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的一句诗被后人争相引用,却一生潦倒,郁郁而终

 昵称32937624 2019-12-08

如果你能穿越到中唐时期的河南宜阳,辛运的话,一眼望去可以看到一个骑着瘦马,斜挎着一副锦囊,时而冥思苦想、时而四处张望的枯瘦老人。可是,当你近一点观察,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马上的人还是少年。

这个少年的长相太奇怪了,他的两个眉毛是连在一起的,鼻子很突出,手上的指甲很长很长。你找到了你犯错的原因,这个面庞看上去只有十几岁的少年,头发已经花白。

你的内心深处涌上怜悯之情,你很想知道为什么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如此,可是你又不想打扰到他。在你和他擦肩而过的时候,你还是忍不住的问了一句,“少年,你叫什么名字?”他也许并没有立刻回答你,走了很远,才传来两个字,“李贺”。

是的,他就是有着诗鬼之称的李贺李长吉。

他的一句诗被后人争相引用,却一生潦倒,郁郁而终

李贺,姓李,就是李唐王朝的那个“李”。每当遇到质疑的时候,他总会将祖上的姓名亮出来,“我的老祖宗是太祖皇帝(李虎)的八儿子,高祖皇帝(李渊)的八叔叔,获封郑孝王的李亮”。原本体弱多病的他,提起这件事,整个人变了样子,一脸的傲娇。

李贺当然知道,那个郑孝王是死后追谥的,可是不论怎么讲,王就是王。骨子里面流淌着李唐王朝血液的他,在诗歌之中,总会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的加上一句自己的称谓:唐诸王孙。实际上,皇族的血统并没有为他带来很大的便利,反倒是成为了他一生的负担。

郑孝王李亮传到李贺这一代的时候,已经家道中落,除了勉强温饱之外,祖宗留给他的家产只剩下书籍了。唐代,印刷术还没有完全普及,书籍靠着抄写而流传,一般的人是没有办法读书的。以李贺家的经济条件,若不是祖上显赫过,他基本上一辈子都只能是文盲。

虽然体弱多病,上天却赐给了他敏锐的头脑,他大量阅读诸子百家的书籍,对诗歌尤其热爱,从诗经楚辞到齐梁宫体诗,他基本上可以熟读成诵。后来,他能摆脱中唐诗坛质朴到极点的主流风气,开辟糅合六朝绮丽风格、却言之有物不落寻常规格的新境界,和他少年时代的刻苦学习是离不开的。著名的学者施蛰存先生对李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李贺)兼有却透顿和济慈的特征

在十七岁之前,李贺的生活单调而规律,他每天早上出门寻找灵感,略有心得写下来扔到锦囊之中,晚上回家将白天的零散心得整理出来。他的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忧心忡忡,温柔的责备他,“你难道真要把心血耗尽才肯停止吗?”李贺当然想停止,可是一旦停止,他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之所以沉浸在诗歌之中,是因为诗歌在唐代科举中的地位极为重要。对李贺来说,能够实现报国理想唯一可能的途径就是科举。他之所以那么想报国,除了自己身份之外,还因为他身处的环境。

他的一句诗被后人争相引用,却一生潦倒,郁郁而终

就在李贺出生的三十多年前,动摇李唐根基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一般人都将安史之乱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杨玉环兄妹,再深入一点就怪唐玄宗晚年昏庸,或者咒骂安禄山狼子野心。这些自然都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但基本上都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来自于唐代的制度问题。

唐帝国取代隋帝国和汉代秦不一样,前者是贵族之间的轮流坐庄,后者是中产阶级的崛起。也就是说,唐帝国取代了隋帝国,不过是贵族的老大换了,其他的贵族仍旧保持原有的生活状态。

隋炀帝兴科举,目的就在于打击贵族,可惜最后不仅闹得百姓揭竿而起,贵族们也纷纷倒戈相向;到了唐高宗时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高宗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废掉了王皇后,改立了武则天为后,以这种姿态,向贵族们挑战,企图削弱贵族势力;武则天当政之后,重走了隋炀帝的老路,兴科举,提拔人才,结果仍然不见成效。

历史虽然不一定按照什么规律发展,但是一旦积弊形成,想通过几个人的力量改变走向,几乎就是不可能。

早在北魏孝文帝期间,北方的常年战乱导致了土地荒芜,于是孝文帝颁布了均田制,基本理念是保证魏国境内的每个人都有土地耕种,缩减可能产生的贫富差距。

不用说,脱胎于北朝的李唐王朝也继承了这一理念,并且在唐代初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却无法抵消均田制先天的缺陷。

他的一句诗被后人争相引用,却一生潦倒,郁郁而终

均田制创立之初,国家控制的土地就包括贵族私有的土地,但这些是私有的土地名义上是国家分配给贵族的,实际上却是贵族私有的,国家拿不走的。所以即便是有的农民名义上得到了土地,却被贵族占有。而且贵族随着财富的增长,权势也与日俱增,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而人口的增加,导致已经不够分摊的土地资源更加紧张。原本以公平为旗号的均田制,最后变成了一纸空文。

更加可怕的是,唐代的府兵制度就是建立在均田制之上的,农民分到田地之后为国家当兵成为府兵,府兵的吃穿用度都是自给自足,国家减少了费用;在纳税方面,唐代采用租庸调制度,以纳税来代替徭役,配合均田制度,使农民不会错过农耕时间,让农业得到良性的发展。

均田制度、府兵制度、租庸调制度组成了的闭合系统是李唐稳定的关键,只要一个制度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会崩溃。均田制度首先被破坏了。

没有土地的百姓只好过起了流亡生活,这一现象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就已经显示出端倪,到了唐玄宗时期,已经无法控制流民的数量,而对贵族的膨胀,玄宗也已经失去了掌控。百姓怨声载道,将一切都归罪到替唐玄宗办事的杨国忠身上。

安禄山之所以敢发起叛变,也是完全看到了李唐王朝中央军事实力的弱小。节度使的原型是魏晋以来的持节都督,唐高宗之后,称为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是一个军事称谓,到了玄宗时期,将地方上的人事任免、财政管理、土地分配等权力都交到了节度使手中。节度使的权力已经不亚于诸侯王。

均田制度被破坏后,紧接着府兵制度也随之走向了没落,李唐中央曾经想着用其他制度代替府兵制,结果最终只留下了禁军。玄宗年间几次征伐,为补充边关的军队,只好采取募兵制度。募兵制度大量的消耗国家的经济,财政吃紧,百姓更加窘困。安禄山依发难之后,许多流民纷纷投靠了安禄山,盛唐在这一场声势浩荡的战争中,走进了历史。

他的一句诗被后人争相引用,却一生潦倒,郁郁而终

虽然李贺出生的时候,安史之乱基本上已经平定,但是造成的后果依旧深刻影响着社会。藩镇之乱此起彼伏,著名书法家颜真卿因为劝说藩镇罢兵被人缢死;回纥趁着安史之乱,多次洗劫长安,李唐王朝不得不以和亲和进贡的方式换取和平;吐蕃也趁势入侵,潼关失守,剑南西山各州县都为吐蕃控制,最后也只好和亲······

这些有的是家长告诉他的,有的是李贺亲耳所闻,他恨自己体弱多病,恨自己不能临阵讨敌。十七岁那年,他自认学成,离开了家乡,赶赴东都洛阳参加科举。

到达洛阳之后,李贺发现自己的老朋友韩愈也来到了洛阳。李贺欣喜万分,立即前去拜会了韩愈。韩愈为什么会认识李贺呢?这里面有一段小插曲。

李贺还是个六岁孩童的时候,韩愈就曾经听说了这个神童的名字,又一次路过河南,专门来到李贺家中,对李贺说,“既然你会作诗,我便考你一考,你可否为我写一首诗?”韩愈话语刚落,李贺拿起笔来瞬间写成,诗的名字叫高轩过,韩愈赞叹不已,同行的皇甫湜也忍不住叫好。李贺从此名扬四海。

当然这次李贺也没有空手去,他写了著名的《雁门太守行》献给了韩愈: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尤其是结尾两句,不仅是写给韩愈,对韩愈当初的赏识之情表示感谢,也是写给李唐皇帝,“我愿意马革裹尸,杀敌报国”。

韩语很高兴,李贺也很高兴。韩愈高兴的是,那个孩子终于长成了人才,为国家高兴;李贺高兴的是,自己科举考试的第一环节通过了。

拜别了韩愈,李贺来到了京师——长安。当他望向那个雄伟都城的时候,心里想,属于李贺的时代终于到来了。他虽然没有孟郊写的那么直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可是诗句“王母移桃献天子,羲氏和氏迂龙辔”中透露出的兴奋,是没有办法掩盖的。

唐代进士及第比今天考入顶级学府还要难。有人做过统计,李唐享国将近三百载,总共开科取士266次,进士数量不过六千余人,平均每次不到三十人,而参加科举的总人数少说也有几万人。竞争如此惨烈,许多人更是不择手段,李贺成了受害者。

他的一句诗被后人争相引用,却一生潦倒,郁郁而终

李贺的父亲名字叫李晋肃,有人因为谐音的缘故,认为李贺考取进士就是对父亲的不敬,主考官们认为这个说法很有道理,李贺被迫放弃考试,回到了老家。韩愈知道后,义愤填膺,可是已经于事无补。

原本就体弱多病的李贺,在经历了这次打击之后,疾病更加眼中,不得不随身带着药。为了生活,他调整好心态,再次来到了长安。

这一次,他的皇族身份有了一点用,经过同宗的人介绍,他被授予了很小的官职,他认为官职小大小无所谓,都能为国家效力。

他兢兢业业的做好本职工作,甚至为了一点小事和同僚关系闹僵,别人嫌他情商太低,寻找机会排挤他,他感到很委屈,更糟糕的是,那些真正的皇族经常给他白眼。就在任官不久之后,他又一次回到了老家。

古龙说,​歌女的歌,舞者的舞,剑客的剑,文人的笔,英雄的斗志,都是这样子的,只要是不死,就不能放弃。李贺是个文人,也是英雄,最起码他是自己的英雄。

两次在长安的失败,并没有磨灭李贺心中的理想,他一直在写,笔就没有停下过,“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公元813年,不甘心的李贺再一次踏上了实现理想的征程,结果,依旧被冷落。

当年遭受到科举打击后的杜甫干脆放弃了科举,过上了游山玩水的生活,李白也是一样,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心中忧郁的李贺也认为游历可能对自己更好一些。

可是李贺既不是杜甫,也不是李白,他是李贺。李杜两个人能够释怀,是因为他们身处的时代,大唐的山川还很秀丽,“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而李贺身处的时代,李唐早已经满目疮痍。晚年的杜甫,在面对安史之乱之后,也只能吟诵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

游历让李贺更加抑郁,回到家中不久,他就倒下了,年仅二十六岁。

他的一句诗被后人争相引用,却一生潦倒,郁郁而终

几十年后,同样姓李的诗人李商隐,联想到自己的郁郁不得志,又感慨李贺的悲剧人生,千辛万苦找到了李贺在世的姐姐,询问李贺的身世,并且为李贺立传。

李贺的姐姐讲述了一个外人不知道的故事,李贺临终时,有一个仙人前来请他为天帝刚建好的白玉楼写文章,说着就把李贺带走了。

李贺虽然活了二十六岁,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名声,而他《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被后人争相引用,成为唐诗中最为人熟知的名句。

内心多么悲凉的人,才能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光当中,写出这么伤感的句子,震撼了整整一千两百年。

以前特别不理解,李贺为什么会为苏小小写一首诗,但是当我知道陈寅恪为柳如是写传的时候,才明白,一个人遇到心灵上的契合的人有多难!

不知为何,写李贺总想起温庭筠,这个被人嘲笑为“温八叉”的男人,这一辈子也很苦,明明想成为陈琳一样的人,却成为了花间派的始祖,我没有贬低花间派的意思,但是如果温庭筠可以选择的话,我想他还是会选择前者。

就用《过陈琳墓》结束今天的文章,这首诗用在李贺身上也很恰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