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人不了解你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

 昵称32901809 2019-12-0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孔子看来,人生在世,时刻都要与人相处,而在相处的过程中,别人不了解自己很正常,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而且为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得识人和用人。所以我们发现在先秦诸子的思想中,不仅仅纵横家主张去揣摩人心,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也是提倡要去观察和了解别人的。

《论语·为政》里提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孔子讲,想要了解一个人,要分两步去观察。

首先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有句古话说得好,叫“无事不登三宝殿”。简而言之人做事往往都是有目的和动机的,可能是为了利益,可能是为了信仰,或者是自身的道德自觉等等。

所以我们遇到一个人,首先要去知晓他怀揣着什么目的,他想要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干,他可能准备怎么干。

比如好久没联系的同学突然联系你要请客吃饭,那很可能不是单纯为了见面,而是有事所求。

比如借钱。

工作中,我们招聘职工为什么要进行面试,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通过问话来了解对方应聘的动机,看看对方是不是真的能为公司带来价值。

所以,去了解别人的目的和动机是了解别人的第一步。

第二点更为重要,就是要“察其所安”。

什么叫安,就是安心,察其所安也就是去了解一下别人是否心有所安,以及安心于什么。

比如我们看一些老人,同样是年龄大了,有些人依然很有生活,读书、养花、看新闻、喝茶,时不时跟老友下下棋、打打牌每天都安排得很充实。子女来了享享天伦之乐,子女不在也有自己的生活。

而有些人则好像对生活没了兴趣,茶不思、饭不想,看会电视没什么意思想睡觉,躺下半天又睡不着,也不知道该干点什么。子女不来总是想,子女来了没说几句就又烦了。

这就是心无所安,心没有踏踏实实安放在一个地方,总是飘着,所以总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其实不光老年人容易出现这种问题,年轻人也是一样。现在学生学习压力太大,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但开始学起来,就是十几年。

而且很多孩子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只知道父母老师说了,要好好学习。以至于很多孩子的心都学僵死了,觉得自己的生活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放假休息一下心里就发慌,因为他已经不会玩了。

这也是心无所安的表现。

青年男女也是一样,经历过恋爱的人都应该能够体会,想要安心恋爱真的是太难了,一会甜的如胶似漆,一会又是哭、闹、作、冷战等等,总之是消停不了。好不容易步入婚姻的殿堂,没多久又开始嫌弃生活太没有激情。

所以,这种心态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心安不下来。如果人真的能够安心于一件事上,那么整个人都是平和的。比如有些人安于平淡,那么他有了钱也不会得意忘形,没钱了他也不会难过,因为他对钱没有太多的贪念,他不会因为得失而有所动。

而有些人安心于事业,那么他心中就会有较强的使命感,觉得共大于私,面对个人得失他也就不会太过于计较。

所以,孔子强调要“察其所安”,人的目的和动机可以隐藏,但人心是否有所安,心安于何处,整个人的状态是完全不同的,留意一下就可以察觉出来。

而由此一来,“人焉瘦哉”,这个瘦不是胖瘦的意思,是隐藏逃避的意思。

也就是经过这两个方面的考察,人也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我们也就能充分了解别人了。

这是孔子为政施教、察人励品的一种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