漉酒有巾无添酿,负他黄菊满东篱(司空图《五十》) ——五次坚辞高官厚禄的司空图 《五十》 司空图 闲身事少只题诗, 五十今来觉陡衰。 清秩偶叨非养望, 丹方频试更堪疑。 髭须强染三分折, 弦管遥听一半悲。 漉酒有巾无添酿, 负他黄菊满东篱。 司空图(公元837~908年)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晚唐诗人、诗论家。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公元904年),朱全忠召其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司空图20岁左右,就开始四处出游,奔波10多年,希望得到高官名人的引荐。史称司空图小的时候就很有文才,但不见称于乡里,后来朝廷大臣王凝被贬为绛州(今山西新绛)刺史,司空图带着文章进谒,得到王凝的赏识。不久王凝返回朝廷得任要职,做了礼部侍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科举主考官就是王凝,司空图应试受到王凝赞许,擢进士上第,时年三十三岁,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大。而立之年的司空图在《与惠生书》颇为慷慨地说:“及览古之贤豪事迹,惭企不暇,则又环颇尘蔑,自知不足为天下之(上敖下且)也。”诗人意气风发,想通过“修平讨原”及于“济世之机”。不过,之后的几年他并不得志。王凝后因事被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其知遇之恩,主动表请随行。 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观察使,司空图应邀成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图殿中侍御史,但诗人因不忍离开王凝,逾期未到任,又被贬职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乾符六年(公元879年),宰相卢携被罢免,以宾客分司东都。卢携途径中条山下,曾在司空图那住过—段时间,后来两人又在洛阳同游。卢携对司空图的才华和为人很爱重,经常往来共游。有一次,卢携经过司空图的宅第,在壁上题了一首诗称赞他说:“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卢携再次入朝为相,召44岁的司空图迁为礼部郎中。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长安之乱中,要不是曾经一个名叫段章的仆人暗中保护他,司空图也很难脱身。这个段章参加了黄巢起义,曾劝他往迎起义军,他不肯,便回到故乡河中。光启三年(公元885年),唐僖宗自成都返京,行次凤翔,他便赶去拜见,被封为知制诰、中书舍人。此次战乱对司空图的打击很大,王朝的动荡也浇灭了诗人风发的意气与热情。“空将忧图泪,犹拟洒丹墀”(《乱后三首》)。司空图已经有了归隐的想法,但仍然无法忘记漂泊在外的皇帝,“亦知世路薄忠贞,不忍残年负圣明”(《寓居有感三首》)。 广明二年,僖宗逃到成都,司空图追随未能赶上,又回到河中。从这时起直到他去世的二十多年时间,司空图基本上是过着一种消极的隐居生活。如果说农民起义的战火带来的巨大冲击,影响了诗人内心的笃定与豪情,那么朝廷内部的“奸”、“邪”之别,就使司空图彻底绝望了。“何事奸与邪,古来难扑灭”(《华下》)。再看开篇的这首《五十》: 闲身事少只题诗, 五十今来觉陡衰。 清秩偶叨非养望, 丹方频试更堪疑。 髭须强染三分折, 弦管遥听一半悲。 漉酒有巾无添酿, 负他黄菊满东篱。 诗人年轻气盛、指点江山的时候成诗不多,如今日年事已高,才“闲身事少只题诗”。诗的情绪贯穿着衰—疑—悲—负四种情绪,从现状的陈述到对生活的提问,引出了对生活现状的失望与悲痛。简洁明了,却又充满情感的回响与激荡。他又自编《一鸣集》,于光启三年(公元887年)编成,还有《与王驾评诗书》也是司空图50岁时所作。影响更大的《诗品》创作的时间很可能更晚。 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年),朝廷下诏,恢复司空图原来的官职,诗人年岁已高,入朝觐见,乞归山野。三年后,又拜谏议大夫,司空图仍然乞求归隐山林。越不出山,朝廷给的官越来越大,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诏兵部侍郎,而司空图去意已绝,直接“称足疾不任趋拜,致章”。有些事情就是这么可笑,如此一来,反倒在很大程度上增长了他的名声;而朝廷则认为在“朝难当兴”之际任用这种“高士”是十分必要的。67岁时,司空图重修了王官别业,写了篇《休休亭记》,打算在王官谷以尽风烛残年。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司空图去世,时年72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