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家口长城耸立在河北省抚宁县驻操营镇东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上,距秦皇岛市区
38公里,是明代军事名将戚继光上疏修筑的蓟镇长城的重要关塞之一,护卫“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关城的北翼要塞。在突兀险要的山岭上,筑有36个敌台、28个战台、16个烽火台,全长8.9公里,
现存完成城墙3000余米,破损的有1800余米,其余为险山峻岭,无墙。最高处海拔556米,还筑有3座城堡。原来除了城堡外,其余部分都保存得相当完好。这一带长城依陡峭的花岗岩山脊而建,蜿蜒曲折,气势磅礴,纵深防御军事设施完备,烽火烟墩遥相呼应,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示了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独特风貌。
孙家楼。敌台又称敌楼,是骑在长城上的墩台。一般是二层或三层,下层有数间砖砌券室,平时住十数人,战时可掩护更多士卒,上层建有垛口和铺房,铺房为守卒巡逻放哨时遮风避雨之处。河北省抚宁县董家口的这处敌台是戚继光任蓟州镇兵时,于隆庆五年(1571年)所建。敌台多以主要守楼人的姓命名。

障碍墙

敌楼

拱门上精美的雕刻

蜿蜒的长城

拱门上精美的雕刻

原汁原味的城墙


拱门上精美的雕刻

这里路修建在高高的山脊上,没有城墙了


窄窄的路只有一米多宽
破败的敌楼
高高的城墙
破败的敌楼
媳妇楼
报国
忠义

明朝万历年间,蓟镇总兵戚继光从山东招来一批新军,其中有一个名叫吴三虎的年轻人,祖籍山东郓城,自幼父母双亡,被一个走江湖卖艺的中年人王骏收留。三虎跟着师傅闯荡江湖,不到三年,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王骏膝下有一爱女,名唤王月英,自幼随父练武,也有一副好身手。自从父亲收三虎为徒后,眼见他手脚勤快,聪明好学,日久生情。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间。
这天夜晚,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就在三虎与妻子共叙离别之情时,敌人偷偷摸了上来。三虎发现敌情,赶忙取出引火之物,直奔烽火台。可此时由于风雨的影响,非但没有点燃烽火,反被偷袭的敌人发现,乱箭齐发,三虎中箭数支,倒在血泊之中。月英随后赶来,借着闪电的亮光,看见倒地的丈夫,涌起无限仇恨和悲伤。她强忍怒火,咬牙扑上去,接过三虎的引火之物,回屋把衣服被褥点燃,再引燃烽柴。戚家军望见熊熊烽火,立即赶来救援。
偷袭的敌人被戚家军团团围困,有的死有的降,少数落荒而逃。为首的武艺高强,骑一匹良马,好不容易杀出重围。突然,马前一声断喝:“强盗,你往哪里逃?”把他吓得魂飞魄散。借着闪电一看,原来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手握长矛挡住去路。他心中暗想,老子千军万马都冲过来了,一个黄毛丫头能奈我何?于是催马踹蹬,挺枪便刺。那女子不慌不忙,见枪离自己心窝不远,闪身躲过,就势抓住枪杆稍一用力,四两拨千斤,一下把他从马上揪了下来。不等敌首领站立,长矛早已顶住咽喉,被生擒活拿。这个女子不是别人,正是王月英。
敌军偷袭失败,王月英因烽火报警并生擒敌首有功,戚继光下令奖赏白银千两。谁知王月英不要奖赏,而向将军提出一个请求:允许她参军,夜替壮士缝,昼为英雄炊,死入丈夫茔,生助雄关威。她还决定改名王学兰,意思是要学习女英雄花木兰。
见她如此刚烈,戚继光只好答应了她的请求,并派人招来一些女兵,让她们和王学兰一起守卫吴三虎牺牲的那座敌楼。戚继光还挥毫写下“忠义报国”四个大字送给王学兰。后来,王学兰叫人将这四个字镌刻在敌楼的石门上,以此鞭策、激励自己。六百年,这座敌楼一直被人们称作“媳妇楼”。
“媳妇楼”的最大特点就是楼门雕有各色各样的花纹,充分表明了守边将士对安定美好生活的憧憬。

媳妇楼




据史料记载,董家口长城是在原北齐长城的基础上重修的,修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初为二等边墙,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戚继光重修为一等边墙。董家口长城建筑形式多样,气势不凡,特别是在李家楼、陈家楼、耿家楼三座敌台入口的石券门条石上,分别雕刻有莲花如意云、双狮绣球、攀枝莲、铁花等图案,每幅图案都栩栩如生,且雕工十分纯熟细腻。
据中国长城学会会员、秦皇岛市文化局研究员郝三进介绍,董家口长城保持原有历史风貌的程度是国内其他段长城无法企及的,而且数座敌台石券门上的造型雕刻也为国内仅有,究其渊源是修筑长城的戚继光将军带来的闽南文化在中国北方的具体体现。
据调查考证,董家口长城要塞保存得比较完好的主要原因是,这段长城筑成后,戚继光从浙江金华府调来3000名“火枪手”,为稳定军心,当年调来的军士都带来了家眷,在此安家守边,保护长城。董家口就是一个典型的明代守城将士后代居住的村庄,作为明代守城将士的后裔,董家口人把祖先修筑的长城一直当作“传家宝”加以爱护。现在,这些“长城后裔”尚有陈、李、耿、孙、赵、张等六姓,共计123户439人。此外,这一带山高路险,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人烟烯少,也是董家口长城保存比较完好的一个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