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旺松,男,1941年出生,汉族,高中毕业,河南省上蔡县崇礼乡西党村人。党旺松至今还珍藏着两册清代《党李氏族谱》。 党旺松近照。 两册族谱,一册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和道光二十四年(1844)所续合订本;另一册为嘉庆八年(1803)建造。两册族谱面同,规格为26X32cm,内页以宣纸毛笔楷书。因年代久远,稍有残缺,但字迹清晰,序、引及跋文俱全。始祖名讳,原居何处,何时何因迁居中原、豫东商水县等县部分李氏后裔为何与党氏一脉同宗,以及“党李”后裔支脉的播迁去向都有详尽记述;文中对族裔为人处世及治家方略也有谆谆教诲。两册族谱是河南党氏当今罕见的珍贵历史资料。对党姓宗族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册族谱原先并非保存在党旺松家中,而是保存在先祖具有较高文化素养但居室简陋的党氏一户农民家中。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先祖的离世后代的延续,立四新”的影响,家人对族谱重要作用的认识逐步淡化了,族谱由原来层层包裹且压在箱底到随意放置,以至与杂物堆放一起,造成封面的破损。“文革”时的农村农民生活很是艰苦,购买食用盐和灯用煤油都要等鸡下蛋换取。一天,家中存放族谱的一位老人因花钱急需收拾家中全部“破烂”到公社供销社去卖,具有较好文化素养的供销社主任在检查时发现该项两册族谱,心痛地说“老党啊!这可是您党家的家谱啊,上面有您的祖先等人的名字及始祖的来历,可不能轻意卖掉啊!”原本不识字的老人家一听是家谱马上小心的包好,如获至宝地把家谱揣回家了,于是才能得以保存至今。 党旺松,1964年上蔡高中毕业的因故没能入高等院校深造的高材生,深知家谱的文化底蕴。家谱承载着每个家族的迁徙、起源、光辉事迹等等;族谱文化不仅涵盖姓氏源流、族规家训、宗教礼仪等、还涉及一些重要事件及重要人物。可以说,她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党李氏家谱失而复得的遭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党旺松心中即感到几分凄楚,又感到喜出望外,还感到“前景莫测”。无奈之下,还是先珍藏着为好。党旺松找老人家商量由自己存放。老人家深明大义,家谱本来就是整个家族的,有文化人保存更为适宜妥切,便欣然同意。 党旺松得到两册族谱如获至宝,爱不择手,生怕再有破损。为保存好族谱没少费心思。他首先自己设计了新的封面,精心地附在原谱残破的旧封面之上。 两册老家谱保存完好。 族谱存在何处,让他很是作难。若寄存于博物馆,一是怕一族之谱,很难说受到重视。二是族众查阅时困难不少;如放在家里,一怕有人“不识货”当废物待之,深藏衣箱又怕晾晒衣物时翻烂。最后只能里三层外三层方方正正包装好后放在衣箱底了。 可是,问题又来了,每看一次查阅都要翻箱倒柜。特别是一到雨水较多季节,房屋墙砖都“出汗”了,家里就潮得一塌糊涂,家谱难免也跟着受潮。真是难找上策。每年到了这一季节,党旺松只有告知媳妇莫动自己的物件,又时刻注意媳妇何时晾晒衣物,到时由自己亲自拿到走廊下晾去家谱上的潮气,且蹲守至潮气散去,然后再包好存放。 不知瞅了多少年,党旺松寻觅到一段轻质防潮木料,请精工木匠制作一个结实的木盒,又请人熬制土漆,反复油漆,配以锁扣。之后,将家谱用生白布经反复包裹放入其中,放入木炭以防潮湿,放入樟脑丸以防虫蛀。 珍藏家谱的特制木箱。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敬先供祖逐渐成为时尚,一些没有家祖祖纸的人家大多抱着一线希望来找党旺松帮忙,寻找先祖名讳。党旺松热情接待,但是不让人“染指”家谱。一旦发现有人蘸唾液翻页或用指甲掐纸翻页时,党旺松就立即伸手亲自翻页,发现页面皱折进立刻展平;一旦发现有人想拿走的意向,党旺松首先敬请“免开贵口”。两册族谱自党旺松保存以来,除1996年豫东党李氏续修族谱外没有离开过家门。 此两册清代族谱由于党旺松的精心呵护,妥善保管,在1996年中原豫东党李氏族众代表的续谱活动中起了至关重要作用。续谱筹备时,族众代表都为能否找全始祖后裔和查寻无据可依而犯愁时,党旺松及时主动地为族众代表们提供了该两册族谱。代表们以此为据东奔西跑进行了为时几个月的广泛联系发动和周密筹措,终于找全了始祖后裔,于当年的农历十月一日圆满成功地完成了续谱事宜。大家都说党旺松为此次修续族谱立了大功。 党旺松已年愈古稀,整天思量着今后如何珍藏族谱。让他感到宽慰的,一是党殿杰宗亲于2016年春节期间保证“完璧归赵”的情况下,拿来全文誉录电脑,除表格化处理外,并已打印成册;二是党华平宗亲于2017年春对原族谱进行了全部拍照,由党殿杰同志编辑打印成册后,正准备将族谱影印件存入河南省博物馆,以求由国家永久珍藏。 现党旺松宗亲还在思忖原版族谱的承继保管问题,以求上上存谱之策。 执 笔:党 岗 修 改:党殿杰 报 送:党华平 党金榜 2017.4.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