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问礼碑

 360QAQ 2019-12-08

孔子问礼碑

“孔子问礼”碑

老子、孔子何许人也,我想作为华人这两位先贤我就不必再细说了。那么孔子为什么要问礼于老子,问什么礼?到何处问?想要求得什么样的答案?这个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孔子问礼碑

老子

先说下当时的一种社会背景,老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比老子小了20岁。一个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当时是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一个时代交替的阶段,老子在这个时间已经在周朝学习很多年了,被任命为周朝的守藏室吏,就是管理国家图书馆的官员。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孔子不如仕途之后并不得志,仅做了鲁国三个月的司寇,就被新兴的封建势力轰下台来。为了恢复他认为最理想的西周社会形态,曾带领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布道,到处宣扬“克己复礼”,仁爱忠恕等一套儒家思想。怎奈其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制取代话奴隶制的大变革时代,新兴的地主阶级向没落腐朽的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全面的夺权斗争,整个天下一片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所宣传的那一套并不合时宜,所到之处,处处碰壁。

孔子问礼碑

在这个时候孔子想到周朝的都城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于是他就从路过来到了洛阳,想老子问道,以期解惑。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这块石碑记载的就是在二千多年前的时候,中华的两位先贤思想碰撞的一个见证,从侧面说明在那样的一个战乱时期,我们的先民伟大的创造力和创新性,他们的思想一直影响了中华文化几千年,虽然说儒家文化不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的大背景,但是自从进入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如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二千余年。

如果大家想来追根溯源的话可以来洛阳市东通巷老子故居出探寻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