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越桃林口西段长城

 zzm1008图书馆 2021-09-15
清风一笑
前天
阅读 439
关注
来自话题
#户外旅行记录
1.9万篇

  2021年9月4日,多云转阴,20-26℃。随福乐悠游户外团队穿越秦皇岛卢龙县刘家营乡境内水峪村~桃林口段明长城,位于明蓟镇燕河路防戍区域的最东段。

       起点—水峪村,村北3公里处是东西走向长城的一处隘口,北部连通青龙县境内的两条沟壑(水峪沟和水泉沟)。据墙友分析,此隘口可能是明代所称的正水谷,与明洪武年间所设正水谷寨相对应。

       终点—桃林口村,位于水峪村以东4公里处。桃林口关不仅是明代重要关隘,还是蓟镇总兵府的初设之地。

  此行参用穿越轨迹

  桃林口关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汉唐以来一直是烽火狼烟的边关重地。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蒙古军数千人由桃林口入塞,劫掠永平府(府衙位于现卢龙县),明军指挥刘广战死。次年春,由大将徐达督造山海、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桃林口关也在此时重修。这次修筑的桃林口关城级别很高,为后来设立蓟镇总兵府打下基础。

       蓟州镇临近京城,是明代九边重镇的重中之重,其最大防戍范围,东起山海关,向西经永平、迁安、遵化、蓟州、平谷、顺义、昌平等州县境内的关口,到达居庸关南的镇边城.绵延二千华里。

       明成化十五年,蓟镇都督李铭特邀请侍御郑书撰写了《三屯营帅府题名碑》,碑文记载:“蓟润平营则外限戎狄,内属畿辅,乃天下第一重镇也。永乐即命重臣如张隆平、陈遂安,以伯爵充总兵备御桃林口,继以陈都督敬移镇狮子峪,天顺间又移置三屯营。”又据戚继光撰《重修三屯营城记》记载:“国初,捐大宁藩封界……故初镇桃林口,移于狮子峪,天顺又移三屯营。”。

       桃林口成为明长城蓟镇总兵府的首任驻地,历三任总兵官,二十二年。首任蓟镇总兵官为隆平侯张信,第二任为遂安伯陈志,第三任为陈敬京。以侯伯之级别的官员担任蓟镇总兵官,说明朝廷对蓟镇长城防护的重视。这段历史被后任蓟镇总兵官、抗中。倭名将戚继光称为“侯伯开府”。

      隆庆初期,戚继光任蓟镇总兵,对桃林口关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万历元年四月,戚继光率兵出桃林口关,大破蒙古军,史称“桃林大捷”。

  这段长城创修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至万历年间多次整修。经历四百余年的战争摧残、自然侵蚀和人为毁损,虽已严重残损,却依旧气势豪迈、雄浑苍劲……

  8:40穿越组从水峪村起步,此处海拔90米。我们需向北行进3.5公里,才能到达正水谷隘口……

  穿村而过时,不忘领略山村风情,感受秋收喜悦……

  村后通往长城隘口的峡谷……

  出发后1小时,望到前方山脊上的敌楼(后来确认是此行经过的第三座敌楼---五眼敌楼)

  后期验证,我们过于流连山谷美景,在这段地势平坦路段耽搁一些时间,以至收尾阶段相对被动……

  10:00进入正水谷隘口。西侧通往6公里外的刘家口关,东侧通往7公里外的桃林口关……

  从隘口底部(海拔175米)向东仰望,上方是只露出一角的敌楼。

       下方残存的墙体,内部石墙,外面包裹着砖墙,应该是不同年代的产物……

  循路标上攻第一座敌楼。在65米的水平区间爬升60米,几处坡度大于70度……

  陡峭的斜坡上布满荆棘,1米开外都难以判别路线。盘旋向上过程中,脚下植被松软湿滑,有时落脚点仅有几寸宽,有时无攀援物可寻,腾挪空间局促,不容半点疏忽……

  短短的一段爬升,竟然耗时近30分钟。

       这些队友曾从容面对“倒挂长城”“单边墙”“鬼见愁”“骑驴背”等险境,但这段陡坡实在令大家毛骨悚然、惊魂难定……

00:37
去APP下载

  刚才在山坡上根本无暇仔细观察,此刻定下心来,眺望西侧长城。6公里外的刘家口关,也是蓟镇的重要关隘。

       明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借抵御平藩、救援永平府之机,率军潜出刘家口,巧取大宁,挟持宁王朱松,收编大宁和朵额三卫精锐,将朱松绑上造反的战车,四年后废建文帝自立为帝……

  隘口对面的残墙和敌楼基座。估计谷底应设有水门,上方残楼处应设有旱门……

  到达海拔235米处的第一座敌楼,3*3规制,东南角已坍塌……

  现所在位置的周边地势及行进轨迹

  敌楼基座使用硬度高、耐磨损、耐风化的褐色岩石砌筑,几百年仍完好如初……

  回拍此行途经的第一座敌楼和西去长城……

00:33
去APP下载

  墙体均采用当地石灰岩砌筑,风化严重,多半已坍塌。

       前方是一处墙台马面……

00:15
去APP下载

  石砌边墙上幸存下来的垛口……

  攀至海拔330米,回望巨龙奔腾。自从参与长城穿越,此种景象并不陌生,但仍不免为长城之雄浑气魄而热血沸腾……

  海拔350米处的第二座敌楼,西北角坍塌。从建造质量看,与第一楼应该不是同批建造……

01:09
去APP下载

  第二楼东侧是一段山险墙,对我而言,反而比走在坍塌的长城石上更加轻松一些,毕竟感觉脚下有跟儿……

  途中回拍来时的山谷和途经的两座敌楼……

  站上山险墙,驻足回望第二座敌楼……

  翻越山险墙最高点(海拔近400米),前方便是此行的最高峰。

       此刻默默查看穿越轨迹的等高线,确认前方高峰必须翻越。看到队友们已显露疲态,恐令大家压力太大,谎称可能沿山腰左切进入长城线……

00:41
去APP下载

  边墙接入前方高峰后,左转向北……

  边墙近乎水平地延伸到前方的第三座敌楼,一座五眼敌楼……

  这座五眼敌楼位于海拔近400米的山腰之上,仅从周边地势看,远比西侧两座敌楼的防御压力要小,在此构筑高规格敌楼,推测并非出于单纯的战术需要……

  这座敌楼楼顶已毁,仅存东、南两侧墙体,东侧开一门一窗,南侧开有5个箭窗,内部为东西走向单券顶,未见任何储物空间,更像是一座大厅……

  此刻,脑海里不禁浮现出一幅前沿指挥所的画面……

00:28
去APP下载

  五眼敌楼东侧便是此行最高峰,需要在水平距离230米内爬升110米……

  汪国真有句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当行至山脚,似乎这座山也不再高大,一时的忧虑烟消云散……

  这段边墙由石墙与山险墙交替混搭,在局部构筑上依旧遵循着“因地形、用险制塞”的指导原则……

00:44
去APP下载

  途中回望这座五眼敌楼,在这个角度下再平凡不过……

  接近顶峰,俯瞰途经的第二、三座敌楼……

  这里是此行最高峰(海拔507米),边墙在此顺山势左转东北方向……

00:35
去APP下载

  前方约500米内,此行途经的第四、第五两座敌楼……

  第四座敌楼在下方50米处的山洼处……

  就在攀上峰顶时,天上掉下几滴雨点,让大家感到恐慌。因为一旦山石和墙体被雨水打湿,势必大幅度减缓前进速度。

       好在天公作美,不但没有持续降雨,反而带来丝丝凉意……

  也是山险与石墙交替的一段边墙……

  海拔450米的第四座敌楼,南墙西侧坍塌,楼顶部分残存……

  前方第五楼是座实心敌台,在长城主线上并不常见,在我记忆中只在石门路黄土岭---夕阳口段遇见过……

  12:30离开第四楼,到达桃林口村水闸还有一半以上的路程,按15点收队时限,预感已经很难走完……

  这座实心敌台坐落在海拔470米处,几乎位于这段长城的最北端,更像是一座烽火台……

  敌台西南角裂开一角,应该不是战争和人为损毁,更像是地震所致……

  过了这座实心敌台,边墙开始逐渐下行。长城主线自此右转蜿蜒向东约800米,在第八楼处再度右转向南,沿青龙河奔向桃林口关……

00:42
去APP下载

  第六座敌楼坐落在海拔400米处,仅残存部分南墙和中间券室……

  第七座敌楼位于海拔390米处,西南角和东墙坍塌,残存中间券室……

  东北角箭窗墙面的步志(射击线)。

       据说在桃林口至刘家口这段长城上,朝向墙外的敌楼箭窗上遗存多处步志,说明此处守军曾大量配置火器……

  步志线是守军使用无瞄准具火器射击的参照线,利于提高火器效能。步志线有多种形式,此处为从高向低向外延伸的单条线,指向墙外开阔地带……

  再过16天便是我初登野长城的一周年,这次是一年内第27次登上长城线。

       一年前,面对这些散落的石块,根本无法同瑰丽恢宏的中国龙联系起来,但此刻却视之为巨龙身躯上那一枚枚光彩四射的鳞片,从心底充满着敬意……

  前方是第八座敌楼,位于青龙河西侧山脊之上……

  此楼海拔400米,南、北墙已毁,东、西墙体部分残存……

  边墙在第八座敌楼处右转,沿青龙河西侧山脊向南,接入3公里外的桃林口关……

  青龙河(又称漆水、古称玄水)是滦河的重要支流,其干流总长246公里,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市台头山镇,流经河北承德、辽宁朝阳、河北秦皇岛三市,在桃林口下游20公里处汇流滦河(古称濡水)入渤海。

       青龙河从北方游牧民族腹地一路向南,途中千回百转、百川汇聚,在燕山东麓的崇山峻岭中切割出一条连通南北的水上通道。

       当年北人进犯中原,水路远近于陆路,桃林口关自然成为首选攻击关隘。加之桃林口关内60里便是明代重镇永平府,一旦失守便无险可拒,桃林口关的战略地位由此形成……

  前方200米、海拔360米处的第九座敌楼,3×3规制,保存相对完好,尚有部分楼橹残存……

  前方300米是一座残楼,500米处是一处山险墙,按轨迹提示应该右切绕行……

  向南行进中回拍远处山脊上第六、七、八、九楼……

  前方的第十座敌楼被灌木掩映……

  此楼位于海拔320米处,南侧仅存的一片墙体仍顽强伫立……

  第十楼以南200米处,边墙接入一座山崖。尽管此行不准备翻越,仍要近前查看一番……

  14:00到达海拔320米的崖底。由于下方石砌边墙坍塌,原本相互贯通的山险墙,变成一道高6~7米近乎垂直的断崖(目测部分队友可徒手攀越,但反向垂降需要借助绳索)。此时距预定收队时间仅有一小时,大家已无心恋战,从西侧灌木丛寻路下切,绕至断崖背后……

00:17
去APP下载

  在齐腰深的灌木丛中穿行400米,绕至断崖南侧的边墙下。前方边墙尽是崎岖难行的坍塌石墙,索性放弃登墙,在墙内山路疾行……

  断崖南侧700米、海拔230米处的第十一座敌楼……

  此楼四壁尽毁,仅余中间一段拱券,状如雄狮,威风凛凛,昂首发出沉郁雄壮的吼声,被形象地称作“狮吼楼”

  14:30,距青龙河码头2公里,距集结地桃林口水闸4公里。从剩余时间和队友体能看,已无法前往关城旧址或集结地,只能就近下撤至公路,等待车辆接应……

  下撤途中经过第十二座敌楼,远看残损严重……

  途中经过一座庙宇,原以为是记载中的白衣庵。后得知白衣庵在此东南600米的关城北部。

       据记载,桃林口关作为重要水路关隘和蓟镇治所初设之地,曾建有完善的附属设施,包括文、武衙门,以及各种精神信仰场所(佛爷庙、关公庙、十八罗汉洞、白衣庵、龙王庙、城隍庙),但唯有白衣庵得以幸存……

  明隆庆三年(1568年),戍边将士在当地佛教信众的支持下,为殉国将士遗孀守身出家而修建这座白衣庵,内部供奉白衣观音菩萨,2003年重修后又请入罗汉佛、红孩儿、龙女……

(此照片来自网络)

  (此照片来自网络)

  今年5月29日曾来过一次桃林口,当时的主要精力单纯放在青龙河东岸兜罗崖上的几座敌楼,对桃林口关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

       此行未走完全程,再次与关城旧址擦肩而过,在编写美篇时,萌生了借助以往这组照片记录这个不完整过程的想法。

       这是初夏时节的青龙河对岸景色……

  登对岸长城的出发地---狼窝沟……

  对岸兜罗崖上“天青楼”,也有称“天津楼”

  对岸几座敌楼向下延伸方向,便是青龙河上的桃林口关……

  从天津楼上俯拍桃林口关旧址。据记载,青龙河上设水关,两侧各有一座城楼,中间架设一座跨河桥……

  从天津楼俯拍桃林口全貌。借此记录本次穿越路线……

  在戍边将士后裔繁衍生息的长城脚下,同样不缺少美丽传说,桃林口更不例外。几百年来,灰鹤仙子变桃树,徐达无奈纵青龙,伯温献策凿石窟,白马化石忠护主,明军殉国藏宝藏,白衣庵忌演白蛇传,无不寄托人们的纯真愿望和美好期许……

来自话题
户外旅行记录
1.9万篇内容 21.5万人互动
订阅
更新于 6小时前
来自作品集徒步长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