广东白切鸡大同小异,只是把鸡肉慢慢浸烫熟,再泡入冰水瞬间冷却,从而达到皮脆肉滑的质感。简单蘸些姜葱酱油,品味鸡肉的原汁原味。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既是“小绍兴鸡粥店”,这鸡粥不可不尝。其实这鸡粥与白粥无异,无非是用煮鸡余下的汤水来熬的米粥,几乎没有鸡味。但对上海人而言,吃白斩鸡似乎非得配一碗鸡粥才惬意,白斩鸡清爽却寒凉,热粥恰能温热脾胃。在卖白斩鸡的店里,边角料也不能被浪费,这就衍生了鸡血汤、鸡骨酱面等菜色,同样值得一吃。

小金陵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小绍兴最鼎盛的日子里,整条云南路美食街都是他家的天下。小绍兴集团不止卖鸡,还开出不少其它门类的餐厅。如今,小绍兴被兼并入杏花楼集团,旗下也只剩小金陵一个子品牌。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当初,小绍兴为了开好这金陵盐水鸭店,专程派师傅到南京学习做鸭的手艺。老一辈上海人认牌子,笃信小金陵的品质,还称赞他家为“江南第一鸭”,就不怕南京人有想法吗?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不过小金陵的盐水鸭确实品质不俗,保留鸭肉特有的鲜味,并通过腌制与卤制来提升美味。他家总体走的是清爽路线,鸭子不肥不膻,也不会腌得太咸。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除了盐水鸭,老鸭粉丝汤亦不可不尝。虽说“妯娌”在上海开了不少分店,但毕竟只有盐水鸭店才能拿到最好的鸭子、煮出最天然的鸭汤,喝来不会口干。汤料亦佳,无论鸭胗、鸭肠等鸭杂还是粉丝,皆口感爽脆。

鲜得来

昔日的西洋冒险家们,不仅留下了魁伟的万国建筑群,更对上海人的生活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常餐桌上开始出现罗宋汤、土豆沙拉和咖喱鸡,以及本土化到连上海人都忘记是舶来品的炸猪排。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炸猪排,上海人叫“油氽大排”,上至西菜社,下至路边摊,都司空见惯。上海人以中式技术改造了这道西餐:切断经络,又拍扁拍松,拖上面粉糊,下锅炸至金黄,最后淋上辣酱油——什么是辣酱油?

辣酱油是上海特有的调料,既不辣,亦非酱油。它的原型是英国李派林公司独创的伍斯特郡沙司,粤人称为喼汁,殖民时期传入上海。民族企业家抓住这个商机,发明了辣酱油,口味也能学个八九不离十。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说来老外不用喼汁配炸肉排,这种搭配是日本人首创并传至中国。上海人的创造力不仅限于此,又发明出“排骨年糕”这种混搭组合,堪比周杰伦与宋祖英合唱的画面。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排骨年糕的权威,非“鲜得来”莫属。这间老铺传承近百年,都只独沽一味。猪排炸得金黄香酥,配上软糯的水磨年糕,是一阴一阳的反差萌组合。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杏花楼集团为旗下不少店家都作了新设计,鲜得来亦改建一新,主打老上海风格,墙上还贴上怀旧风的广告海报。同时,还参照洋快餐,摆出自助点菜机,紧跟时代步伐。

大壶春

尽管小笼包驰名全球,但不少上海人却坚信唯有生煎才能代表上海小吃。上海生煎,也是上海特有的风物,离开了上海,大多只是“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在上海,不论有馅没馅,一律统称“馒头”:白馒头、肉馒头、小笼馒头、生煎馒头……

上海生煎哪家强?这是个炸药桶般的问题,堪比豆腐花吃甜or吃咸。风口浪尖的议题,就是“清水派”与“浑水派”之争,区别在于是否额外添加肉皮冻以达到“爆浆”效果。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清水生煎的代表是大壶春,也是上海最老牌的生煎店,近来还获得米其林指南的推荐。如果不想为了生煎店哪家强这种问题吵架,大壶春是最保险的答案。

浑水生煎的代表,无论愿不愿意承认,还是小杨生煎。尽管不少本地人质疑其品味,但他家毕竟代表了吴江路曾经的辉煌,也是对外输出最成功的生煎品牌。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去生煎店,有经验、有追求、有耐心的食客会从窗口窥视着那口大铁锅,如潜伏的猎豹伺机进攻一般,静候生煎出锅的时刻,一举拿下。只有新鲜出炉的生煎,才有最焦酥香脆的底,一口咬下,迸发出滚烫鲜美的肉汁。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吃生煎,蘸醋最佳,也没什么道理,上海人吃啥都蘸醋。还得配一碗咖喱牛肉汤,虽只是用咖喱粉冲出来的汤,但唯有浓重的咖喱汤,才堪匹配油香的生煎包——生煎配咖喱牛肉汤,小笼配小馄饨,是老上海的固定搭配。

其它店家

篇幅有限,肠胃有限,再简单介绍一下其它名店吧。

在京剧的鼎盛期,北平名角们纷纷来到上海驻演,推动了沪上京派美食的兴盛。作为北京饮食的代表,烤鸭与涮羊肉首当其冲,在此生根发芽。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北有东来顺,南有洪长兴。”洪长兴带给上海人的,不止是体验北方清真饮食的机会,更成功地改造了上海人的肠胃,大冬天不吃顿涮肉总是不舒服。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上海人吃涮羊肉,倒不讲究什么铜锅炭炉、麻酱韭菜花、或者羊肉品种之类。唯有一点,必须是“热气羊肉”——即是说,不能是那种冻得邦硬、用机器削成薄片的羊肉。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于是,每到冬天,都能看到涮肉店外,一溜师傅站着切羊肉片,另一溜小工忙着刷洗铜锅。不过这样的光景,已然越来越少了。

“北有全聚德,南有燕云楼。”最近全聚德过得很不顺,这昔日烤鸭界的王者,经历了股价暴跌、退出外卖市场等接连打击,声誉一落千丈。反倒是燕云楼,趁早转型,闷声大发财。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平心而论,以地道北京烤鸭的标准,燕云楼只能算马马虎虎。但胜在定位清晰,性价比极高,又灵活改良,适应本地食客,倒也稳稳抓牢目标用户群体。

自打被迫开埠以来,上海便成为全国最早接触西餐的城市之一。沧海桑田,尚存于世的“西菜社”已然不多,其中以德大和红房子最为著名。

一条路,见证上海二十年的舌尖风云

云南南路上的德大是分店,前几年还是咖啡馆。每到下午,就能看到一群上海爷叔坐在灯光昏沉的德大咖啡馆里聊天会友,抿着清咖,吞云吐雾。

而今改为与总店如出一辙的西菜社,亮堂了不少。海派西餐与和风洋食一样,是国外找不到的本土化西餐类型。德大昔日是德式菜馆,现在主打牛排。

此外,还有五芳斋、功德林、沈大成、成昌园子店等百年老店,在此不做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