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产品设计和研发的企业管理者都十分重视设计和开发中的质量。 可问题在于,仅仅从形式上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掌握了增强设计质量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抓住质量控制中的要点,所有的努力才能落到实处,产品在质量上的提升才能真正见效。 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点究竟在哪里?现实中,为了获得产品上的高质量,在产品的设计和开发上下足功夫无疑是头等大事。 但设计和开发中的质量控制点可不止一个,比如,前期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的策划,中期控制设计和开发的输入、输出,进行设计评审、设计验证以及设计确认等工作,严格控制设计、开发过程中的更改,针对新产品的试验与改进等。 以上是主要的质量控制点,但我们的思维不应局限于此,我们完全可以扩展到更多的质量控制小点上,让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细化。那么主要质量控制点及控制方法是什么呢? 确定设计和开发阶段,控制阶段转移设计和开发工作要根据产品研制工作的程序进行,开发过程在大致上可以分为论证阶段、方案阶段、工程研制阶段、设计定型和生产定型这五个阶段。 如果再进一步细分的话,可以分为初期论证、明确任务、实施方案的论证、专题研究、设计技术、生产制造,以及随后的分系统联调试验、整机联调试验直到最后的交付阶段。 在此过程中,原则上前一阶段不结束,后一阶段就不能开始。因此,我们应明确提出各阶段结束的标志,并检查考核该标志的实现情况。 举例而言,一般认为技术设计阶段结束的标志是全套设计图纸完成,但我们在考核时不能只凭一张图纸就进行核对。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根据整件汇总表和外购件汇总表是否归档进行判断。 设计开发时的输入要清楚、明确通俗来讲,设计开发的输入是后续设计开发工作的依据。设计开发工作的产品,可以是合同或者是技术协议等方案类的东西,也可以是某个程序或零部件。 以方案类产品为例,如果没有书面的设计输入,就不能正式开展后续设计工作,而只能停留在一些设想上,或只能搜集一些材料,做一些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否则,就可能带来人员、物料的浪费。比如某个产品需要开发出一种新的软件,但开发人员始终没有得到明确的设计输入。 开发人员每完成一步,就会出现新的客户要求,以至开发工作进行了多年而毫无成效。这样的做法不但影响了软件开发商的收益,更影响了他们的声誉,实在是得不偿失。 因此,既然设计开发输入是设计开发人员开展工作的依据,那么设计人员与设计输入之间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开发输入真正落到了实处,开发设计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当然,有的设计输入不尽合理,设计开发人员一旦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些意见也应该通过沟通变得统一。 实在统一不了的,就需要通过上级干预解决。而当上级也决定不了的时候,则可以提出相应的折中措施,如通过一段时间的调研、试验或检验后再确定。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以上每步工作,应在任务书中留下记录,在含糊不清的输入下开展的设计开发工作,容易导致交付时出现相互推诿现象,进而影响到下阶段任务的开展。 设计开发输出应满足输入的要求设计开发输出应满足输入的要求,这一条看上去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实践中在这一环节出现问题的事件却层出不穷。 比如,有的设计开发人员并不重视输入要求,在进行设计开发的时候自作主张,随意修改了输入要求。 我们以一份任务书为例:任务书中要求系统的噪声系数小于3分贝,而承接这项任务的设计师在方案论证中自以为是地写成了3.5分贝。 当任务方进行验收时,发现设计达不到小于3分贝的要求,任务方自然拒绝为此买单。承接方百般解释也无济于事,最后只好返工,重新设计制造,直到满足任务书的要求才得以通过验收。 在这一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设计师的自以为是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设计开发输出是经过签署批准的,不合格的设计品为什么能在后续过程中一路绿灯地直到验收环节,此过程中监管部门的玩忽职守也是显而易见的。 审核是签署的重要环节设计开发输出的文件要经过拟制、审核、工艺会签、质量会签、标准化检查、批准等六道关口。 每名负责签署的人员都有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只有每名签署人员都认真履行了职责,才能确保文件质量。但在这些签署人员中,最重要的当属“审核”环节。为什么审核环节如此重要,原因不外是审核人员身上的责任重大: ⑴审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⑵审查设计文件的完整性、编制方法的正确性和图表、文字表述的正确性; ⑶检查设计图样的全部尺寸、公差和接口关系无误,审查机械结构和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安全性和继承性; ⑷审核理论分析、作用原理、计算方法及计算结果无误; ⑸审查设计文件贯彻各级技术标准和有关规范的情况; ⑹审查设计文件的工艺性; ⑺审查设计文件选用的元器件标准的有效性及配套情况; ⑻协助设计师认真总结经验,共同提高设计水平; ⑼按规定予以签署。 在实际中,设计人员可能是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他们年轻,思想活跃、精力旺盛,工作效率高。 但他们也可能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时思路狭隘,进而在设计上留下缺憾。 而审核人员则一般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开发人员,他们既有设计经验,又有实践经验,让他们为设计人员把关,设计图的质量会更有把握。 因此,审核人员身上的责任相当重大,审核也随之变成签署的重要环节。 评审是设计开发、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设计评审运用的是早期报警原理,重在发挥集体智慧,在产品设计过程的关键阶段或节点中,由各方具有权威水平的专家代表对产品的设计做出正式且全面的检查,并把检查结果形成文件予以表述。 通过评审环节,我们可以及早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能尽早提出改进措施或完善建议,避免后期出现大规模的反复修改甚至返工,以确保任务的按时完成。 因此,设计单位的领导和设计人员不应把设计评审视为洪水猛兽,反而应该端正认识,认真对待这项工作。 设计评审是要有依据的,如果没有评审输入,评审也就失去了评价准则,自然无法进行评价,也就得不出任何有价值的结论。 设计报告则是被审查的最重要文件,是设计输出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体现出的是该项目的全貌。 因而,设计报告要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能够让人读来信服。此外,评审专家的选聘是评审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必须选聘专业相同或相近、责任感强、有学识、有经验,还要能尊重事实并勇于表达自己意见的专家进行评审。 为了提高评审质量,我们建议要把评审资料,包括输入、输出资料提前送达评审专家。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缩短评审时间,提高评审效率,还能广泛、深入地听取专家意见。 最后,一个好的评审会,还必须在会前就明确会议的目的和要求,评审组长要按议程主持会议,最后得出的结论不仅要全面完整还应该具有可操作性。 试验控制试验控制的目的是保证试验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试验控制的多半是复杂产品的整机确认性试验和验收试验。试验前我们就应该进行准备状态的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是: ⑴试验大纲是否已经签署并且是有效的; ⑵受试项目的状态怎样; ⑶试验组织建立情况; ⑷试验人员的责任是否明确; ⑸试验使用的测试设备是否有效; ⑹试验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试验要求,如温度、湿度等; ⑺试验所需的工具是否配备恰当; ⑻一旦出现故障,应急处理人员是否能立即到位。 只有以上条件均具备时,试验才能顺利开展。最后,要如实记录试验结果,并由试验人员亲笔签名。 技术状态管理和更改控制技术状态管理是在技术状态项目的寿命周期内,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确定技术状态项目的功能性和物理性并形成文件。 控制技术状态项目并进行相关文件的修改,准确记录并报告技术状态管理等信息,还要更改建议及已批准更改的执行情况。审核技术状态项目是否符合标准或合同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对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产品技术状态管理也随之不断发展。 虽然质量体系标准中只规定了合同要求时应对产品实施技术状态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合同并没有提出相应要求,但对于设计方而言,实施技术状态管理则是必须的。 标识的唯一性、状态的纪实性以及对状态的审核和控制都应该予以重视,在此过程中,对设计提出的更改更应予以控制。 由于产品种类的增加,产品在更改上的频繁,加上对更改控制的不得力,一些产品的技术状态逐渐变得模糊,而那些原本就复杂的产品状态则变得更加复杂。 比如,某机械单位的一个产品在十几年的时间里生产了七八十台,在此过程中,设计部门根据市场需求对产品的某些部件进行了改进,随后这些产品被销往全国各地。 由于各种原因,连设计方都难以确认销售出去的某件产品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改进。这样一来,万一产品发生了故障,该机械单位将很难凭借手上的设计图纸进行跟踪维修。因此,加强对设计更改的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完成的设计文件应及时归档,需投产加工的图纸要从档案中复制出来。如果在生产中需要进行改动,必须先办理更改手续(也就是审批),然后将手续交由档案室管理,档案室随后进行图纸的更新并将新图纸换发旧图。 而样机的生产图纸则应妥善保存,以便样机交付时能够将图纸配发给用户。尤其不能随意地将样机图纸更改为生产图纸,必须更改的,则应在绘制新图的同时保存好原图,办理好审批手续后再进行更改。 总之,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中的质量控制点不胜枚举。做好这些控制点,对产品设计开发至关重要,对研发管理工作也至关重要。 |
|
来自: blackhappy > 《我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