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从文的人生分两块,前一块“伸”,后一块“缩”

 明日大雪飘 2019-12-10

今年,今天,是沈从文先生逝世30周年。其实四月之前,我都没意识到这件事,这几年的纪念日好像特别密集。也是巧,过年前去了趟湘西,回来就很想再读一读沈从文。恰好腾讯大家约写一本书的导读,我就选了《从文自传》,把沈从文在湘西的少年经历翻腾了一遍。再然后,手头有的与沈从文有关的书籍,读过的,没读过,都看了一过。突然被哪篇公号提醒了:今年,沈从文去世30年了。

△ 少年沈从文

上个月和绿茶商讨战队文字。我说来一篇沈从文吧。绿茶说,可是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好象该知道的都知道了。是哦,我越看材料,越觉得可说的东西不多。

比如“沈从文转业之谜”,汪曾祺用这个标题写过文章,写得很清楚。他说:

沈先生忽然改了行。他的一生分成了两截。一九四九年以前,他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一九四九以后,他变成了一个文物研究专家,写了一些关于文物的书,其中最重大(真是又重又大)的一本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近十年沈先生的文学作品重新引起注意,尤其是青年当中,形成了“沈从文热”。一些读了他的小说的年轻一些的读者觉得非常奇怪:他为什么不再写了呢?国外有些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也为之大惑不解。

△ 沈从文

这个转折,也是张新颖先生将他的沈从文传记分为《沈从文的前半生》和《沈从文的后半生》的缘故。而且是先出《沈从文的后半生》,意思是从前的传记多关注前半生的“作家沈从文”。

其实,关于沈从文的前半生,普通读者知道的怕也少。沈从文的家人曾经抱怨过,外面选沈从文的作品,来来去去就是《边城》《湘行散记》,连“那么好玩”的《从文自传》都不要,更别说《湘西》《长河》了。除了这两部标签式的作品,大众津津乐道的,还有“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的浪漫爱情——这爱情,因为前一段时间呼吁全面禁止师生恋的声音,又被拿出来鞭挞了一通,沈从文隐隐有被归入“现代作家渣男群”的趋势,而胡适校长这个渣男,也成了骚扰女生的帮凶。

——我们常说传统回潮传统回潮,一般说的是女德班或“夫死国,妇死节”之类,不过,这种泛道德化的批评,是不是也是一种传统回潮呢?

我有一种看法:理解一个人,不管他是什么家,有多大成就,都需要连他的环境、与社会的关系一起理解,这大概就是所谓文本与上下文的关系,上下文比文本更重要。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沈从文,那么沈从文的一生可以分为四段:在湘西是第一段,到北京、上海、武汉、青岛,写书教书是第二段,1933年与张兆和结婚后,是第三段,1949年之后,是第四段。

△ 沈从文和张兆和

家是人的最后堡垒,也可以称为第二层皮肤。所以一个人成家之后,性情会有很大的变化。具体到沈从文身上,可以说,以跟张兆和结婚为界,他的人生分成为两块,前一块是“伸”的,是张扬的,任性的;后一块是“缩”的,是躲避的,是忍让的。

夜深了,先写到这里。下回接着说。

苹果用户专用赞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